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7-13 17:25 编辑
回复 美丽人生 的帖子
.
"我靠重庆"未撤"凉民证"又起 广告创意剑走偏锋
湖北利川旅游“我靠重庆”的广告风波未平,恩施旅游广告又引争议。昨日,武汉市民刘先生称:“景区号称要为市民颁发‘凉民证’,创意谐音于日军侵略时所发的‘良民证’,很伤感情!”恩施旅游局表示,这是广告公司所为,与旅游局无关。(7月11日《武汉晚报》) 从“叫春的城市”到“凉民证”,广告创意剑走偏锋,从前并不少见,如今也没绝迹。从近日被披露的事件中,似乎还呈现泛滥的趋势。有时候,可能是我们“想多了”,但更多时候,是创意方就希望要我们“多想”。虽说广告可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通过伤感情来吸引眼球,如此创意可以说并非好广告。 有句话叫“画虎不成反类犬”,过犹不及的结果可能是贻笑大方。缘何听到“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大家都可能发出会心一笑,也许就在于其体现的错位感。撞红线的广告创意,引发的不仅是错位感,还有民众感情的受伤感。幽默并不是讨巧,创意也并非要低俗至死。当创意超越可接受度,甚至突破法律红线时,倘不严管将滋生更多效尤。 最近惹起嘴边风暴的系列广告,其实说明了广告行业创意的萎缩。当广告需要哗众取宠,甚至要用伤害的方式吸引眼球时,看似是思维的发散,其实是江郎才尽的无奈,甚至是结果导向引发的审丑效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也许,只有当大众对这种广告,不仅限于进行口诛笔伐,还切实地不买账时,才能从市场选择等方面杜绝类似逐臭。 屡禁不绝的类似创意,不仅反映了其存在的市场,还说明了处罚的不力,变相纵容了类似所谓创意的肆无忌惮。当违规成本与获利收益不成正比时,可能只有傻子才会赞成这样去搞伤害。 相较眼睛雪亮的群众,让人遗憾的是监管缺位。比如恩施旅游局就称:“与旅游局无关”。这轻飘飘的回应,显然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甚至还没认识到应负的职责。倘若羊都丢了还不愿去补牢,那只会让类似闹剧越演越烈。低俗创意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比如利川的“我靠重庆”。而这伤害的不仅是民众,还有涉事地的形象。 外力禁止性规定,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要让丑陋的创意被自觉驱逐,还需要创意方从内心认识到,靠伤害民众感情吸引眼球,不但可能得不偿失,而且还是对自身的不尊重。同时也需行业加强规范和自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自觉而谨慎地遵从公序良俗,才能迸发缤纷创意而不是追逐拼低俗。【评论来自天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