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2-11-24 19:37 编辑
五、县城
县城图
(一)治所沿革
兴国镇位于县境中部,富水下游。三面环山,东濒网湖,西连十里湖,经富水沟通长江。
兴国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为永兴县治,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至清为永兴军、兴国军、路、府、州治所。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阳新县治所,并置城厢镇,1949年建国后,设城关镇。 1981年改今名。镇上原有城,城内城外建有儒学、文峰塔、城隍庙、文昌阁、沧浪亭、恩波桥、山川坛、桃花庵、接官亭等古建筑,旧志诗录中有“半堤杨柳连波绿、万亩荷花绕郭红”、“池翻桥影鱼翻浪,亭绕荷花风绕香”、“恩波夜月印沧浪,湖中亭阁胜苏杭”之句,可见当时之胜景。 《兴国州志》(明嘉靖年修):“兴国为郡,环抱皆水。”无论是县治选择的变迁还是县城的城市形态都和境内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经验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
古州城内还有小西湖(莲花池)以及湖中以宋朝兴国军知军周紫芝江南十咏为题的宋代建筑十咏堂和百花亭、沧浪亭、恩波亭、鉴湖亭、云山阁、怀坡阁、三柳堂、宏览堂、藕花堂、和政堂等胜景。宋代王十朋有诗句吟曰:“满目江山富一堂,公余身正水云乡。”“穷途喜见富川波,已觉兹行所得多。杭颖西湖堪鼎足,兼怀六一与东坡。”另一位诗人王溉的一句诗则为小西湖作出了注解:“只应唤作小西湖。”可惜几经时代的更迭,如诗如画的山水城市景观已化作了历史的云烟,只是在故县志记载“阳新八景”(沧浪烟雨、恩波夜月等)的文字和图版中还能觅见一斑。
此外,古安昌县城、古奉新县城、下雉古城、永兴古城、子胥城、阖闾城、孟嘉宅、孟嘉墓、栖霞洞、钟繇墨池、富池甘将军庙、甘宁墓、慕容庙、骆宾王墓、李王墓、百叠书院故址、岳飞冶炼封山洞等遗迹都是阳新这片历史富矿的见证。
阳新县自西汉置县以来,县治所历数次变迁,然而归纳起来,其变迁的轨迹大致为:从下羊下雉潭(富河临江入江口富池)→阳辛镇(富河与燕厦河交汇处,现址富河上游)→高陵寨、长乐乡宣化里深湖口(兴国镇西,现址富河中游)。其基本思路是沿富河而建,先在长江边、富河出江口。从公元前201年(汉)至公元412年(东晋)约合613年,其间公元221年魏撤下雉置阳新县,至412年省下雉入阳新止。后在上游,从公元221年至公元598年(隋)约合377年,在富河上游阳辛镇。其间公元560年(陈)撤阳新置永兴县,治所高陵故城。最终在中游。从公元560年(陈)至今约合1446年,县治所基本固定于现址即兴国镇及附近。
(二)基本格局和形态特征
古阳新城(兴国州城)城垣始建于宋。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知州魏钿主持扩建,周长2109.3米。东西长约800米,南北1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城门8座: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富川门。其中,大小南门、水门南临燕子港,富川门东临富河,北门北临莲花池和北门湖。五门面水,清晰地勾勒出小城环水的风貌和格局。清末民初时,城内四条街道,东西走向的正街呈曲尺形,后街与之平行;南北走向的横街、十字街与正街或后街呈“十”字相交。城内商号集中分布在通往水门或富川门的方向,商业贸易十分依赖水运之便。
县城的主要建筑群县衙(州署),处州城中心,坐北朝南。另一处重要建筑群儒学(文庙)处城西门外蟠龙山下,亦北坐南向。
综合其城市基本布局,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趋向规整,形成东西南北网状十字交叉的道路格局;城门城墙设置井然;县署等重要建筑力求居中布置,坐北朝南。二是随着城内地势的高低变化以及受周边湖水挤迫造成城的轮廓不规则,道路也在不少地方曲折多弯。由于城内面积受限,如县学文庙这样重要的建筑群被安置在城外,而且不遵守古代所谓“文左武右”(县学文庙一般应当设在县署的左边即东边)的格局,城市不局限在城内,而是逐渐向城西北发展。
县城西高东低,处在富河西北岸向西延伸的狭长地带,形成东西狭长、南北短的条形格局,城外向西北方向发展。县城不向东南发展,主要是因为富河东南岸五里湖为湖沼地带,地势低,一旦富河因洪水而上涨,此地便泛滥。因此河东南岸从无城市建设,河西北岸为冈地,且愈向西地势愈高愈佳。故从地形上看,县城以向西为佳,但整个县城又偏爱近河的狭长地带,而不是置于远离富河的城西北方向较为宽阔的冈地。这反映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和人居对水环境特别是河流
的强烈依赖。
县城并不沿自然河流而建,即县城的长轴不平行于富河。因富河于此略呈南北向。大东门离富河尚有400余米,这一段地势较城内低,称为下街,辟在城外,使城内避开地势低凹的地段。又人工开凿一条小河曰燕子港引富河水从城南经过,使之平行于城的长轴。城设三门开向此河,即大、小南门和水门,使河水绕城,方便居民生活。
古县志将阳新古城城池风水图绘成近似圆形,像中国古代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是出于防御、防洪或者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是“取截用圆、象太阳也”的意象。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个不规则的东西长、南北短的形状,与县志城池图出入较大,县城城墙的轮廓和城中不少道路均呈不规则形。主要是顺应地形环境,北受北门湖和莲花池的挤压,南遇十里湖之顶托。主干道曲折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城中有山坡起伏(位于城内西南角的太尉山)。城市的形状与规模都因此受到限制。由于城的规模小,城内主要的大型建筑群只有县衙,而将县学(文庙)辟在城外。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营建基本上一直受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一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四方城”、“格网道路”、“宫城居中”的规划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城池营建影响很大。不仅影响到国家的都城,如汉唐长安、大都、北京等,也深刻地影响到地方城市。在平坦地区,即便一些小县城,也能见到东南西北城门、中轴线对称、衙门居中的布局情况。再是《管子•乘马》中记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势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思想充分说明传统城池结合地形环境,不拘泥于“规矩”,因地制宜,灵活变化的建城原则。对一般山地城市或受环境制约、用地不完整的城市影响很大。对周礼的“规正”与管子的“灵活”,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中都有所结合,城市大都因环境要求,产生变异,但仍力求体现四方城、格网道路以及衙门居中的建城思想。用地条件越复杂,“方正格局”体现越弱,灵活变化、不拘一格的特点越明显。阳新的古城格局正是受以上两种思想体系共同影响的结果。在理想中力求方正规整,在实际中又能够根据条件,顺应地势,灵活多变。许多地方都是以实际条件为主,虽然着眼于伦理本位突出县衙的地位,但很少采取粗暴地掠夺自然的手段,而是顺应自然,趋利避害,不断加强城市与原有地形地貌的协调。
由于阳新县城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此主要留有宋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历史遗存,比较著名的如县城城垣(宋至清历代修建)、儒学(1044年始)、“怀坡桥”(1084年苏轼来州城,知州建)、“沧浪亭”(1081年建)、“叠山书院”(1257年建)、贞孝节烈总坊、文峰塔(1819年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