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瞩目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昨天,记者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获悉,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已经启动,一座东周时期的选矿场从泥土中横空出世。
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选矿场,为黄石地区甚至全国首次发现。
再次发掘: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开始
2011年11月,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旁边的小山坡,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和考古人员采集了一批铜铁矿石、冶炼炉渣、冶炼炉残块和陶片。
这座小山坡是大岩阴山的一部分。大岩阴山名气不大,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组成部分。
今年6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在大岩阴山这座小山坡“低调”启动。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正处级研究员、夏鼐(中国已故考古权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主要参与人员)奖获得者陈树祥,担任考古队的“主帅”。
随后,考古人员顶着烈日,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开挖一个又一个5米长、5米宽的土层。
土层里到底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考古人员在一个发掘点,挖了10多厘米深的土层后,发现大量像矿渣一样的暗红色物质。接着,在另一个5米见方的发掘点,挖了20多厘米深的土层后,发现最上面的一层土是灰色的、中间的一层土是黄色的、最下面的一层土是暗红色的。
这些与其他地方的土壤不一样的泥土,引起了考古人员浓厚的兴趣。
重大发现:东周时期的“选厂”横空出世
考古人员会同地质矿产专家研究了暗红色的物质,结果很快出来了,它们是矿渣。
颜色分明的土层,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生产活动的产物。
接着,考古人员结合之前采集的陶片考证,这里有东周时期的选矿场,还有东周时期、清朝时期的灰坑(相当于现在人们说的垃圾坑)。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一次发掘,于1973年至1979年进行,发现了铜斧、铜锛、木铲、木槌、木辘轳、船形木斗、采矿井巷、冶炼炉等珍贵文物和遗址,奠定了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采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的地位,举世震惊。可惜,没有发现东周时期的选矿场。
考古人员进一步考证,这座东周时期的选矿场,至少是黄石地区首次发现。
这座东周时期的选矿场,到底有多大,到底是选铜矿还是选铁矿,或者这两种矿物都选,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意义非凡:完整的东周时期矿产业链条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一次发掘的文物和遗址,是黄石地区在商周时期采矿、冶炼历史的见证。
从采掘出来的矿石,到进入冶炼炉冶炼,还需要一道关键的工序,即选矿。
这次,东周时期的选矿场出土了,表明黄石地区在东周时期就有采矿、选矿、冶炼一条完整的矿产产业链。
昨日下午,山坡上的杂草随风飘落,大冶文物工作人员不无畅想着商周时期、这里的劳动场景。
2000多年前,在神州大地的腹地大冶,先民们发现了铜绿山这座矿产宝藏。他们找来木柴点火,烧裂坚硬的矿石,然后,用勤劳的双手,把含矿物较多的矿石捡出来,送到选矿场,把含矿物较少的矿石留在原地。接着,把捡出来的矿石放到一种叫“淘汰盘”的木质盘子里,利用岩石砂粒与矿物颗的比重不同的特点,用水冲淘,使矿物颗粒与岩石砂粒分离。最后,把矿物颗粒送到泥、石做成的冶炼炉冶炼,制造出第一批铜块。这些铜块经过打磨后,成为生产工具。他们为了进一步打矿,制造出铜斧、铜锛。然后,拿着比矿石更坚硬的铜斧、铜锛,采掘出更多的矿石,接着,又选矿、冶炼……让铜绿山的铜铁宝藏源源不断地造福人类。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铜绿山考古队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称,东周选矿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古代矿工遴选铜铁矿石的高超技术和复原选矿场景,提供了新的资料。
畅想未来:期待4年内有更重大发现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现场看到,东周时期的选矿场和灰坑已被纺织布遮盖,以防雨水破坏。考古人员暂时停止了发掘。
几位慕名而来的市民,看着一个个发掘点,说:“这些发掘点,也就是泥巴坑,没有任何珍贵的文物,看起来太普通了。没想到,它们经过考证,竟是东周时期的选矿场,还有非凡的意义!”
大冶文物工作人员讲解说,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往往没有文物,与古墓穴的考古发掘不一样。其深厚的内涵,只有专业考古人员经过大量考证、分析后才能得出。
在2010年的时候,新成立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希望进一步发掘该遗址,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将持续到2015年。
据介绍,今年,第二次考古发掘打算发掘900平方米,目前已经发掘了350平方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考古理念的不断更新,这次考古发掘将不断探寻古代先民找矿、探矿、采矿、选矿、炼矿乃至铸造的全过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还有一些谜团没有解开,比如,2000多年前的矿工,是奴隶、平民,还是军队?为什么没有发现一具采矿人的遗骸?出土的铜斧是生产工具还是王权象征?开采的铜、铁矿主要输送到哪里去了?这些谜团,有望随着这次考古发掘,一一揭晓。
另据介绍,地质矿产、农业、水利等部门专家、学者将参与这次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是一次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协作的综合性考古发掘。它的成果将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