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生产加工是项比较复杂的民间工艺。大体可分四道工序:即做伞骨伞头、糊伞、油伞、组装。 伞骨又分为长骨和短骨两种:长骨叫“伞骨”,短骨叫“伞撑”。伞骨原料是毛竹,师傅先按伞骨长短厚薄的规格要求将毛竹制成伞骨粗坯,然后再经过钻孔、挑槽、修削等工序加工成标准伞骨。 油纸伞伞头又分为三种,连接长伞骨的叫“蜂斗”,连接短伞骨的叫“伞托”,而安装在竹柄上的叫“伞柄”,其原料以“鸭脚树”为主,其工艺流程主要有钻洞、开槽、钻连接孔等。伞骨伞头做成后,用“毛线”(即头发毛打成的线)将“伞骨”、“伞撑”和“蜂斗”、“伞托”分别连接起来,从而形成雨伞“骨架”。 糊伞。原料主要是用“棉藤纸”和“柿水”。糊伞时,师傅先将整个雨伞“骨架”分别按36、38或42的条线进行平均分槽,用棉纱线圈定好“伞唇”,然后按规格切割好“棉藤纸”先放在“柿水”里浸透,再用圆木将水滚干,以两槽为规格单位将“棉藤纸”依序裱糊在“雨伞骨架”上,全部糊完整后将糊好的伞坯放在阴凉处晾干,经过三四天后再将每个伞槽往右方向进行折叠,然后再将折叠好的伞坯放在烈日下反复暴晒30天左右。 油伞。使用原料主要是桐油,辅助原料有“催干”、耐晒蓝、铬黄、墨烟等。油伞工艺最关键的就是“煮油”,生桐油放入铁锅后,经炉火加温除尽油里水分,桐油色也由淡黄色慢慢转为深黄色,煮油师傅会在锅内放一根细竹片,以竹片浸油部分的变色来分析把握桐油“生、熟、老、嫩”的情况。当桐油煮到适合使用的程度时,师傅便往油锅里投放研成细末的“催干”。 如果生产“明(亮)油伞”,油煮好且完全冷却后就开始油伞;如果生产“乌(黑)油伞”,则须在桐油里加入“墨烟”。开始油伞时,师傅先把“伞胚”张开,手握粗纱圆团沾满桐油,在伞面上均匀散开,然后向“伞胚”每个部位反复滚动推揉,约过三四天伞面桐油干尽后,重新全面再油刷一遍。 油纸伞生产加工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组装。组装时,师傅将“伞柄”安装在竹柄上,在竹柄上安装“伞栓”和“顶风栓”,在伞头上安装“铁皮头”,在伞身上安装伞圈、伞扣等辅助零件,然后套上外包装验收出厂。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生产的油纸伞都是“乌油伞”,伞面都是黑色的。解放后逐步推行生产“明油伞”,同时,在伞面上描绘一些山水花鸟之类的装饰图案。(转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