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4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 积分
- 22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6-15 18: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冷眼向阳 的帖子
渔鼓渊源于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阳渔鼓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刘的技艺稍逊,故为“半根筒子”,皮氏兄弟大胆对渔鼓筒、简板进行改革,并以渔鼓伴唱皮影戏,形成楚地特色的渔鼓皮影戏。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阳渔鼓皮影戏进入兴盛时期,艺人在道情唱本中加进说词,逐渐形成说用散白、唱用韵文的表现形式。这种散韵相间文体适合演唱中长篇书目。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
沔阳渔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艺人据长篇传奇、小说、宝卷故事改编而成。沔阳渔鼓艺人根据原故事即兴说唱,这种演唱方式称之为“浩水”,而二三渔鼓艺人坐唱的形式,则被称为“打坐唱”。20世纪20年代,沔阳及其周边县市的茶馆、酒楼都有沔阳渔鼓艺人演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
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沔阳渔鼓艺人周忠全、黄玉堂、李海林、李福林、荣廷清扎根在武汉,成为沔阳渔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艺家。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古时是道徒传教、化斋必备一种基本技能。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扩大。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创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逐步衍变成民间的说唱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