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36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也不知是民风彪悍还是什么原因,西部某地素来就有抢人家东西的习惯,不服请看下面:
1、抢邻居的地盘
宜昌人一向引以为豪的三个平原县市,枝江、宜都几千年来一直属于荆州地盘;当阳历史上也多次属于荆州,以及原属荆州的荆门。
秦置枝江县,属南郡,自此至清朝均属治今荆州市荆州区的统县政区:南郡、江陵府、江陵郡、中兴路、荆州府。民国时属荆宜施鹤道、荆南道、荆宜道、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属宜昌专区(一度改称宜都工业区,仍治宜昌市,宜都县未废,属之)、宜昌地区,宜昌地、市合并后属宜昌市。
从三国时的东吴至南宋后期(1237年),枝江建置辖区五次废立析并,县治三次迁移。直至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迁治于长江以南下沱白水镇(即今枝城市枝城街办),此后又到建国后的1955年,共685年间,除明洪武中有3年省枝江入松滋外,枝江县治一直稳定在此地。故而在此期间狭义之“枝江”即指今之枝城街办。与之相邻的松滋,民间至今还有“走枝江,弯洋溪”的俗语,其中的“枝江”就是此意(注:洋溪,镇名,在白水镇东,原属松滋,民国时划归枝江,后属宜都县——今枝城市)。“枝江城”,简称“枝城”也逐渐取代“白水镇”成为枝江县城的名称,“枝城”一名由此而来。从这一意义上讲,“枝城”就是“枝江县城”的意思。 1955年,省枝江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枝、宜分治,设枝江县治于江北马家店镇。次年,将枝江县旧治枝城镇和枝城区划归宜都县(枝城镇、区现已合并为枝城街办)。此为原宜都县、今枝城市有“枝城”之始。
2、抢手下的奶酪
这次引起荆宜口舌的汉宜铁路,实际上是宜昌从自己的小兄弟宜都手里抢过来的,如果不是抢了自己的小兄弟,汉宜铁路开通宜昌只有看热闹的份,哪里还有心思跟荆州争奶酪?
1993年,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四院编制《西南东通路研究报告》,将川汉铁路作为进出川渝东通道的主要方案,走向为:成都—达县—万县—恩施—枝城—荆门—武汉。
1999年,铁道部召开“枝万线方案研讨会”,为减少过长江,将川汉铁路走向定为自枝城到恩施至万县,不过宜昌。宜昌市认为对城市经济发展不利,于是多方奔走、到铁道部申请改线,川汉铁路一定过宜昌。
2002年6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研究同意宜万铁路立项,2003年敲定弃枝城走宜昌方案。当年12月1日,宜万铁路正式动工修建。
3、抢了实惠强文化
自从尝到了强取豪夺的好处,宜昌不满足于抢实惠,又开始抢名人,“秭归名人”屈原、“宜昌媳妇”刘洋、“枝江后人”张居正,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为被西边的邻居抢怕了,所以荆州人至今心有余悸,就连对已经发改委通过的蒙中铁路大动脉都一直惴惴不安,害怕又被邻居抢去,不到正式动工的那一刻,荆州人的心一刻都不敢放回肚子里面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