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8-2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清 峰 寺青峰山西南麓,苍松叠翠,修竹摇曳,鸟语花香。在这犹如巨大展开书卷的丛林中,拥抱着梵宫重叠,楼阁峥嵘,香火鼎盛,始建于西晋元康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刹----清峰寺。
清峰寺,山川秀丽,前有铜鼓山,木鱼垴;后有仙桃树,石观音,善财洞;左有双螺探眼,凤凰落窠;右有莲花塘,金龟拜塔;中有古井;乃至生佛家圣地。有诗赞曰:“清峰又是一重天,汨水潺潺古井边。有感观音身化石,多情狮子口流涎。窠中瑞霭凤凰舞,树上稀奇獐鹿悬。对面山前铜鼓响,螺蛳稽首拜神仙。”
清峰寺现有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堂、钟楼、归阁、碑林、斋饭堂等大小建筑五十余间。
大雄宝殿,殿宇雄传轩敞,飞檐翘角。“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在高达十几米的殿檐下熠熠闪光。缓步进入殿堂,只见大殿中央供奉着慈眉善目佛祖释加牟尼的铜像,佛祖两侧是文殊和普贤塑像,两边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神光闪耀,祥云缭绕,置身其间,你会感受到佛教浓郁的文化氛围。
经楼位于大雄宝殿右侧,楼内荟萃了诸多佛教文化精品。经楼由蜿蜒曲折的花廊环抱。经楼中央矗立着三层宝鼎,终日香烟袅绕。四周荷花座雕栏上,斜依着镌刻有迁客骚人,善男信女,颂扬古刹,乞求神灵诗文的石碑。
寺内有一口巨钟,重千余斤,悬挂在大雄宝殿的左侧,每当拂晓时分,寺内钟声宏亮,传至数十里之外。
观音堂面对钟楼,殿堂宽敞,装饰精美。堂中神龛上塑有屹立在莲花宝座之上,手拿净瓶,衣袂拂动,缥缈于浮云之中的观音金像。观音堂的两庑是方丈室和僧侣们的卧室。
沿观音堂左侧甬道东行,便可见到用一块青石凿成园形井口的古井。井水清澈充盈,甘甜可口。据传,饮此泉水,可去病避灾,延年益寿。后经科学检测,此泉水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不可多见的天然矿泉水。游人到清峰寺,必饮一瓢井水,或携一瓶井水带回家。
古井上方是斋饭堂,下方是莲花池。溢出的井水流向工莲花池里,池中荷花绽开,锦鳞嬉游,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诗画之美,引人入胜;悠久之源,寻踪觅迹。
据《湖北通志》记载:“清峰寺在武昌县南一百二十里青峰山下,唐宋以来名僧东晓、豁然尤著。”目前寺内东晓、豁然两位名僧石塔保存完好。清峰寺,相传鼎盛时期共有殿堂、亭阁99间,僧尼200余人,香火十分旺盛。据史书记载,明朝的刘伯温军师在清峰寺得到智隐老和尚赠送的18册兵书,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洪武皇帝为酬谢智隐老和尚,亲自游览此寺,并御笔书写“清峰古刹”四个大字,还在寺门前立有御碑。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慕清峰寺之名,在清峰寺住宿过。自西晋建寺以来,还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写下了很多吟咏清峰寺的优美诗篇。古往今来,还有不少的高僧在这里园寂,留有塔山、塔林、僧坟等遗址。最近发现和发掘出很多有价值的古碑、石刻。如唐代宗隆禅师的塔志铭,明代石香炉、石磬架,明代大冶曹氏资助清峰寺记碑,清代东晓、豁然、广泽等大和尚塔。
清峰寺,借山布景,借水显灵,深崖幽谷,亭台楼阁,巧夺天工。融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色于一体,既为佛文化爱好者和宗教信仰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也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流连忘返的好处去。
(八)仙 人 下 棋
当你游玩清峰寺,沿盘山水泥路走到功德碑前,向南眺望,便可见前方有一尊斧削耸立的岩石,这便是青峰八景之一----仙人下棋。
仙人下棋,从水田中平地突兀,如一圆柱挺拔。岩高三十多米,岩顶面积七十多平方米,只有一条在峭壁中的石缝可供人爬行,这条小道被人们称作“一线天”。岩顶平坦,酷似棋盘,因八仙们曾在此下棋而得名。
相传,八仙们在此下棋时,青蛙在下面水田里吵闹不休。汉钟离棋入陷境,心中烦恼,手抓一棋子,向“呱呱”叫的青蛙扔去,正遇阿弥陀佛到此,见状不忍,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拂尘一摆,棋子打偏。青蛙跳出,岩面上同时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八仙们感到神奇,远离此地。青蛙跳出后,逃到了青峰山。有诗赞曰:“平地雷声震九霄,仙翁掷子解无聊。将军铁马今何在?孤翠流离共度霄。”
自从青蛙跳出后,至今四周的水田里再也听不到青蛙的叫声。汉钟离掷下的棋子,变成一个大石块立在水田中央。(直到前几年,村民们因耕种不便,用炸药把石块炸掉。)如果到一线天内向西南方朝天望,诚心者能见到佛像在棋盘上。白天能见千人拱手,夜晚能见万盏明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