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六、龙晒衣、油木器(张才富)
冬去春来、春去夏至、夏至三伏、夏去秋来……四时轮换,交替到来。又到六月六,旧时的农村,每逢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人们都会将衣物拿出来晒,洗蚊帐,被单被套……逐渐地形成了“六月六龙晒衣”的习俗。人们认为这一天衣物晾晒了可以防霉防虫,就连皇帝也会在这一天“晒龙袍”呢。也有些地方把这天当作节日来过,称之为“晒红绿”、“晒龙节”、“晒书节”等等: 所谓“晒红绿”就是晒衣物。大伏天,人在炙热的太阳底下晒一晒恐怕没有谁能够受得了,而对地里的庄稼草木来说,却正是扬花荩米的好时机。这季节,江汉平原除了热,还多雨,屋子里经常返潮,衣物最容易受潮和生虫。所以每到这时候,只要天好无雨,家家都翻箱倒柜将衣物拿出来晾晒一遍。家里搁的架晒不开,还会扯起绳子来晒。太阳强光下,衣物有红有绿的,成为乡村一道好看的风景。 相传这“晒龙节”起源于汉代。汉代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暖衣阁”,六月初六这天,宫女便“登阁曝衣”,即所谓晒龙袍。后来民间也在这天晒龙灯衣,以求风调雨顺。 农谚云:“你不借我磨刀雨,我不准你龙晒衣”故事讲的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其前后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日子,这一天,老天爷也要下几滴雨为关帝磨刀之用。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下“磨刀雨”。民间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月十三是斩貂蝉的日子,磨刀雨后斩的貂蝉;另一种说那天关羽要去打仗,由于久未磨刀,刀口都钝了,老天下了一场磨刀及时雨,关老爷趁势磨刀后,大捷而归。 这场雨如果真的是下在五月十三前后,那末,六月初六一定是晴天,是老龙王晒衣的日子。这些传说后来成为老百姓观察天气,安排农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晒书节”说的是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系成“晒书节”。 六月六这天也有请姑姑的。旧时的这天,是要把姑姑请回娘家过节的,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此俗源于春秋时期说的是晋国宰相狐偃骄横,引起天下不满,众叛亲离。其女儿在六月初六回娘家这天苦劝父亲行善事,最后其父认错改好。自此,请姑姑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有关“六月六”一些民风习俗,举不胜举。虽各有乡俗不同,有些现在虽然被人民淡忘,但作为一种地方的传统习俗,仍留在一些乡村老人们的记忆中,并代代相传。 江汉平原的农村,除龙晒衣这些以外,还有用桐油油木器的农事。“油”只能作动词“涂”和“刷”理解,家乡人的一种习惯用语。 农历六月,刚过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进入三伏天,太阳最火辣。生产队在中午都要给社员几个小时的歇凉的时间。各家各户的主家人会把家里的脱了桐油,经常与水接触的木器,用刨子(碗块)去除表面尘垢油泥,重新填上油石灰,曝晒干燥,再涂上新桐油。使其金黄油亮,经久耐用。其中也包括新添制的木器。 一般家庭需用桐油油的木器有各种盆、水桶、粪桶、桌椅、碗柜、躺椅、鼓皮等生活类用品;农具类有木犁、耖子、风车、水车、板车、木船等;当然也少不了自己下地劳作时所戴的斗笠;为下半年女儿出嫁箍好的“三圆”(大脚盆、中脚盆、小脚盆)等,为先一年已出嫁的女儿打发的细篾斗笠之类。 .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酸碱、防腐等特性,用途广泛。桐油是用木籽树上的果实榨成,桐油分熟桐油和生桐油两种,也分白桐油和黑桐油,黑桐油是人们一种习惯的叫法,但并不是黑色的,呈酱红色。 油石灰是用桐油和石灰搅拌而成后,用锤把它捣成泥状,使其粘黏而有弹性。主要用于填缝,如缝太大时需用捣烂苎麻塞严,再抹上油石灰。 每年六、七月,家家从供销社打来桐油(熟),除油斗笠需用白桐油外,其它木器多用黑桐油,只需用白桐油光面。木器刨好洗净晒干,每上一次桐油,得在正午趁木器晒得发烫时,顶着太阳涂油,以利下午一气晒干。油木器时,手里拿一布片,蘸上桐油,油的遍数越多越好,上油时不能有尘沙附在油上,不然肮脏暗淡。头道油干好,再上第二道。上二道油时要比头道薄得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头道要油饱,二道裹住毛(木纤维)。三、四道越来越薄,最后用白桐油揭面。油过的木器表面明洁如镜,阴干一两天,即可使用。 油细篾斗笠是一门细活,有时要做一、二十天,甚至整个热天。一般的斗笠要省事的多,有的一遍桐油、晒一个太阳就可以完成。 邻近的村家家都栽种倭竹,户户都会编斗笠,我在念高中时的暑假里,到每家每户收些编好的斗笠和帽沿回来,打来白桐油,开始加工斗笠。先把斗笠面用黄颜料水粉刷成黄底,再用红绿广告写字画花:“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等,还画些喜鹊、高压电线架等吉祥的画,最后油一遍白桐油,骑着自行车偷偷地走村串户去卖,赚几个功夫钱。 江汉平原湖区,木船是农业生产主要运输工具,每过几年,就要把船拉上坡来修整、上桐油。油船是大工程,那时木船只是生产队才有的,有时,上十人油着一只船。油船特别是要填好缝,所要的苎麻、油石灰就多,不像油一担水桶那么简单。不然会“船到江心补漏迟”!每到生产队在油船时,趁生产队长不在,妇女们取下自己的斗笠,蘸上桐油,拿到没有人的地方去油斗笠,这只能说是“占油”罢了。 从“龙晒衣”说到“油木器”这些与时令和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农耕文化,想起那时候来也觉得很知足,有好多成熟农作物是可以尝新的。六月六,也是“双抢”时节,早谷米出来了,新鲜米煮粥弄饭吃起来特别的香甜,那时候吃的是纯天然的蔬菜瓜果,也不含任何有害物质。 随着文化的进步,节日内容也在改变。其实,现在人都不愁吃喝了,接姑姑回娘家过节,借夏天的热情来重温亲情,这一孝雅传统但愿不要丢掉。(2012.07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