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笔卅九】教牛师傅
记得老家周家台的周良松、周良柏是原来村子里有名的教牛师傅,隔壁四五个村也有时来请他们的,在他们手里教乖训纯上轭头的耕牛,少说也有好几百头。小时候,听村里老人曾说起他们双胞胎弟兄俩的造孽身世——母亲生下他们后,父亲火病(肺结核)去世,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弟兄俩才长大成人。 弟兄俩从小就是放牛娃,对牛的习性很熟悉。上世纪六十年代灾荒年成,初小毕业的弟兄俩上不起高小,就开始下地种田,人称他们是“三岁的娃放了九年牛”。由于拿的住牛,十一二岁时,他们弟兄俩就牵着牛,抬着犁下地耕田。弟兄俩不到二十岁,就成了当地训牛犁地的教牛师傅。 他们在多年的教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管是脾气暴烈的,好玩偷懒的,耍滑不出力的骚牯牛,只要交到他们手里,牛就会失去威风和杀气,要不到三两天,准会服服贴贴地听从使唤,接受轭头、扣绊子的束缚,很快就可交给生产队耕整班拉犁了。 弟兄俩训牛时,有时候一人牵牛,一人扶犁,吆喝着上轭头的牛娃子学耕地;沟犁、起汰……声音大得像敲锣,隔条河都能听到。一般牛在长到一岁时就可以告轭(套轭头)了,小牛学耕田也像小孩学走路一样,要人来辅导。正常的牛犁田,只有一个农民来操作,牛在脖子上套好耕田的农具,农民在牛的后面,左手拉着牵牛鼻的绳子掌握、控制牛走的方向,同时还握有一鞭子,赶牛前行;右手注意把握犁具犁田的深浅、方向、弯直。而刚上绳子不久的牛,没经过犁田,所以要教牛师傅引导方向,掌握动作与速度。要有一个人在前面牵着牛走,牵着它的鼻子引导,否则它会乱走,不朝弈来。后面一个人掌握犁尾巴。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活,因为牛玩惯了,徒起干体力活,适应不过来,有些不听使唤,有时会发一些蛮劲,冲几步后就不想干了! 原先教牛好像还要在田里敬拜牛神菩萨;“求神保佑牛听话,莫怪我要鞭打它”。可能周师傅他们敬过,主人也请他们喝过酒,实话说,我不曾遇见。只知道,前些年我在家时,两位周师傅仍是乡亲们眼里最受欢迎的教牛师傅。 我生长在农村,耕过田,蛤过耙,总结耕田经验大致有;线路要耕直,也就是牛的脚要踏弈(翻过的泥土上)走,经常督促牛“沟犁”;牛转弯要把犁提起,牛才转得过来,不停地叫唤“沟来”。耕田转弯,牛到了田埂边以为没路走了,就停着不动了,刚开始学耕田,有时叫别人帮忙牵牛。这时前面的人,要牵着它的鼻子转弯。牵牛的人也要吆喝,让牛形成条件反射,千万不能叫“挖”,否则,牛就会停下来不走了! 牛要连续调教,几次后才会慢慢的习惯这些程序、动作,怕鞭子抽,长了记性,它知道了拉牛绳是往内走,撇牛绳是往外去,“拿脚”是提腿……于是就学会了耕田。牛通灵性,人在耕整土地时,你也只有跟着牛的屁股头走了! “四个矮子抬扁鼓,前头的杨叉后头的扫帚”。牛被人类驯化,几千年为人类默默耕作,现在田野里很难见耕牛耕田了。没人告犁牛也不会犁田。机械化,如果能源吃紧的话,还得要牛耕田,作为农民,不能忘了牛的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