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6-26 2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模式’当前仍然很值得丹江口借鉴
文/武当散人
广东,历来是中国的蛮夷之地,上个世纪初,邓公在此‘画了一个圈’,一夜之间座座新城崛地而起,从此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邓公何不选择具有千年古都的西安、中部交通枢纽的武汉,却选择中国历来远离首都的荒蛮之地广东?除了世界经济模式从‘江口时代’向‘海洋时代’急剧跨越的因素之外,更是广东历史上荒凉而产生大量侨乡,具有经济返抚的强势实效性,从此达到‘窗口效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新局面。
广东除了中央在政策上对投资商的倾斜之外,其中更多的是侨民的反抚。历史上的广东可以说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因为贫穷加上战乱,一些广东先人远离大陆,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闯海谋生,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泰国前总理他信等,他们的先祖均为中国大陆广东人士。近百年来,类似于这样的侨民举不胜举,这些中国侨民远离他乡在外创业,虽然大多数富甲一方,但是中国情结是永远不可以没灭滴。
1979年邓公的复出, 中央系列经济政策为这些侨民提供了一个利好平台,回乡+创业=反抚、壮大。
尽管近些年广东模式逐渐向福建 、江浙、和山东转移、完善,但是我个人坚信:广东的模式(部分)仍然很值得丹江口借鉴。
虽然丹江口在某些领域和广东比较是‘小巫见大巫’,但是,除了中央、省市对丹江口没有政策优惠外,其他的均有类同可比之处。
改革开放这些年,身处内地的丹江口,外出务工人士不计其数,不凡有发达之人,如亿万富翁的丹江口六里坪人叶国富等,大多数在外地的丹江口人,无论从文化知识、还是业务技能,相对综合素质而言都比在家乡的人优越,除了经济实力比当年的广东侨民差点外,而在外地的丹江口人技术、见识等,均比当年的广东侨民强。
如果说当年的广东是‘摸着石子过河’的话,而今天的丹江口则是‘沿着轨迹走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
当前迫切的问题是,政府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纽带作用。根据丹江口历史使命制定以‘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战略平台。
一是多联系在务工的丹江口人士, 了解他们的心态、意向,好掌握情况便于落实;
二是根据旅游城市的特点,进行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从长远制定城市经济规划,给予本埠、外地丹江口人士、甚至是外资企业一个明朗的、长远的规划发展愿景,以便对投资商投资意向吸引;
三是地方官吏、衙门的工作作风需要极大滴转变,当前的丹江口的发展速度已经远不如沿海便是事实,对于回乡的创业者,需要的是大力扶持,而不是冷漠无情。
‘打虎必须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
纵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中央、省、市对丹江口的政策我们是既看不见、也更是摸不着的, 唯有‘相信自己’才有更大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