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31
中尉
 
- 积分
- 2889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
潜版版主及潜坛网友们,大家好!我是新手,前段时间由于汉宜铁路线的开通,我开始关注东湖潜坛论坛,大家为家乡的城建、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了很多很好的呼吁和建议,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家辛苦了!
最近,潜坛话题不多,今天我想就本市的服装工业谈一些个人想法。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化工产业园(泽口)、家具产业园(总口)、食品产业园(杨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园(熊口)及园林工业园等、而作为我市传统工业,占全市总人口10%从业人员的服装产业(新闻网报道,全市有超过10万人从事服装工作)却没有专业的工业园。
服装行业在我市的工业比重中曾经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80、90年代,在我市有一批比较有名的服装企业,如张金幸福服装厂(普拉索品牌曾在央视投放广告)、浩口仙桥服装厂、积玉口亚西亚服装厂(亚西亚服饰风靡全国)、潜江海时服装厂及国营运农服装厂等,特别是张金幸福服装厂,90年代曾经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后来,以该厂为基础,筹划资产上市,并取得了成功。
90年代中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城市各种因素的吸引,我市服装企业几乎全部转投沿海深圳、东莞、虎门及福建、浙江、武汉等地,分解成无数家体制上更加灵活的私营服装企业。通过在外地的发展,我市服装企业吸收了沿海城市的先进管理理念,成功了一批服装企业家,也成就了千千万万个服装从业人员,并由此创造了“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沿海城市的发展定位发
生了改变,在宏观调控上排挤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服装产业位列其中。于是我市在外服装企业纷纷寻找出路,动作快在家乡有些关系的前2、3年都已搬回家乡发展。据潜江新闻网报道:目前“潜江裁缝”人员规模16万人,常年有10万人在各地务工,开办企业1000多家。我市现有服装生产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已回潜创业的这些企业目前散落在我市的各个角落。张金、浩口、广华、积玉口、运农、老新、周矾、后湖等都有1家至4、5家不等的规模以上企业,杨市和园林城区规模以上企业要多些,小型生产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式10—50台以内针车)在我市各乡镇到处都是。另有一部分企业,由于沿海城市的排挤,不得不搬迁,而回潜又没有好的落脚点,迫于无奈,只能流落在我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如监利、江陵、荆州开发区、武汉、恩施、黄石、云梦及湖南等地。最后还有一批企业,回潜无望,想回回不了,只能硬着头皮,顶着压力在原地艰难生存。
面对这种现状,面对这股回潜潮流,我不知市政府是否作了合理引导。我们常提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难道还有比这更容易的招商引资吗?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路:
1、针对占全市总人口10%从业人员,希望回潜创业发展的服装产业这种现状,市政府应成立专班专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摸清服装产业的真实现状,然后由市政府出面,诚邀本市及潜籍在外大大小小服装企业主和技术骨干人员等,开一次服装专题会议,找出服装企业的发展难题,了解企业主回潜创业的要求、困难、想法及个人心声等第一手资料,为创建产业园,制订政策打下基础。
2、成立专业服装产业园:政府可在杨市或泰丰办事处至火车站那一片区或后湖农场等地划出至少20000亩地(第一期)用于服装产业园(不知杨市是否有服装产业园,即使有也没发挥其功效),搞好园区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入园,争取引进一家,成功一家。园区领导争取做到保姆式服务,尽力协助解决好入园企业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服装产业员工稳定性很重要,建议在园区组织机构中设立由员工民主选举的工会机构人员,要求做好企业主与员工间的协调工作,这点很重要。
3、创建大园区,打造中国服装之都:园区落户企业增多后,要积极筹划服装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上游产业如布料厂(织布厂)、印染厂、拉链厂、制线厂、绣花厂、彩印厂、鸭绒厂、钮扣厂等积极引入配套;下游产业可在园区内(或附近)建一大型服装批发城或服装批发销售中心,面向市场,以质优价廉吸引本市及周边城市消费群。除此之外,政府要高瞻远瞩,培育、扶持、发展一批本地大型服装企业自主研发品牌(以前的普拉索、亚西亚等品牌就较成功),在园区企业内要逐步形成差异化发展。并争取引进几家国内一线成熟品牌入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服装之城,向服装之都迈近。
4、加大对外宣传,打响“潜江裁缝” 品牌:通过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加大对“潜江裁缝” 品牌的宣传;同时可在园区内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服装会展中心,每年在园区会展中心举办1—2次专业服装时装节(春秋季系列时装节和冬季羽绒服时装节等),邀请国内外知名服装、时装品牌企业、国内一线服装设计师及知名时装名模等参加。每场活动要大力宣传,在专业杂志上刊登活动内容,电视媒体上增加在全国的曝光度及影响力,争取留住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师入园区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层次。通过这些活动,打响“潜江裁缝” 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的关注。
5、如果一切顺利,园区发展壮大后,可根据需要在园林城区办一所专业服装学校。当然这是后话。
上述观点仅为个人构想,支撑这种观点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回乡创业潮,且服装行业人数众多。如果要做,政府层面的工作很多,要有一定的敢做大事的气魄,短期内政府要规划园区、制订政策、资金投入及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放水养鱼等都需依赖财政支持、投入(企业主一般都会带资入园),确有很多困难。但从长远看,企业稳定发展后,对潜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1是近10万人可带动潜江城区的人气、人脉;2是企业可正常纳税,增加潜江的财政收入;3是近10万人的产业大军对潜江其他服务行业(银行、通信,交通、物流、建筑、水电、餐饮娱乐等)会带来快速且巨大的发展。
万众一心创产园
潜江裁缝品牌宣
克艰渡难谋发展
服装之城谱新篇
本人既非服装从业人员,也不是政府人士,只是作为潜江的一员,希望家乡的经济发展的更好,提一点个人建议。如所列事实与实际不符,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