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7-23 16:53 编辑
中山装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的不朽贡献,广州革命政府确立了“中山装”这一名称。
.
中山装对中国服饰影响至深。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军装都由中山装变化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后,人们根据中山装的基本式样特点,进行创新,设计出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和军干装。这些新式服装中显然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但均有改革。比如领子就各有很大变化,领口开大,翻领由小变大,把喉头从紧扣中解放出来了。
.
1957年,红都服装店为毛主席制作中山装。毛主席的中山装衣领低、领尖阔而长,这是专门为中央领导制作服装的红都服装店师傅根据毛主席身材脸形、气质而设计的,毛主席穿上后非常满意,后被称为毛氏服装。毛主席对中山装只认一个灰色,春秋以中灰色为主,冬天则以深灰色为主。【转贴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