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971|回复: 27

湖北汉口油纸伞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18 1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5.jpg

     西子湖依然是当年一样,见断桥桥未断痛断肝肠。鱼水情山盟海誓全然不讲,一阵阵咬银牙埋怨许郎,妻盼你人归合欢踪不见。西湖同舟借伞识郎面,小青妹为月老系与良缘。同杯交颈春光无限良缘似锦,(白)“许郎,你好狠的心呐”……到如今好良缘变成孽缘。端阳酒后你命悬一线,可怜妻昆仑盗草受尽颠连。妻盼你人归合欢终不见,可怜我哪一夜不等你到五更天。可怜我枕边泪珠流湿遍,可怜我鸳鸯梦里又把愁添。寻你来到金山寺院,指望夫妻再团圆。法海与妻来交战,你袖手旁观在一边。休怪青妹变了脸,狠心的许郎有什么脸面见红颜。
   (沔阳花鼓戏《白蛇传》唱词)
U2223P28T3D2410213F346DT200903101522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18 17: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6CA80C783E761304141C5EB6716A3304.jpg
.
2012020978309889.jpg
.
xin_5412030416230571104177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18 17: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01300000016998121843342205820.jpg

油纸伞生产加工是项比较复杂的民间工艺。大体可分四道工序:即做伞骨伞头、糊伞、油伞、组装。
伞骨又分为长骨和短骨两种:长骨叫伞骨,短骨叫伞撑。伞骨原料是毛竹,师傅先按伞骨长短厚薄的规格要求将毛竹制成伞骨粗坯,然后再经过钻孔、挑槽、修削等工序加工成标准伞骨。
油纸伞伞头又分为三种,连接长伞骨的叫蜂斗,连接短伞骨的叫伞托,而安装在竹柄上的叫伞柄,其原料以鸭脚树为主,其工艺流程主要有钻洞、开槽、钻连接孔等。伞骨伞头做成后,用毛线(即头发毛打成的线)将伞骨伞撑蜂斗伞托分别连接起来,从而形成雨伞骨架
糊伞。原料主要是用棉藤纸柿水。糊伞时,师傅先将整个雨伞骨架分别按363842的条线进行平均分槽,用棉纱线圈定好伞唇,然后按规格切割好棉藤纸先放在柿水里浸透,再用圆木将水滚干,以两槽为规格单位将棉藤纸依序裱糊在雨伞骨架上,全部糊完整后将糊好的伞坯放在阴凉处晾干,经过三四天后再将每个伞槽往右方向进行折叠,然后再将折叠好的伞坯放在烈日下反复暴晒30天左右。
油伞。使用原料主要是桐油,辅助原料有催干、耐晒蓝、铬黄、墨烟等。油伞工艺最关键的就是煮油,生桐油放入铁锅后,经炉火加温除尽油里水分,桐油色也由淡黄色慢慢转为深黄色,煮油师傅会在锅内放一根细竹片,以竹片浸油部分的变色来分析把握桐油生、熟、老、嫩的情况。当桐油煮到适合使用的程度时,师傅便往油锅里投放研成细末的催干
如果生产明(亮)油伞,油煮好且完全冷却后就开始油伞;如果生产乌(黑)油伞,则须在桐油里加入墨烟。开始油伞时,师傅先把伞胚张开,手握粗纱圆团沾满桐油,在伞面上均匀散开,然后向伞胚每个部位反复滚动推揉,约过三四天伞面桐油干尽后,重新全面再油刷一遍。
油纸伞生产加工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组装。组装时,师傅将伞柄安装在竹柄上,在竹柄上安装伞栓顶风栓,在伞头上安装铁皮头,在伞身上安装伞圈、伞扣等辅助零件,然后套上外包装验收出厂。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生产的油纸伞都是乌油伞,伞面都是黑色的。解放后逐步推行生产明油伞,同时,在伞面上描绘一些山水花鸟之类的装饰图案。(转图文)
2011072115150620579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18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7-18 16:50 编辑

01300000291092129026009634468_s.jpg
.
湖北汉口油纸伞
.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

2010072812803085379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18 17: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20 17: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U3328P704T95D1115F4034DT20090630144511.jpg  
.
      洪湖汉绣
     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
  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
  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
.
32051306290867624.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20 17: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7-20 17:27 编辑

    汉 锣

U3059P704DT20080730205808.jpg
.
    汉锣,言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一起,称为我国“四大名锣”。今天的汉锣,不仅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成为誉满中外的名牌产品,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百余年的汉锣制造史并不长,但它背后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让我们一咏三叹。早在青铜时代,青铜的礼器、乐器和兵器,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象征。青铜礼、乐器或用于豪门贵族的乐律祭礼,是所谓“礼非乐不履”;或用于统治集团的征伐,“鸣金收兵”,节止军行。楚国的青铜器新颖、精巧、奇异,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独树一帜,居各国之领先行列。除了受商与西周以来的传统束缚较小这一原因之外,大治铜绿山古铜矿为楚国青铜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治县志》记载铜绿山是“古出铜之所”,据说“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
  楚地灵秀的山水赋予了楚人飘逸的想象,水乡泽国的土壤蕴育了流动的音乐,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酷爱音乐和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乐器被楚人更多地用于民间喜庆活动。从屈原《九歌》诸篇中,不难想见当时楚地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和八音齐奏的热烈场面。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发掘出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青铜乐器,64件编钟和1件大镈钟,音域宽广,悠扬清越,是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制作的辉煌代表。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的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平、正、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大小一致。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汉锣以品种齐全、发音宏亮、圆润集中、起手灵活、吃槌省力、能定调门而驰名中外。它,适应性极强,既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的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行销亚、欧、美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虎音锣、抄锣、广钹成为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虎音锣分高、中、低三种音色、五种规格,“拱”音嘹亮,如虎长啸;“火”音清越,似涓涓溪流;可以为京、汉、豫、楚、越、湘、粤、扬以及秦腔、花鼓等多样剧种配乐。大抄锣的制作则难度较大。武汉制作的抄锣共有37个规格,小到普通茶壶盖般大小,大的直径可达100多厘米。80年代初,曾制作了一面直径140厘米的大抄锣,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抄锣,要用4斤以上的撞击力才能打响,重捶似奔雷远滚,气势磅薄;轻敲则低沉庄重,音质浓厚,尾音长而雄浑,烘托出乐章雄浑的音响效果。这种大抄锣成为世界各著名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民间的喜庆活动也爱用武汉的广钹。
  早在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随着铜响器的兴旺;长堤街出现了一条“打铜街”。到19世纪末,武汉锣匠多达三百余人。1909年,学徒出身的高青庵创办了“高洪泰锣厂”,选料上乘,制作考究,能根据演员嗓音,定出恰当的音调。当时,国内许多戏班名角,都派乐师来厂定音购买。
.
11866985018136220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20 17: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30791306290867608.jpg
汉 绣
蜚声三楚的“汉绣”是武汉的传统手工艺,古已有之。经历代民间绣工辗转相传,融汇各地不同流派之长,逐渐形成一种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针法与国内“四大名绣”相异,富有地方色彩的绣种。
汉绣艺术依荆楚风俗文化之所需,直接秉承该地区浪漫、好奇的情感依托,以浓郁的装饰性图案,创造了热烈浓厚的气氛。绣品包括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灯会庙会产品等四大类。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在审美和应用中都包含鲜明的文化取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08年,“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20 17: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A1B3EE15F2B59604E816DFB40D306860.jpg
任本荣
男,汉族,籍贯湖北,1935年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师从胡品阶,后进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曾在武汉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汉绣设计工作,是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从艺60年,精通汉绣全套制作技艺,能独立设计、绘画、打样、配色、针绣,完成全套工序。目前正在着手抢救整理汉绣70余种针法纹样图,已恢复整理出2000余件汉绣作品,大量用于宗教文化、对外交流和馆藏收藏,为弘扬汉绣艺术、展示荆楚文化做出了贡献。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7-20 1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u=442038355,4099584391&fm=15&gp=0.jpg

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
陈伯华(1919.3-)女,农历己未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
陈伯华1927年进入“新化科班”学演花旦,科名新化钗,受业于刘本玉,后受董瑶阶、李彩云等名家指导。 8岁进入汉剧新化科班。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在70余年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对汉剧旦角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已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艺术片。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1952年主演的《宇宙锋》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
.
F48AEA35B4AB794A85E39CCC2AB59ED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