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5-31 18: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沔阳三蒸——即蒸鱼、蒸肉、蒸青菜等,配以佐料后,看起来爽目,闻起来喷香,吃起来可口,是著名的地方风味佳肴,闻名遐迩。难怪张学良少帅曾品尝了“三蒸”后,赞口不绝:“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而它的发明者乃汉王陈友谅之妻张凤道所独创。
相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在沔阳揭竿而起之时,因沔阳十年九水,军中粮食匮乏,不能饱食,日复一日,将士体弱力衰,陈友谅忧心如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动员将士们摸螺蛳蚌哈代粮充饥。当时沔阳就有“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的民谣。然而吃一天、二天螺虾蚌蛤尚觉可口,时间一长,众感腥味熏鼻,难以下喉入胃。陈友谅见状,忧不能寐,一筹未展。其妻张凤道得知此事,也深感不安。她冥思苦想,终于别出心裁,磨米粉蒸食,即将螺蛳肉拌以米粉蒸食之。这样一来,不仅腥味全消,而且省粮可口。全军将士对张娘娘的这一发明十分敬佩,士气大振,常打胜仗,力挫元军,促成了大汉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后来,沔阳湖区的渔民都效仿张娘娘的办法,把肉食品如猪肉、鲜鱼和青菜加适量作料和米粉一起拌匀蒸熟食之,从此“沔阳三蒸”在民间流传开来。
沔阳三蒸制作方法:将五花肉和青鱼切成长5厘米见方的厚片,用布搌干水分,加精盐、酱油、红腐乳汁、姜末、绍酒、鸡精、白糖,一起拌匀,腌渍十分钟。再将蔬菜(可选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茼蒿、藕)等洗净切段或切块,和鱼、肉一起拌上粗米粉,与米饭入一竹甑蒸。米饭放在最下面,蔬菜均匀铺在其上,鱼块、肉片又次第放于蔬菜上。盖紧甑盖,旺火蒸30分钟左右出笼。其荤素搭配,肥而不腻、酱香突出、咸甜适口、回味无穷。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品尝了“沔阳三蒸”后,蒸菜被进入到御膳坊,才有了珍珠丸、珍白丸等名贵蒸菜的诞生。珍珠丸子是用肥瘦均匀的猪肉和鱼肉作主料,剁成茸拌上鸡蛋清,配胡椒粉、姜末等六七种佐料与湿淀粉调匀,用手挤成直径五分钱大小的肉丸,放入筛内滚粘糯米后装进小笼屉,在沸水锅上用旺火蒸。蒸出的丸子色泽晶莹洁白,米粒竖起似珍珠透明,肉丸软糯松泡,味道鲜美。蒸白丸,以瘦猪腿肉和鱼作主料,更注重火功,其色泽乳黄,丸质软嫩,油润松软。
民国初年,武汉三镇就有不少餐馆挂“沔阳三蒸馆”的招牌,后来还把店开到了北京等其他城市,成为全国叫得响的“湖北三蒸”。“蒸菜大王、独数沔阳,如若不信,请来一尝”的歌谣就曾广为传诵。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洪灾,江泽民主席和温家宝、张万年等中央领导亲临湖北一线指挥抗洪战斗,8月13日来到仙桃,下榻仙苑宾馆,晚餐时,江主席吃了蒸南瓜、蒸豆腐圆后,连声赞叹道:“沔阳三蒸,味道不错!”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三蒸”已无法界定七荤八素、五花八门的新蒸品与新蒸法。如今仙桃等地民间又出现了一种名为“泡蒸”的新蒸法,即在蒸菜出笼前,将烧滚的油浇到菜上焖住,蒸出的菜有“稀、滚、烂、淡”的特色。泡蒸加上原有的粉蒸、清蒸,组成新“三蒸”,并迅速风行全国各地。
——转自湖北沔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