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景阳川 四月春深,阳光明媚。随十堰市作协前往景阳川,参加“景阳冈上桐花开”采风笔会。原以为只有山东才有景阳冈,没想到,我的家乡十堰也有个叫景阳的地方。景阳川是郧西县的一个乡,虽然没有武松打虎的那个景阳冈出名,却因发现了《创世歌》名声远播。
我们从市区出发,长途跋涉一百多公里,途径两省(湖北、陕西)四县(郧县、白河县、旬阳、郧西县),从国道到乡村,然后坐船,再坐车。真切感到景阳川的交通不便。考斯特驶入狭窄的村级公路,沿着金钱河走了约二十分钟,停了下来。
一 岸边迎来一群人,是景阳乡的李书记他们。我以为到了目的地,下车看见渡口停着两条船。一条渡车的,一条渡人的。隆隆的马达声中,碧绿的江水,在斜阳下跳着万点鳞光。
探头舱外,河岸的峭壁上不时掠过几座“寄死窑”和古墓。不见村落,正疑惑间,船靠岸了。走过一片乱石滩,岸边巨大的岩石上耸立着一块石碑。碑是倾斜的,似乎摇摇欲坠。我们爬到跟前,上面几个红色大字,仍清晰可见“洵(旬)阳界碑”。郧西文联的赵天禄老师告诉我们,界碑那边就是陕西的旬阳。这里是兰滩铺,进入景阳的渡口。石碑侧边刻着立碑的年月,却有两次。原来,这块斑驳的石碑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变迁。石碑屡遭汉水淹没,当水退落时,它又挺拔地耸立在这里。我们上前用手摇动,竟纹丝不动。
听赵老师讲,这里是古丝绸之路,汉水入鄂第一乡。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一轴长长的画卷。秦岭和汉水之间布满了驿站,沿着古道上的青石板路,一个又一个马帮走过景阳川,穿过关防铺,挺进湖北关,经关中、蓝田,抵达长安(现在的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哒哒的马蹄声,在我的耳边回响……
重新登船前行,夕阳染红半江河水,斜照着远处的山峦。风起了,我的心忽然沉重起来,沿着这条景阳古道,我们将走向怎样的一个地方?这条古道,究竟承载了多少历史?
二
景阳乡不仅有千年古驿道,还有着“中国说唱艺术之乡”的美誉。一部《创世歌》,填补了汉民族叙事长诗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学者“汉民族无史诗”的断言,也使郧西景阳名声鹊起。
抵达景阳乡政府时已是黄昏。暮霭笼罩的乡镇,静谧安详。吃过晚饭出来,便听见欢快的舞曲声。走到财政所门前的广场上,人潮涌动,无数男女老少在那里跳舞。没想到,穷乡僻壤的景阳乡文化生活这么丰富多彩。
景阳乡领导早准备了一场”说唱艺术在景阳”的晚会等着我们。戏台子上的唢呐一吹,周围的乡民就聚集拢来。“关关睢鸠鸟,在河洲上游,窈窕天仙女,君子梦寐求……”一曲《杜季兰哭监》民歌吸引了我。这不是《诗经》里的唱词吗?原来景阳民歌与《诗经》同出一源。景阳乡处在西安和武汉的水陆交通线的中点上,古老的“驿道文化”给景阳染上了秦风楚韵的色彩。听说还在兰滩渡口挖掘出《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全唐诗》、《大八义》、《蜜蜂记》、《龙马奇案》等一百多部文化典籍,这都充分证明了这条古文化驿道的历史渊源。
记得小时候被父亲送到乡下的外婆家,过年节的时候才能在镇上看到这样的戏。那时候通常是坐在舅舅或外公的脖子上看。坐在台下这样的看戏还是第一次。我不免有些新鲜和激动,悄悄扭头看看前后,一起来的老师和朋友都聚精会神的望着台上。周围的乡民们大人孩子也都在认真的看戏。忽然,听见一阵大笑声。我赶紧回头朝戏台上望去,此时台上走来一男一女,那女的虽然一头烫成鸡窝样的发型,却看出是个男人装扮的。我也不由跟着笑起来。
两个人朝大家鞠了一躬,就开始表演。男的冲女的叫了一声:媳妇,开门!女的答应一声。原来两人扮演一对夫妻,女的慢慢腾腾把门开了,男的问,这么半天才开门,是不是在家偷汉子?女的说没有,男人就生气了,拉着女的,要把她卖了。
男(唱):我左说左辩右说右辩,
把你卖给铁匠家,
一天给你三顿骂,
三天给你九顿打,
看你害怕不害怕。
女:铁匠家那也是好人家。
男:咋个好法?
女(唱):提起铁匠家,也是个好人家,
公公把钳掌,丈夫把锤打,
临到小奴把个风箱拉。
男(唱):我左说左辩右说右辩,
把你卖给给小娃家。
……
女:那也是个好人家。
男:咋个好法?
女(唱):提起那小娃家呀,也是个好人家,
……
不管男的要把女的卖给什么人家,女的都说是好人家。男人没办法了,只好说:媳妇,那我不卖你了。
台上台下一片笑声,这个媳妇真是巧言善辩。景阳乡人大多率性爽朗,能说会唱,每到婚娶、丧葬、祭祀、节庆、宴饮等日子都会聚集起来,不分昼夜唱。这也许就是大量民歌得以继承和流传至今的原因吧。历史故事、三十六朝帝王将相、忠臣孝子、才子佳人都在民歌中演绎出来,为民歌注入了深厚的底蕴。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到景阳采风,在景阳乡的梁友宾家里发现了创世歌的手抄本,于是就同县文联赵天禄老师联系,随后赵天禄就同梁友宾一起搜集整理,用了几年时间,《创世歌》才得以问世。
这次我们来,赵老师每人都送了一本《创世歌》和《郧西民歌大全》,翻着那厚厚的书,我仿佛看到景阳那闪闪发光的悠久历史。
三
悠悠的汉江从郧西南边飘摇而下,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优美传说;多情的天河从郧西的腹部静静地流淌,叙唱着牛郎织女的爱恋之歌;更有那奇峰险寨也流传着圣僧的传说。据说《西游记》第八回,唐僧出世的故事就发生在景阳的刘洪寨。赵天禄老师早已把这个传说写进了小说《刘洪寨传奇》里。
第二天清晨,六点起床,太阳从山顶冒出了半边笑脸,大家坐上乡里安排的车辆出发去探秘刘洪寨。车辆在山间土路上行驶了二十几分钟后停下。我们站在山下,远远望去,巍巍的刘洪寨在云雾霞光里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招引着我们。
山路崎岖蜿蜒,荆棘密布,下面是悬崖峭壁。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眼前的刘洪寨,仍留存着一人多高的寨墙和大门。寨墙四边悬空,寨门只能一个人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果真是土匪们安营扎寨、占山为王的地方。景阳乡的宣传员告诉我们,刘洪当初就是这样选中了这里做土匪窝的。山寨上的哨兵可以看见山脚下汉江上来往的船只,发个信号,土匪们就迅速冲下山去打劫过往的商贾。因此,追随刘洪的土匪众多,想来他杀富济贫也是很可能的。只可惜,刘洪在这里把状元陈光蕊推入江中,又掠走了陈光蕊的妻子殷氏做压寨夫人。而彼时,殷氏已怀胎数月。半年后,殷氏生下一个男孩。为了不使孩子日后成为土匪,殷氏把孩子放在木盆里,放入汉江,被兰滩口上游一座庙里的和尚收留,这就是后来的唐僧。
景阳乡党委书记李锋给我们找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老人精神矍铄,走到山上,气定神闲,不似我们气喘吁吁。老人站在悬崖边,指着崖下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刘洪的寝宫,说里面现在还有石桌石凳石床等一些器物。于是,一些人纷纷抓着枯藤和树枝下去看。老人又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初胡敬德怎样用牛羊头上挂灯笼,攻破了刘洪的“滚石雷木”,活捉了刘洪。
望着蜿蜒流淌的汉江,历史的烟云仿佛飘过刘洪寨的上空,给我们留下了几多遐想和神秘。其实关于唐僧的出生地有很多版本,真实与否都不重要。唐僧甘愿为了寻求佛教的真谛,为百姓祈福,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赴印度取经。这也是景阳乡人的美好愿望吧!
四
车辆穿行在狭窄的乡级公路上,放眼望去,茂密的山林间,不时闪现几间房屋,但大多都是稀稀落落,零散分布在半山腰。
从刘洪寨下来,车辆把我们带进又一座山林深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密林深处,一座深宅大院,沉静、悄然。跨进写有人杰地灵门楣的院子,被正堂中央四个大字吸引——“正学遗风”。正学者,正学先生是也,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儒先生。历史记载他是浙江宁海人,却不知这里也有他的后人。据说,在“靖难之役”后,方孝儒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但也有很多人质疑:《明史》和《明实录》里都没有关于诛十族之说。只有在野史里才有关于诛十族的描写。而且,如果诛了十族,那小孩随外婆家姓也不足信,既然是诛十族,外婆家当然也在诛之列。
大院如今还生活着好几十人,却大多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壮年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我们的到来,让这沉寂的大院热闹起来。他们热情地端出自家酿造的柿子酒、花生、核桃、土鸡蛋来招待我们。孩子们则好奇地躲在门后面,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着我们。
院子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大庭里摆放着一张圆型八仙桌,雕龙画凤,油光锃亮。桌上摆着一对圆花筒瓶,一看就是年代久远。卧室里还有一张“二龙戏珠”的四壁帐幔的古式床。我们还发现了一架古老的纺车。仰头,破旧的屋顶碎瓦上还能看到飞檐斗拱的样子。这些无不说明这个院子主人那不凡的身份。我们在唏嘘惊叹这古老的院落能保存至今,乃是个奇迹。更呼吁当地政府要关心和善待这院子中的人。几百年来,历史对方孝儒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 “天地正气 ”;黄宗羲把他誉为 “有明诸儒之首 ”;胡适称赞他是 “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 ”;郭沫若说他 “骨鲠千秋 ”。然而,“骨鲠之士 ”的美名中,也透出儒士们的迂腐和固执。正气也好,迂腐也罢,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却为后人所敬仰。
五
四月的阳光,明晃晃照在头顶,令人觉得灼热难挡。忽然,一阵风吹起一片花雨,带来凉爽。路边一排排开满桐花的油桐树,正随风摆动。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油桐树,1983年,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油科研究专家签定,被列为国家优质植物品种,定名为“景阳桐”。景阳乡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油桐之乡”。“景阳桐”作为郧西的特色产业曾经闻名全国。全县桐林面积一度达到30万亩,产量位列全国第七位。可惜后来由于化工产品的替代,油桐市场走向疲软,全县的桐林面积锐减,景阳乡的油桐卖不出去,农民一度放弃了种植。
在国际油价飙升的背景下,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可再生、无污染能源受到了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天然植物油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木本油料作物——油桐成为了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选择。
景阳乡党委、政府经过全面深入分析论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实施“恢复万亩油桐林”计划,从2010年开始,乡领导聘请省里专家来建立了油桐示范基地,引导农民改造低产低效林,开发荒山、荒地、荒坡、荒滩,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都广种油桐。目前已经完成造林整地5000亩,落实育苗100亩,6万斤优质油桐种子已分发到各村,“油桐乡”的风采将重现。相信不久的将来,桐花将开遍景阳乡。
放眼远望,景阳乡已经告别了贫穷落后面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骡马古道文化和说唱艺术文化以及古文化遗址,使景阳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