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农谷”产品功能是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品牌聚合服务 “中国农谷”的目标与要求都很清楚,但他具体能提供什么样的功能服务,一定要在功能上表述清楚,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品牌管理运做当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中国农谷”的产品形态是一个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区,但他是做什么示范的,还是需要具体的所指才能形成品牌认知与认同,从而让相关利益要素共同参与其品牌的建设。 “中国农谷”将自己定位于中国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高地;重点放在建设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加工基地。哪他在运作形态上是一个经济开发区,如是“三农特区”呢?还是一个城市的高新区呢? 这两者的产品功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经济开发区与高新区之间,有不同的定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提高吸收外资、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而高新区的定位则是研发、孵化和技术扩散,贵在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促其产业化,包括含有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 要厘清这个产品功能,“中国农谷” 只有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不计较大、小、高、低,而把全局意识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准确定位、明确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才会摆脱“中国农谷”产品服务内容的困境,超越发展瓶颈。 对于“中国农谷”的产品功能来说,其优势不是土地、政策、服务而是创新,“中国农谷”只有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才能尽快走出“以地招商、以地养区”的旧发展模式。建设“中国农谷”,不是拼土地,不是拼投资,更不是拼资源,而是要将依靠土地、人力、资本提升到依靠知识的高度,以知识与技术创新来驱动“中国农谷”的全面发展。 “中国农谷”只有聚焦于现代有机农业的产业聚集,实行规模化,科技化的农业大生产,从而形成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发展,引领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集聚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形成粮油良种、蔬菜、油菜、蔬菜、水产、苗木、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等九大类产业结构,构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现代在农业发展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转型之路。 屈家岭作为创新核心区、其周边的京山、钟祥等地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辐射带动区三大板块,集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项目及技术洽谈交易等功能于一身,最终形成产业品牌聚合服务的功能。 创新核心区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区、林业科技创新区、植物园与植物科技创新区、农机装备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国际交流中心等布局。 “中国农谷”的产品功能,必须具备研发孵化、示范推广、加工配销、积聚扩散、科普培训、产业观光为核心的六大功能。 “中国农谷”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有机农业产业区,将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分布格局,重点辐射荆门各郊区县蔬菜、畜牧、水产、花卉等现代农业集聚区,最终将形成“中国农谷”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的完整产业品牌结构。 七、“中国农谷”品牌塑造之道 严格的讲,“中国农谷”应是荆门市城市品牌形象的一个副品牌。在“中国农谷”品牌框架没有确定之前,他或许就是以一个副品牌的功能价值来全面支撑与释义荆门市的城市品牌价值。 “中国农谷”品牌承载荆门城市的价值形象,似有点“庞杂”; “中国农谷”具体指向又是屈家岭核心区功能布局,似有点“窄”; 由此观之,“中国农谷”之“窄”,之“庞杂”,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要包容荆门全市的核心价值,没有战略高度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荆门市政府已经过充分的论证,“中国农谷”之“庞杂”完全应该支持。“中国农谷”之“窄”,这是面对现实,因为现在“中国农谷”所做之事就是在屈家岭而已,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想这个“窄”只是“中国农谷”建设在起步当中必须要走的过程,做为其中一个品牌认知点,并不妨碍我们建立“中国农谷”准确完整的品牌形象概念。 目前“中国农谷”真正富有竞争力和品牌的科技创新型项目与企业并不多,还处在品牌酝酿与发酵阶段。其次,“中国农谷”这两年高附加值品牌产业链格局还远未形成。再次,“中国农谷”一般企业所占比重一向较大,品牌企业,科技企业,创新企业,尤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形成规模的企业还没有或不多。未来“中国农谷”能否成为荆门市全域除轻纺、食品、机电、建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之外第六大产业还是未知数。从全市的规模经济来看,荆门市还对工业的依存度依然较高。其三,“中国农谷”的各项规划还在运作当中,很多核心定义处于不确定状态,这对“中国农谷”的品牌塑造带来一定的困难。况很多规划都是资料的汇集并无令人扼腕的真知,看着这样规划让人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千人一面,脱离市场,这使得品牌规划设计工作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盲人摸象的游戏当中。 “中国农谷”作为湖北省现代农业先行区示范区,拥有全省最好的农业基础和条件,还可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上升到国家战略。但要在短时间内塑造起“中国农谷”这个品牌依旧会遇到不少挑战,可见“中国农谷”的品牌之路是任重道远的。当前,“中国农谷”品牌作为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带头大哥需要着力破解几项难题。 第一,“中国农谷”要“活”。目前“中国农谷”的机制体制还有诸多不顺,整体规划与各局部专项规划相互冲突,或重叠,沟通与认知成本很高,尤其对一些高科技农业创新企业,“中国农谷”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中国农谷”要想打造中国现代农业的创新之都,就必须要让“中国农谷”“活”起来,全方位开放起来,不仅在机制体制,还有政府补贴、财税支持、减免租金等各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只有给更多的创新型农业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农业企业以创业创新的机会,荆门才有可能通过“中国农谷”品牌聚集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核心相关企业。 第二,“中国农谷”要“舍”。“中国农谷”要舍得砍掉一些非农大项目,在泛农项目上也要适可而止,起码要做到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企业才可以。“中国农谷”要抵得住诱惑,对投资额大,产业带动力大,但与“农”字不相关产业、要舍得放弃。对于布局荆门全域的“中国农谷”而言,应将农业相关产业做深做透,形成具有唯一性、第一性的现代科技的“云”农业格局,做好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农业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成为中三角“云”农业的创新高地。要立足于品牌性服务业发展,为中三角地区和全国的涉农工业项目服务,赚取最有含金量的一块。 第三,“中国农谷”要“齐心同步”。“中国农谷”的品牌塑造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同步进行。全市上下一起动,将建设“四个荆门”愿景落实为扎扎实实行为当中。人人争当“中国农谷”品牌代言人;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语言,行为,各个方面展现“中国农谷”的品牌精神和价值追求。 第四,“中国农谷”要“完全市场化”。目前推动“中国农谷”品牌的力量主要在政府,荆门全社会各阶层与企业、资本各方面力量基本上没有。“中国农谷”要想成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中心品牌,必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仅是举荆门全市之力,也借湖北全省之力来推动“中国农谷”的品牌建设。 打造“中国农谷”品牌是荆门市全体人民的大事。致力把荆门变成中国农村面貌最好、农民最富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是“中国农谷”品牌的根本使命。 完全市场化,可使国内外丰富的民间资本以产业基金等方式进入“中国农谷”这个虚实结合的经济大通道与聚集地。同时可为“中国农谷”品牌建设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社会的产业要素,持续有序规范的用于“中国农谷”的民生投入,从而使得“中国农谷”不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产业中心,也是一个代表荆门城市新形象的金字招牌。 第五,“中国农谷”要“弃地”。“中国农谷”最大的资产是土地,但不能过于依赖于土地。过分依赖于土地财政,会使“中国农谷”变成四不象,也会使很多想在“中国农谷”获得创新型、战略型,新兴型发展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变得生存困难,从而阻碍创新型农业品牌的生长壮大。 “中国农谷”建设现正在起步期,千万莫使土地财政变成房地产与度假村的温床,未来使“中国农谷”遍地皆是房地产却见不到高科技农业的影子,或者是所谓的农业观光旅游,这都不是“中国农谷”品牌的发展之路,“中国农谷”品牌要下定决心减少农业旅游所占的比重,减少对房地产财政,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否则,“中国农谷”这块金字招牌很难散发光彩。如果未来,“中国农谷”大部分人都通过房地产获得益做寓公,或通过旅游收门票做大爷而不是去投资现代农业,这就与“中国农谷”的发展预期背道而驰,“中国农谷”也就没有什么竞争活力可言。 后语 目前“中国农谷”品牌正处于市场初步认知的阶段,我们应在品牌基础认知方面,品牌传播信息方面,品牌管理规则方面,品牌活动实施方面,品牌创意表现方面,品牌文化管理方面做精深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在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城市差异与性格特色,功能支持与品牌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对,这样才能为“中国农谷”的品牌形象找准目标,厘定方向,精准定位,完美呈现。 对于“中国农谷”品牌而言,只要把握住以上所分析的关键品牌角色定位与概念归属,就能深入,全面,有效,精准,适合的提炼出“中国农谷”承载整个荆门市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要素,从而为“中国农谷”品牌的体系塑造创造有利条件。(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7-20 转载:http://blog.sina.com.cn/b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