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元辰 于 2012-6-29 21:39 编辑
飞花逐梦轻(三题) 01 壬辰新年 从拒绝春晚开始 玉兔衔草归卯宫,金龙应世舞辰风。 河山遍是暖春色,华夏尽在祝福中。 壬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央视春晚热之闹之地开场,人还坐在麻将桌上,丝毫没有散场去看春晚的意思。 年是和内子的家人一起过的,多年一直如此。我老家在一百多里外的山区,前时交通不便,年关尤甚,紧赶慢赶,非常折磨人。曾和老婆冒雨冒雪爬敞篷车(当然装满货的),大年三十和儿子在寒风中等车十来个小时。有一次,挤班车回老家,有人推我儿子,差点跟他打起来,一看却是熟人。年三十返程,坐上末班车,司机回家团年,剩下的路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好说歹说,到深夜才送我们。回来,岳父说一家人等得好苦,怕我们饿怕我们冻,怕我们不安全。而后,只能提前回老家过年,梦里还担心赶不上车。 现在父母走了,弟弟和弟媳也到了县城,年前只须回乡扫墓。儿子也早早离开了我们,二老孤独,年没法过。打打麻将也是麻醉一下自己。 放出行鞭炮的时候,麻将散场,十一点半。和内子三弟上高中的女儿、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回家,准备放鞭炮。这些年的三十,三舅倌、三舅母让自小同我们很熟悉的一双儿女来陪我们。四个81响震天雷和六个两万响圆盘,足足放到央视结束,才上楼和孩子们洗漱睡觉。 年后看博客,许多诗文朋友表示自己拒绝了央视春晚。理由各不相同,无意狂欢是共同的。 日子淡定以后,有意无意间看到了央视春晚回放,更坚定了我“壬辰新年从拒绝春晚开始”的想法。 首先,央视围绕制造“喜庆”气氛的立意有悖全国观众的真实想法。过年是个喜庆团圆的日子,但喜庆是发自内心的,回望一年艰辛的劳动与收获,轻轻松松与家人团聚,精心谋划来年的发展与生计,过罢年探亲访友,都是赏心乐事。当一家人坐下来看电视,未必就要制造欢乐。看文艺节目,只要不太过悲戚,一样颐神养性。谁非要主持人和明星插诨打科、故作欢庆、冲淡严肃的艺术表演呢!大众狂欢,只要出自内心,没有什么不好。但不需要为大众制造狂欢。央视制造,妄托民意,替民欢乐。现在的电视节目,不缺常识,不缺教育,不缺激情,不缺时尚,唯缺真诚。过去板着面孔固然不好,现在动则嬉皮笑脸未必就好。活跃不能放弃真诚,轻松不能辜负信任。制造出来的活跃与喜庆,并非出自内心,也难进入内心。要真诚的激情、真诚的晤谈、真诚的欢庆。电视春晚,固然可以划归电视艺术,但它面对观众,首要是真诚,不能变成作秀。纯粹艺术,也要把艺术真诚与生活真诚摆在首位。真诚,是艺术成熟和生命成熟的标志,作秀是青涩与轻浮的表现。 其次,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必须有所拒绝。艺者三事:阅读,思考,创作。但凡有一点艺术爱好,走的是一条孤寂奋斗的路。必须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才能有所进步。所谓艺术的生命化生活化,就是要把为艺变为生活的常态、生命的常态,使自己成为适宜艺术的人。陷于世俗狂欢,陷于感官愉悦,陷于婆婆妈妈,孤寂的艺术之路走不远。如不拒绝,大量时间花在可有可无的事情上,何来艺术修为。当然,艺术水准再高,也要把自己看做凡者。但这个凡者,是艺术的凡者、有着某一方面精致的凡者,不是样样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凡者。 最后,纯粹是我个人的原因。我本来是一个孤寂者,与许多世俗的人生观念格格不入。不是性格的原因,是哲学意识和价值选择的原因。当年还算顺风顺水,我就无意官场应酬。在别人吆五喝六、跑得快画乌龟的时候,我躲进书房,与名著名帖为伍,与高人为伴。懂文学不懂文学都抢着买《废都》看《废都》的时候,我只看一些介绍和评论,凭我对贾平凹的了解,知道他要说什么、会说什么,没必要一窝蜂凑热闹,后来买了《废都》也躺在书柜里,未看完。我选择了文学与书法这两样爱好,孜孜不倦地付以热诚和努力,尤其是上网十五年来,几乎每晚都要矢志不渝地做论坛管理工作,常常凌晨三点睡觉。但我并不把文学和书法当作精神的归宿,不过是行走的一种方式和状态而已,目标在正前方。如果这世界上有纯碎以心朝圣的人,我便是其中之一。永在途中,死才靠岸。 壬辰年过去的一个多月,起居一如旧时。早起(哈哈,常常是无午起)一支烟一杯茶。然后早餐,练字。临帖为主,贱骨创作。写的废纸堆比我高。午后随地走走,浏览电视,再写字或者整理稿件。隔三岔五去给兔子剜草,侍弄盆花。晚餐后看新闻特别是国际时评,从伊拉克到伊朗、朝鲜、利比亚、叙利亚、钓鱼岛、南海,楸心的地方真多。九十点钟上网,几个博客圈和论坛一大批文友的文章等着我。安于如此的深夜晤谈,心静静的,只有键盘细微的声音。还喜看军事和时政报道。深夜了,才关门窗去睡觉。 02 吃春 春打六九头。迈过年,正月十三就立春。七九和八九,河边看杨柳。去河边转了,没看见。看见的是卑微的野菊、黄花菜、黄花苗、苦儿麻、刺芥、屋儿长、锯拉草,早早地伸出嫩叶,不惧寒冷。路边,田坎上,园地里,到处是。为什么萌发最早、生长最旺的,是最卑微的植物呢?何许是它们生存的机会太少,如不抓紧,便会错过吧。 我想起家乡的白蒿蒸菜,青油油,暖暖地散发幽香。白蒿也是山间最卑微的植物,与青蒿、艾蒿同属菊科,没有异味,能治风寒湿痹,食之有益。田边地头,山林的乱石间,拨开覆盖的腐叶,便见伸出的三五片叶脉。掐最鲜嫩的部分,二寸来长,绊上陈年的辣椒酸面,富裕的话放点腊肉丁,蒸出来味道清香可口,叫人不得不流口水。 我是吃这样的蒸菜长大的,脑子里弥漫着白蒿蒸菜的味道。 吃白蒿蒸菜起初非为健康。乃是缺粮。它发得早,可以一直吃到初夏。后来才被做为吃春食品保留下来。香椿树芽本来也是吃春的对象,可发得晚。这几天我看了,街市上没有椿树芽叫卖。房前屋后的椿树还在睡觉。连日阴雨、低温,植物苏醒得慢。春来即开的樱桃花、迎春花也都在梦中,桃花红李花白、桐子花儿开的日子还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的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当干事,看到《人民日报》有一篇《洞庭君山吃春》的报道,第一次对茶山的吃春有了神往。但是,当我转业以后,真坐在本县的茶乡太平溪和邓村品味春茶时,心情远没有看到君山吃春的报道那么激动。物质享受需要妙笔生花与虚空想象来提升,才产生经久不衰的审美记忆。这也是我多年品茶,并不把茶叶品质摆在第一,而是把泡制和品味心态放在第一的原因。 吃春是令人神往的一件事。但我没有满山去找白蒿来做蒸菜,而是让兔子吃春。白蒿要找也不费多大劲,但采野菊、黄花菜、黄花苗、苦儿麻、刺芥、屋儿长、锯拉草,轻易就做到,兔子比我幸运。小灰兔是老伴向邻居要来逗侄孙的,一个多月了。年前吃菜园里的萝卜菜、白菜,立春后天天吃我寻的野菜,肚子胀得鼓胀溜圆。看见我,还在笼子里蹦来蹦去,立起两只胯胯,向我要食物。看到兔子吃春,我真为它生活在此年此时、生活在我身边高兴。都市里忙绿的人们,一年四季只能吃打过农药、用过添加剂防腐剂甚至地沟油、从不新鲜、价格还疯涨的食品,而我的兔子已经进入了吃高品质环保食物的精致生活阶段。 兔子吃春胜似我吃春,文字说春胜似嘴吃春。生活的诗意无处不在,需要赏春、惜春的心态。春天总会过去,夏天迟早到来,经过提升的诗意却可以长留心头。心怀大爱,美好自我,精致自我,春暖花开总不败。 03飞花逐梦轻 三月的梦攆着烟霞柳翠,紧赶慢赶。二月最后几天樱花已放,花团锦簇。 屋后迎春条裹着阴霾,在风中摇摆。门前紫荆花芽初现,在梦里迟疑。 我在梦里,烤着取暖器,与汉网原创文学论坛、荆楚网东湖社区新散文版的几百名网友及他们笔下的人物厮混。 《汉风浩荡》、《盛开的花季》是我为文友们2011年度作品选编的两个网络文集。这是我的飞花逐梦。 爱好文学,混迹网络文坛,不计昼夜,十五六年未曾间断。寒居不识春意暖,围炉对屏井中天。我的春天只在文字里,在网友们倾注心血的作品中。窃以为,人有了爱好,不计成败不计时日去做,使自己成为适宜这种爱好的人。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假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是真的。 爱好的力量有多大,我说不清。愚公是值得尊敬的,他有移山志气。李时珍踏遍青山寻百草是值得尊敬的,电影《李时珍》有四句唱更令人感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畏难。” 但我不是这样胸有大志的人,平生挖山不止,也只做一些极为平常的文字和工作。现在是颐养天年的时候,更不会雄心万丈。然而,有一种人生美感,使我着魔。铸剑夕阳下,挥汗微风里,镕了铸、铸了再镕,反反复复,不计得失不计年。美感,太美感了。 如每日的练字。一杯香茶,一卷法帖,沉心静气,一笔一画揣摩临习。偶有得意之笔,反复凝视,拍照上博客。然而三五天之后,又觉愧颜,翻过来重写。如此反复,年复一年。若干年满意的一字没有。 如业余写作。遍搜名著,生吞经典。一种体裁一种体裁地练习、推进,一种手法一种手法地揣摩、实践。写出稿纸如山高,敲出作品几大本。问写过什么,却不敢对人说。几十年光阴荏苒,好的一篇没有,还指望着下一次下一篇。 如调茶品茶。不以名贵为珍,只将凡俗做精。品饮不过借物以寓情,重心态,重过程,而非物质享受。踮起脚做长子不如安于天生矮小,捏腔拿调不是我这种年龄该有的式。 飞花逐梦轻。再爱好,再喜欢,也当不得真。生命需要想入非非,飞花逐梦,却又不能把全部筹码押在有所成有所得上,一执便死。诚如释迦牟尼在答弟子“昔在燃灯古佛处有无所得”问自豪地说“我昔在燃灯古佛处学佛,其实并无所得”。 坚守凡俗与崇尚空灵是人生念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审美、修行、人生都须崇尚性灵、不计成败、脚踏实地。美好在行进的姿态与过程,不在实际的获得与占有。物质生活,温饱即足。家居开支,略有结余即可。然后宜畅想,宜飞腾,宜神游九天,宜究问天人。 飞花逐梦,情人依怀。三月的风拂过绿油油的草坡,爱人洞箫横吹,仙女抚琴云际。枝头万绿初发,林间百鸟歌唱。水中飘过情人倩影,云中回荡撩人仙音。 想一想,春在心头,美上眉间。 飞花逐梦,虚空生情。想象是穿透坚壁、抵达彼岸的锐利武器,人还必须脚踏实地站在此间。 此岸花开,莺声婉转。二月梦逐花,三月花逐梦。轻了意绪与心灵,重了我的脚后跟。我漫卷诗书,在这个春天的风中奔跑。 2012年3月16日三峡夷陵问石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