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2-6-25 17: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鸡粪越积越多,王建平急了,给贩子打电话,却被告知,现在不收了。
没人收鸡粪,干脆甩在路边,王建平也像其他农户一样图省事。不想,更大的麻烦来了,鸡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镇上的兽医诊断:周围环境脏乱所致。
请人来运吧,得掏钱。去年,王建平足足掏了一万元“卖”鸡粪。无奈开始写上了王建平的脸。
像王建平这样的规模养殖户,在浠水,有3400多户。
昔日的香饽饽,如今成了烫手的山芋。浠水县兴达养鸡合作社理事长何柏松是个经验十足的养殖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也十分不适。
“我也掏钱卖鸡粪,不过我卖得更亏。”
话出有因。每年,浠水县环保局按照一只鸡0.2元收取排污费,然而,令何柏松不解的是,交了排污费,鸡粪还是得自己掏钱处理。
他索性自己花了5万元建了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蓄粪池,“这也只能管一时,蓄满了还得运出去。”何柏松期待有更好的解决之策。
“浠水速度”背后的尴尬
浠水县畜牧局局长陈建国从来没有如此纠结过。
短短几年时间内,蛋鸡规模“翻跟斗”,从1000多万羽到2600万羽,标准化程度达到70%,创造了神奇的“浠水速度”,上级畜牧部门的每一次肯定和赞许,都让他颇为欣慰。
然而,鸡粪成灾,一件件投诉,一次次调研,一份份提案,压力和忧虑又时时涌上心头。
助推产业,为农增收,有错吗?当然没错。一年20个亿的产值,占浠水县农业总产值的40%,农民人平增收1000元,蛋鸡产业给浠水县农村经济带来勃勃生机。
要发展,也要环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陈建国说。
面对小型养殖场无序而迅猛地扩张,浠水县畜牧与环保部门联手应对。于是,一系列的举措印成文件。严把关口,新建在基本农田和蛋鸡养殖规模小于5000羽的一律不予审批;对没有执行环评、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养殖户下达限期整改书……
在现实面前,种种措施均收效甚微。“我国实行的是备案制,不是行政许可制,对农民的自愿行为是不能强制的。”在执行过程中,浠水县畜牧局副局长石松林感到力不从心。
15日,记者在竹瓦、巴河等乡镇沿途看到,纵然是当前低迷的蛋价,也丝毫没有浇灭农民的热情,一栋栋新建的鸡舍拔地而起。
“如果不为鸡粪找出路,审批和监管还是一句空话。”业内人士直言。
变“臭”为“香”路在何方?
小小鸡粪,何处安放?
“鸡粪是优质的有机肥原料。”省土肥站首席专家鲁明星表示。数据计算,经过简单发酵,1亩土地一年可消化10只鸡的粪便。
浠水县巴河镇苦竹港村农民蔡桂芳曾经尝试着用发酵的鸡粪施肥,却以失败告终,“棉株长得比人还高,就是不结桃。”鲁明星分析,估计是用量把握不准,造成土地富营养。
为何不通过企业转化成产品销售?
大广生物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浠水全县仅有的两家生物肥制造厂之一,老板陈欣是本地人,2010年,他瞄准了鸡粪的商机。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残酷。投入几百万引进了生产线,产品却难打开销路。价格贵,用量多,用法复杂,农民压根不买账。
另一家企业同样差强人意,原本上万吨的加工量,老板王佑三只开工了20%。
无形的市场之手阻断了企业的发展之路,矛盾在深化,探索在继续。
着眼循环经济,寻求能源再生,浠水县政府在鸡粪上动了不少脑筋,沼气建设、生物发电,一个个看似前景广阔的项目,却因土地审批、资金周转、技术转化等种种原因未能很好的落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行不通,如何让环境保护措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两者比翼齐飞。这,是摆在浠水县决策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