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理鸣 于 2012-8-8 11:13 编辑
游刃于刀锋上的“草根”木雕艺术家──张声祥
渔歌子·赞张声祥艺术家 绘虎雕龙假乱真,仙姿俗影尽迷人。 花娇艳,景如春。诗情画意显骈臻。
人物名片:张声祥1942年8月出生,梁子湖区太和镇上洪村张明屋塆人,享有“‘草根’木雕艺术家”荣誉。他擅长木雕、根雕和绘画,曾先后到云南、广东和浙江等地拜师学艺,苦心钻研中国“四大名雕”:浙江的东阳木雕、广东的金漆木雕、温州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的雕刻技法,对装饰木雕中的深浮雕、浅浮雕、透雕和镂雕等技艺都有了纯熟的把握。其作品风格清晰细腻、雄壮气派,集观赏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体。
美丽的上洪村位于太和镇马龙水库尾,与大冶市金山店镇的交界处。8月7日下午,当我们来到上洪村张明屋塆前,展现在眼前的村庄,似一幅幅巨大的、具有活力的跳动着的山水画,连绵起伏的墨绿色群山将张明屋塆搂于怀中。青砖瓦房,重重叠叠,塆前依山势而下的是一道道梯田,浅绿色的梯田水面泛着点点天光,一个世外桃园的美好家园静静地呈现在眼前。 虽然已经立秋了,大地还是闷热得如同不透风的罐子。我们在张声祥的平房小院里,只见老人正聚精会神地伏在案台上,一斧一凿地雕刻着一朵荷花,荷叶翻卷过来,形成一条美丽的弧线,荷梗巧妙地穿过叶面上的小洞,擎出一枝小荷。丝丝凉意,就这样在带着木香味道的木板上荡漾。阳光霸道地在院外晃眼地热着,与院内的清凉毫不搭界。 我们一行走进屋内,一股木料的馨香扑鼻而来,这里简直是木雕艺术馆,堂屋、厢房的墙上、香几上、圆桌上、太师椅上到处都挂摆着各种木雕艺术品,令我们眼花缭乱。 堂屋墙上挂着是屏风雕刻系列。老人自豪地指着《春牡》、《夏荷》、《秋菊》、《冬梅》等十多件屏风说,在2007年大冶市保安镇举行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作为迎接八方来客的工艺品,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观看,爱不释手,先后有几家媒体对他的作品进行报道后。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红人”,并被湖北省文化厅推荐去参加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 香几上摆着是木雕作品。《福禄寿印粑》、《财神降临》、《九转乾坤》等作品,里面雕刻的各种吉祥、喜庆的动物和花卉图案,绘声绘色地反映出了长江中下游及鄂东南地区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老人拿起一件《牧童吹箫》木雕告诉我们,这是2009年赴澳门参加“全国内地春节习俗展”带去的18件鄂东南地区流行的木雕作品和15件鄂州、黄石地区古老的木雕作品之一。我们仔细端详,从栩栩如生的作品中看到:牧童顶着毡帽,伏在牛背上,调皮可爱,憨态可掬,生动传神,刀法娴熟,线条清晰明快,和谐天成,充满纯真与童趣——仿佛让人走进春意盎然的春天,仿佛听到牧童那悠扬婉转的箫声。 几个大圆桌上放着是根雕作品。我们一眼认出了《大象山》根雕作品。老人很得意地说,这件作品曾入选“八艺节”。作品因势造形,将树根苍劲的自然美和创作意图相结合,描绘出一头前踩后蹲,通身灰黄,有细密的水波状肤纹,象眼圆瞪,侧首微颔,长鼻上扬的大象山,韵味无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还有那《如意鸳鸯》、《雄鸡报晓》、《麒麟图》、《仙人山》等根雕刻作品,“罔不因势象形”,充满灵气,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几把雕花太师椅子上斜立着匾额作品。这是《松鹤迎春》、《吹箫引凤》、《仙人问津》……老人逐一介绍。只见《关公》作品,古朴大方,粗犷别致,造型生动准确,传神洗练。那铠甲纹理、图案雕刻的细致入微,让人不由想到敲击之时必有铿锵之声,触碰之时必有冰冷之感。 两边厢房里存放着大件雕刻作品,有老花床、太师椅、古香几、神龛等,造型凝练,细致逼真,典雅华贵,古色古香。 张声祥老人对一件件木雕作品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些木料是自己精选而来的,那些雕刻工具都是自己根据需要而精心自制的。雕刻内容有历史典故、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渔樵耕读、田园风光等,可谓无所不雕,各具神采的画面尽入木雕之中。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透雕等,或多种技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使雕刻更加精彩生动。装饰上,或贴金,或素色,都体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妙。每一件作品都让人爱不释手。 我们看着满屋是木雕作品,闻着室内淡淡的檀香味,听着流畅、舒缓、婉和的楚韵,置身于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中国木雕的精妙与传统文化的气息迎面而来。我们看到的是在大山深处那些散发着淳朴风味的人们,看到了张声祥老人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游刃的刀锋上追求雕刻的极致美感。 夕阳西下,临别时张声祥老人仍与我们依依不舍。他给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这项兼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绝活,如今却面临失传的窘境。由于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经济收入不稳定,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来学木雕这门手艺。他祈盼自己的木雕作品能走出大山深处、走向市场。因为只有这样,木雕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才会后继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