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5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民生为本 共建和谐 | 孝感——建设【湖北的苏州】苏州纪行之四 | | | | 苏州市现有各类学校苏州市现有各类学校64646所,所,其中高等院校其中高等院校2020所,二级学院所,二级学院3所 | | 太湖畔的东山镇古村落 |
|
| | |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谚“吹捧”自己的家乡,千百年来少人质疑,却有更多文人墨客深情吟咏,反复印证。苏州,也由此成为历代游人向往的梦想天堂。
“月落乌啼”的怀情,“江枫渔火”的怡然,古苏州之美,在乎秀丽山水之间,在于熙攘闹市之中。
历经2500年风霜洗礼之后,青山绿水未改,富庶繁华依旧,但新苏州之美,更有了全新的注解:这里是民生幸福的家园,是生态和谐的乐土,也是新一代苏州人共建的“人间新天堂”。
1 民生优先 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
前任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讲过一件“苏州出丑”的事:2003年,一位叫龚坚的网民在对比苏州与成都的多项经济指标后发现,除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上,苏州落后于成都,他于是得出结论:“苏州人不如成都人富裕”,进而指出苏州“市强民不富”的现状。
更要命的是,苏州老百姓也跟着站出来说话:“苏州,只长骨头不长肉。”
王荣回忆说:“一向在全国人民面前很得意的苏州干部们,那一阵觉得面子丢光了!”
一场发展大讨论促成一次思想大解放。于是,苏州掀起“天堂城市富民运动”。
200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富民强市”的口号,并强调“富民优先”的工作方针。
2005年,苏州市委成立了富民领导小组,王荣亲任组长,着重在就业、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和教育等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十几个方面,一一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有效工作。
富民,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的泛用,其核心就是要提升老百姓创造财富的能力;关键就是要把收入分配中的“金字塔”结构改造成“橄榄型”结构。
构建“橄榄型”结构,就是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全社会的主流群体。其中,鼓励创业,让更多的人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是最直接的手段。近年苏州市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同期出台市民创业提升计划,从设立创业引导性资金、推介创业项目、培训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入手,鼓励更多的打工群体向创业群体“转身”。2011年,苏州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总量已突破20万户,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并在最近3年中猛增了8万户。权威统计,每1000苏州常住人口中,中小企业近20个。
苏州农村的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是一个创新。在苏州农村,九成农户是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民,基本实现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的格局,一张股权证,年收入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已成为常态。
2011年苏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26元。
民生优先,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既突出均等化,更强调优质化。一批重大、重点民生项目接踵开工,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大踏步提升。苏州城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三大民生工程,总投入会超过230亿元,将历时三到五年,惠及百姓11800多户。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1420亿元。今年苏州财政支出将继续向民生倾斜,预计投入超过600亿,增长20%。
2011年9月,苏州市第十一届党代会把“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力打造成果共享、人民幸福的现代化苏州”写在今后五年八项战略举措的第一位,明确提出拓宽产业富民渠道、完善保障安民体系、扩大服务惠民范围、提高实事利民程度,以确保实现“人民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前列”、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目标。
2 城乡一体 努力缩小二元结构差距
2001年,吴中区金星村将全村4295万元集体资产“量化”给了513名农民,成立了苏州第一家资产股份合作社,到2009年,全村总资产“滚雪球”一样变成了1.2亿元,人均股份分红8000元。
如今,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遍布苏州城乡,苏州农村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80多万农民每年分红数以亿计。
新型股份合作经济,改变了苏州农民的生活。农民变“股民”,“进城”更轻快。苏州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09年共有5万多户、17万农民借此转变了身份。如今,苏州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就业。
2004年3月3日,昆山的一个普通乡村里爆出了一条让世人刮目的新闻:在该市周市镇市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张燕君拿着刚刚领到的医保IC卡,开始了自己70岁生涯的第一次“刷卡”看病经历。这篇报道,被评为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刷卡”看病。
从那一天起,苏州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全部延伸到农村。2007年底,苏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基本保障的参保人数全部突破200万,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率已达85%,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达96%,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比例为99%,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
至此,苏州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在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推出并实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中,苏州更是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的社会形态推进到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中。在空间形态上,苏州的城镇要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在城乡统筹中,逐步把苏州农村建设成为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社会文明、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三集中”,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和实践。根据苏州总体规划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苏州各地农村开始积极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户向居住小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于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取代了“村村点火”,一个个配套齐全的居住区让农民感觉像住进了花园,一片片“设施型”农业产出了倍增的效益……
可以说,苏州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现代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的发展策略,“三化”与“三农”实现了完美的对接。
苏州也成功实现“三个之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农村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国最好。
3 生态修复 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乡镇企业遍地成长的苏州被形容为“化工四面包围,造纸位居上游,印染到处开花,电镀星罗棋布”。有的新闻媒体称:“天堂被污染了”。
30年失而复得的尚湖,是常熟人敬畏自然的一面镜子。早年对粮食的渴求,尚湖也被“围湖造田”,19000多亩的湖面只剩下2000多亩零星水泽。然而,最初几年的收获之后,人们无奈地看着稻田退化成盐碱地。湖没了,田也没了,鱼米之乡,没了。1985年初,常熟痛定之后决定找回尚湖,在风景园林专家规划设计的蓝图上,上万名“还湖大军”挑土125万方,筑成21公里环湖大堤,放水“还湖”。经过多年悉心照料,鸟类回来了,植物重生了,生物链完整了,区域小气候改良了,尚湖破镜重圆。2007年,尚湖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指导思想、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事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形成硬件与软件并重,品位与特色并举,专业部门与群众联动,科学指导、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为使环境保护更具针对性、指导性,苏州全面实施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全市所有镇均制定了环保规划,并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第一否决权”制度,坚持重大问题不听取专家意见不决策,重要项目不听取环保等部门意见不决策,重点事项不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的“三不决策”原则,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此外,苏州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办法》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环保优先”体现在经济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近几年,苏州成功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再到“国家生态市”的三级跳越,与此同时,全市90%的建制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5个下辖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今年4月23日苏州市在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奖”评选中荣获城市环境最高奖。
这些成就得益于经济战略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和统筹发展。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宁可少上一些项目,也要保障资金用于生态修复与环境再造。”
苏州通过环境保护这个载体,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动力之源,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作了生动的实践。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破除了经济社会城乡差别的“二元结构”;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矛盾,维护和优化了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更保持了“天堂苏州”的特色和个性。
烟波浩渺的太湖,绿树绕岸,清波荡漾;小桥流水的苏州古城,水巷流波,园林添秀。走在苏州的土地上,作为采访团成员之一,我常想起我的家乡孝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