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6-27 23: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01月08日,本地媒体在报纸上的喜报,几个月后的今天,实效就出来了:
修好当家堰 为农民当好家
本报记者 刘义忠 三毛 刘文泉
昨日,寒风凛冽。记者来到沙洋县五里镇刘集村,但见村民们正在清理当家堰,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千。村民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市县有关部门干部的支持下,该村清理了40多口小型当家堰和两口30多亩的大型当家堰,来年的抗旱保丰收有了坚强保障……他们对党和政府诚心诚意关怀农民和农业,心存万分感激。
这是我市在广大农村开展“万名干部进千村清万塘惠万民活动(简称‘三万’活动)”的一个缩影。本报曾在2011年11月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全市农村亲历“三万活动”现场,目睹了许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亲身感受了全市数万干部和群众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今日集中刊发图片报道,以飨读者。
(上接第1版)小塘堰事关大发展,小塘堰维系大民生,小塘堰可以发挥大效益!我市把塘堰整治工程作为打造“中国农谷”的“基础工程”、农业强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农民增收的“民心工程”和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及早谋划,争取主动。
钱,机,油,人,每一样,都是塘堰整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市财政安排300万元农机补贴资金鼓励农民购置挖掘机、推土机64台,从河南、湖南等地联系挖掘机、推土机320多台,参与塘堰整治;荆门石化、石油公司定点储备了1.68万吨柴油,在全市确定67座加油站为重点保障供应加油站……
既要把堰塘整治好,又不能给农民额外增加负担!按照财政引导以奖代补支持一点,受益农民主体出资一点,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筹集一点,各级驻村工作组和有条件的村集体帮扶一点,企业、社会捐助一点,“三农”项目资金整合一点等办法,我市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农田水利建设格局:
市级财政筹资1000万元,在去年11月底拨付到县市区财政;市直140支工作组帮扶资金达到1000万元;在京山县孙桥镇大黎湾村,全村农户出资56万元,扩挖改造塘堰161口……到目前,全市筹措塘堰整治资金9.5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亿元,受益农民自筹3.9亿元,“一事一议”筹资0.7亿元,产权制度改革筹资1.5亿元,各级工作组的帮扶0.35亿元,社会捐助资金0.45亿元,村级组织出资0.4亿元,“三农”项目整合资金1.2亿元。
3个月时间,全市共发动200多万名群众,出动机械10万台套,22391口堰塘因此喜获新生,占省下达计划的106.6%;新增蓄水能力3.5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2万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