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版主
松滋
   
- 积分
- 16730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2012-6-25 09: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企业开始了“创优创牌”的步伐。1970年,开始试制优质曲。1971年,在存放地窖6年小麦酒酒味醇正的启示下,坚定了创优质酒的决心。经过对曲子的三次改进后,决定了酿造优质酒走大曲的路子。企业派酿酒师傅外出学习兄弟厂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师傅们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上班与工人一起劳动,现场体验,下班登门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优质窖泥的培养、优质曲的培制、酿造工艺的改进,在1973年的金秋,企业第一代产品“松江大曲”问世。酒厂干部孙仁勋带两瓶“松江大曲”到湖北省轻工厅汇报,受到了极高评价。1974年6月,中南五省在湖南长沙举行评酒大会。评酒员们对“松江大曲”酒很感兴趣。轻工部工程师辛海庭特地会见了松滋县酒厂的代表,详细询问了“松江大曲”酒的生产情况和地理位置,同时吟诵了一代“诗仙”、“酒仙”李白的诗句:“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并建议将“松江大曲”改名为“白云边”。
1979年9月12日,53°“白云边”酒在旅顺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酒。白云边从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从1952到1979年,近30年的创业创牌历程证明了一句话:办企业创品牌必须依靠艰苦奋斗。
1980年——1993年 迅猛发展阶段
53°“白云边”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后,求购量急剧增加。为扩大产能,1980年—1993年间,白云边酒厂先后进行了四期技改工程。1980、1981年两年间共贷款120万元,在新址青峰山上修建了生产车间、粮食仓库、粉碎房等7442平方米厂房,基本形成了500吨优质酒的生产能力。1981年3月2日,“松滋县酒厂”更名为“湖北省松滋县白云边酒厂”。1985年—1988年,投资885万元进行第二期技改工程,新增半成品酒产能1600吨/年。随之开始第三期技改,使半成品酒产能扩大至3100吨/年。三期技改投资总额为4972.25万元。三次技改,企业实现了三次腾飞。1992年7月,白云边被国务院经贸办、国家计委、统计局、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批准为大型二档企业。1993年,白云边被评为全国1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之一。1993年,白云边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利税总额3096万元。1992年—1993年,白云边投资5118万元进行第四期技改,拟形成5000吨/年的半成品酒产能。但1993年10月中旬国家实施银根紧缩政策,四期技改因建设资金缺口太大而被迫下马。
白云边酒厂在扩大规模,迅猛发展的阶段,确立了“以质量为中心”的治厂方针。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一切围绕质量,一切服务质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生产上,由追求产量为主向注重质量为主转变,在生产计划和考核中,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在职工评比表彰、晋级提升中,把质量绩效作为重要依据,落实“质量优先”、“质量否决”制,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二是在经营上,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坚持产量为质量让路、效益为质量让路,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决不盲目赶产,追求眼前利益。三是在分配上,由按件计酬向按质取酬转变。实行依质定价,优质优价,拉开档次。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白云边酒厂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了保障:一是健全质量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厂里成立了全质办、质检科,车间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员,关键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二是完善质量文件,提供程序保障。企业编写《质量手册》,对工序实行目标管理,大力宣贯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方圆认证。三是推动科技进步,提供技术保障。1982年,成立白云边酒厂科研所。该所为湖北省白酒行业第一个厂办科研所。该所成立后,配备了专业人才和设备,专门从事科研开发,取得了大量成果。1985年2月,白云边酒风味特征的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10月,38%(V/V)白云边酒获“全国星火计划科研成果银奖”;1988年12月,38%(V/V)白云边酒研制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12月22日,轻工部授予白云边酒厂科技进步“金龙腾飞奖”。
“白云边”酒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广泛、高度认可。截止1993年,“白云边”酒已连续3次获得“国优”称号,17次在省以上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91年10月,“白云边”酒以其“芳香优雅,酱浓协调,绵厚甜爽,圆润怡长”的独特风格被轻工部确定为全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中国白酒在继浓、酱、清、米四大香型后,白云边酒厂酿出了“中国第五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