回复 楚风仙韵 的帖子
水车(张才富)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北宋大诗人苏轼的这两句诗,把水车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神活现。水车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岁月沧桑,时光流转。水车以其特有的风姿流传千百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提水灌溉农具;“人车共舞,水如泻玉”,依然是江南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地头河畔,池旁塘边。从泡田插秧到水稻成熟前,一架架水车昂首俯卧于堤坝上,尾部直伸水下。车水时,人们有的在车架上绑着油布伞,遮阳避雨。水车上的人们手扶车杠,时而坐着,时而站立。光着脚板,像平地走路似的踏着车拐,“咿呀咿呀,吱呦吱呦”地唱着《车水歌》,催赶着这哗哗的流水去滋润那绿油油的庄稼。时而慢若休闲,时而快步如飞。车水,不管是三个人,还是五个人,这动作必须统一,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把水提上来。人们对车水有这样的说法“日行千里,原地不动”;“磨断轴心,车断脚筋”。可见,车水是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水车是令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农具之一。水车运用齿轮传动的原理,用人力带动循环的链,由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着车槽提升到高处,流入田间。周而复始地翻动,进行农田灌溉。江汉平原一带,常见的水车有脚踏式和手摇式两种。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并不多见。 水车由水车架和水车车身两部分组成。 脚踏式水车的车架多用粗直的杨柳木料制作,上面坐人,车水时着力,还要求结实牢靠。四根车架柱呈“八”字形,连有横木。前面两根手扶的车杠高,后面的两根低。横放有坐人的木板。人在车架上车水时,重力是向前倾斜的,即使是后面没有栏杆,人也不会摔下去。 水车的车身大多选用杉木,杉木不变形,可以保持水车车身宽窄一致,不至于因为变形而影响叶片通过,卡死。叶片用木销子连接起来。叶片多用结实的木料制作。如捻树,桑树,槐树…….因为这些木料具有硬,韧,沉的特点。必须干过之后才能使用。 手摇式水车较小较轻,折装方便。有两根像拐杖一样的“摇把”,用时套在两轴端上,带动木齿轮牵引叶片提水。手摇式水车多用于小型地块浇灌。 木匠师傅制作水车出神入化,发挥着匠人的才能和智慧。车轴,齿轮,叶片,车磙轮,活动的榫头,车头和车尾…….只要是某一部件的规格有问题,水车就难以组合成体,车水时,也不能传动自如,是需要有特别的工夫的。比如;车轴上的叶片链全长,必须保持装在车头和车尾两个叶轮之间恰于其分,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都会造成转动的障碍,甚至卡死转不动。这些能工巧匠,他们是不会去牵涉到圆周率,几何平面,角度等问题的,他们有一代代传承着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老办法。令我们不得不叹服! 留在我心中有关水车的记忆,那是永远也难以忘怀的美好和欢乐。我虽不是生长在湖区,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地“白改水”,农田灌溉,最普遍的就是用水车提水到田里。小时候,放暑假的日子,看到水车车架上空有座位就忍不住要爬上去跟大人“接力”。大人坐着,我只能站着,我紧紧地抓住车杠,引力向上,低头盯着脚下转动的车拐,心里一阵发慌。明明看得是好好的,结果一脚踩下去,踏空了。我死死地抓着车杠,双脚一抬,整个人像挂在车杠上。再去踏转过来的车拐。这时,有时能踏到;有时还是踏空|。好在我即使是不去踏,这转动的车拐也是同大人一样快。我经过反复练习,蹬啊踏啊!熟练多了,脚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乱套了。 如今,随着抽水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水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乡村最古老和原始的农具,如思想般的水车,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来回转动,而那悠悠的《车水歌》又开始从四围漫上来,渐渐地模糊了我的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