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到底面临哪些新问题? *
虽然中药材应该列为十堰市的特色支柱产业,但从近年来各地发展情况看,路走得并不很顺。在部分地区,中药材产业不仅未能顺利发展,种植面积反而逐渐萎缩。十堰市目前发展中药材产业,除技术、交通、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一些老问题外,到底还面临哪些新问题呢?
* 一是高山居住农户逐步下迁、外迁,脱离药材最佳种植环境。十堰市真正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地方,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这些地方山场辽阔、山大人稀,且自然植被好、空气湿度高、日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基本无环境污染,是地道名贵中药材的集中产区,但这些地区一般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信息、就学、就医都不方便,冬季十分寒冷,不太适合现代人类居住。虽然种植中药材效益较高,但在收入多元化,从事打工、经商等行业也能挣钱情况下,很多高山农户宁愿选择下山或外出居住。地方政府也觉得这些地方通电、通路都很困难,因此多方支持农户搬迁,并将其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高山农户流失,直接导致药农数量较少,药材种植面积下降。以竹山县四方扒药材场为例,该场上世纪末还有4个生产队、30余户100多人,药材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如今全场只剩1户,并且已经改种烤烟。 * 二是年轻一代大量外出打工,药材种植后继乏人。目前,山区青年除极少数留守农村外,绝大部分都选择外出打工。在中药材主产区,由于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加之种药非常辛苦,年轻人外流现象更加严重。老一茬种药人年纪越来越大,正逐步退出种药行业,年轻一茬却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种药技术、留在高山种药。种药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也给山区发展中药材带来实际困难。 * 三是种药比较效益下降,直接导致一部分种药人改行。与种粮相比,种药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复杂,需要付出的劳力更多。过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种药请工相对容易,而且价格低廉,因此种药成本相对较低,效益明显高于种粮。但近年来山区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种药请工难,而且工价上涨很快,(目前在竹山县农村请工,每日工价已达到80元左右),这就使种药困难加大、成本提升、效益下滑。同时,种药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虽然比种粮效益高,但与从事打工、经商等其它行业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还不如打工、经商稳当,这就使一部分种药人逐步放弃种药,改入其它行业。 * 四是部分高山地区大力发展烤烟,药材种植空间压缩。十堰市地道名贵中药材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环神农架高山地区,但该区域同时也是优质烤烟产区。与种植药材相比,种植烤烟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为地方财政带来高额税收,因此在“种药”与“种烟”之间,政府自然更希望农户选择“种烟”。为支持农户发展烤烟,政府从政策到人力、物力、资金等多个方面,都给予了明显倾斜,烟叶公司则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物资投入、技术指导、烟叶烘烤、产品收购,提供全过程服务,因此在种药与种烟“竞争”过程中,很多过去种药的地方,现在都改成了种烟;很多过去的药农,现在都变成了烟农。这种“一边倒”式的产业发展政策,必然使药材种植面积受到影响,药材产业发展趋于萎缩。 * 五是发展药材上的失败教训,给后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发展中药材只能稳步推进,不能急躁冒进。但近年来有的地方却不顾客观实际,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结果多数以失败告终。种药失败后,不仅给当时造成一定损失,同时也给以后发展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些地区,再提发展中药材时,反对的声音很多,不仅群众不愿意再冒险投入,干部思想也很难统一。 * 六是产品质量要求发生变化,传统种植方式面临“出局”。目前十堰市中药材生产,基本沿用传统的一家一户、凭经验种植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对事关群众安全的中药材,质量要求也越来越多,而且标准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已明确提出,中药材必须建立规范的GAP(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原有的药材生产经验与技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新的种植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使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新的难题。 *
十堰发展中药材产业应该注意些啥?
*
新旧问题交织,使十堰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能趋利避害,尽量减少失误。根据笔者经验,十堰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要想走得“稳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一是突出重点区域,科学合理布局。中药材种类很多,能够种药的地方也很多。但在十堰地区,真正作为“药材”大量收购的只有十几种,真正的药材产区集中在南三县(竹溪、竹山、房县)环神农架高寒山区。其它地区虽然也能种植药材,但有的地方药材分布零星,不能形成规模;有的地方只能种植适应性广、价格低廉的药材,缺乏比较优势与经济效益;有的地方更适宜种粮,或更适宜种植其它作物。因此,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应把南三县环神农架高寒山区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逐步将其打造成湖北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虽然这一区域也适合发展优质烤烟,但从长远看,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看,把这一区域列为地道中药材产区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建议逐步压缩烤烟面积,用中药材产业替代烤烟产业。其它地区,只能作为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辅助地区。 * 二是突出重点品种,坚持合理搭配。与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物不同的是,中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极为严格。脱离了适宜的环境,中药材可能无法生长,或生长发育异常。有的虽然能够生长,但药用部分产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低,不能作为“药材”使用。例如党参在十堰地区只适合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种植,在低山根本无法形成有效产量。因此,不能用种植粮食的思维方式去谋划种药,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不同海拔、不同区域适宜种植的主导品种,每个区域确定3—5个主导品种,同时要搞好品种间的合理搭配,以应对价格波动,化解市场风险,不能过于强调“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十堰市高海拔地区,主导品种应以党参、冬花、当归、川乌、牛膝、黄连、天麻为主;中低海拔主导品种应以金银花、板蓝根、留兰香、绞股蓝为主,同时注重发展杜仲、厚朴、黄柏、银杏、木瓜等木本中药材。要结合退耕还林,积极探索林药间套、木本药材与草本药材间套等种植模式,通过科学搭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现稳步发展。 * 三是注重野生名贵中药材保护,加强人工繁育与栽培研究。对本地区的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金钗石斛、天麻等野生名贵中药材,要划定保护区,加强产地保护,禁止随意采挖,同时着手开展资源调查以及生长习性、繁育方法、栽培技术研究,努力将其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药材产区环境条件。发展中药材产业首先要留得住“人”,没有了“人”,产业无从谈起。因此,十堰市要想把中药材培植成特色支柱产业,就必须注重中药材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其生产环境与居住生活条件,特别是要改善其交通、信息条件,让药农“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 五是坚持与时俱进,发展新型中药材产业。新时期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更新观念,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结合新时期特点,按照新时期要求,用新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一要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努力破解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生产成本偏高、技术指导不便、质量不够统一、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二要注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将品种选育、测土施肥、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中药材上,努力破解当前中药材生产技术落后、产量偏低、质量不稳、效益不高等问题;三要注重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中药材主导品种的栽培加工技术规范,建设符合国家或中药材加工企业要求的GAP生产基地;四要注重大户培植,出台政策支持土地流转、大户种植、专业化生产,努力破解高山人口流失后药农较少、种植规模偏小等问题;五要注重对新一代药农的科技培训,努力破解药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新技术推广运用难、药材种植后继乏人等问题;六要注重机械化生产,努力破解山区青壮年劳力少、请工费用高、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 六是坚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发展。在中药材产业建设上,要多深入产地,多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推进,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问题,持之以恒发展。只有踏踏实实,稳中求快,才能使十堰市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进而不断壮大,形成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