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卖热干面的

【2012英雄会】王建福散文:辣椒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9-8 2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枫林渡 发表于 2012-8-27 11:59
很好的文字,拜读欣赏之中。祝撰安。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9-8 2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绿 色 同 里
王建福

因为下雨,公司旅游协会取消了10月3号到京山绿林山去旅游的计划。同事说,其实下雨也有下雨的景致。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一个好地方,阴晴雨雪都会是各有韵味的。唐人诗曰:“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就是这个意思。欧阳修说醉翁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更是一语中的。
这倒使我想起上半年那次偶然而又愉快的同里之游。
今年6月,我到上海出差。办完事后,买不到当天的火车票,又不愿意坐飞机,就多呆了一天。我不喜欢逛街,天又阴着,下点小雨,在宾馆无奈且无聊。于是,上海的朋友建议:送你们到同里逛一逛?详细一问,从上海开车到同里,只要一个多小时。于是我们马上出发,直奔同里。
其实同里我并不陌生。余秋雨先生有一篇讲江南小镇的文章,里面就谈到同里。在那篇文章里,他介绍了周庄、乌镇等著名小镇。我特别感觉到,他在谈论同里小镇时,字里行间透出的偏爱是非常明显的。这首先是因为同里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明朝一品大臣告老还乡所建的“耕乐堂”和清代名臣大隐于乡的“退思园”,都保存完好(我不知道同里是如何保护它们安然逃过文化革命一劫的?)。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南园茶社”依然开门纳客。我个人以为,“南园茶社”对于中国国民党来说,意义几乎等同于共产党的“南湖红船”。早于蒋介石先生的国民党元老们,就经常在这里讨论天下大事,中国国民党就是从这里出发。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江南小镇就没有历史积淀,比如周庄的“沈厅”就早已名闻遐迩。我想,使秋雨先生更偏爱同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他江南小镇逐步沦陷为商业中心的今天,同里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朴实的江南水乡特色。这真是难得!也令我这个已经游过周庄、乌镇的人,对同里生出一种向往。我相信余先生的眼光是不会错的。
但是今天天色不好,又是毫无准备而去,谁知道同里会给我一个什么印象呢?此时此刻的心情,倒是象要去拜访一位爱恋已久但又从未谋面的心上人一样。
细雨有一搭没一搭地下着,我们很随意地进入了小镇。上海朋友正在与小河边一小餐馆的老板讲生意,上海话虽然听得不太明白,也大致晓得他在约请老板来给我们做导游,回报是我们中午在老板家吃饭。因为是雨天,又不是周末,游人太少,老板挺高兴地答应了。
逛同里,基本上就是沿着河边走。我没有从空中俯瞰同里,但是新街、老街一圈逛完后,我怀疑同里就没有一间不临水的房子。一湾小河,在这个小镇绕来绕去。家家门前是小街,门后有小码头。当然也有很气派的,比如“退思园”和“耕乐堂”的门口,花岗石的码头就在朴实庄重中透着尊贵和威严。偶尔也有看不见河流的小路。有着400年历史的“穿心巷”,伸手可以同时摸到两边的高墙。破碎的青石板上,印着近400年南来北往的匆匆脚步。在“南华茶社”包浆凝重的茶桌旁品上一口香茶,眯缝着眼观看密蒙雨雾中时近时远的石桥,你真的能够在这里闻到、看到小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灵秀气质。我不清楚是“退思园”、 “耕乐堂”和“南园茶社”里的大人物们成就了同里小镇?还是同里小镇造就了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逛到老街时,雨大了。躲进一家小小的成衣店,店主人笑盈盈地给我打招呼。我怕她误会了,赶紧询问是否可以躲雨?主人还是笑盈盈地说“可以的,可以的”。那是真正的“吴越软语”,搭配上端庄淑静、笑容可掬的形象,感觉非常熨贴可人。同里老街真是老街,与周庄、乌镇的老街完全不同。这里的商店完全是为小镇人自己所开而不是为游人开的。比如我正在躲雨的成衣店;比如成衣店隔壁卖着芡实粥和霉菜包子的“同里第一点心店”,还比如成衣店对面卖着锅碗瓢勺的日用杂货店,都显然不是为游客开的。所以,这条街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江南水乡居家百姓的特色。雨中,一对小夫妻搂着肩膀共打一把雨伞从老街入口的拱门走过,好象在演绎着一段久远的故事……
沿着湿漉漉的石板小路把小镇转了一圈,还不到一个小时。餐馆老板建议我们再沿水路转一圈。于是我们摇着乌棚船上了“路”。细雨之中,小镇很寂静,只听得到哗哗的撸声。忽然远处传来咿咿呀呀的江南小调,船工说那是几个没事的老头老太太在自娱自乐。小河在小镇被若干小桥分割成不同风格的水巷:水巷两旁一会儿酒旗林立茶棚扎堆;一会儿高墙矗立庭院深深。眼里更多的,是河岸边一路铺展的绿树,是船头桥下走不完的绿水。任由小船摇下去,竟觉得蒙蒙细雨也带绿色。
回到小餐馆,在门口临河的茶棚里斜歪在藤椅上,抿上几口绿茶,欣赏河对岸码头上捶衣的女孩,那才是水乡一道特别的风景。老板怕我们等饭吃无事可干,把电视机搬到门口。当时正值“NBA”总决赛,隔着蒙蒙绿雨看“火箭”战“公牛”,这番风味,估计很少有人享受!
同里的农家菜也有江浙水乡特点,所谓“三白一黑”。“三白”是河里自产的白鱼、银鱼、小白虾。“一黑”是霉干菜烧肉。刚从河里捞起的小鱼小虾白水煮就,本色自然。奇怪的是一般煮熟的虾就应该是红色的,怎么这里的虾熟了还是白色?霉干菜烧肉是鲁迅先生多次描写过的家乡菜。这里的霉干菜烧得乌黑发亮,绵软酥烂,香气扑鼻,果然不愧江浙名菜。
下午回到上海。晚上,上海办的同事小李非要请我们吃绍兴菜。菜馆名叫“小绍兴”,各色小菜也极富江浙风味。喝着餐馆自酿的黄酒,嚼着回味悠长的干笋,吮着极其鲜美的臭苋菜杆,不能说不惬意。然而一想起刚刚离开的同里,就有一种从清水掉进泥淖的感觉。窗外上海滩,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喧嚣嘈杂,哪里比得上绿色烟雨中清秀脱俗的同里?
于是我想起余秋雨先生在那篇文章中说的一句话:走了很多江南小镇,惟有同里,是我想住下来的地方。
我也想居住同里——如果同里能够永保绿色的话。

(2011年10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

27

主题

339

帖子

1088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08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8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26

97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1282

IP属地:河南省濮阳市

发表于 河南省濮阳市 2012-9-11 0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9-14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枫林读渡的关注!列兵需要老兵们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2-9-14 2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作者要求转来——
                                                              绿 色 同 里
                                                         王建福
因为下雨,公司旅游协会取消了10月3号到京山绿林山去旅游的计划。同事说,其实下雨也有下雨的景致。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一个好地方,阴晴雨雪都会是各有韵味的。唐人诗曰:“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就是这个意思。欧阳修说醉翁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更是一语中的。
这倒使我想起上半年那次偶然而又愉快的同里之游。
今年6月,我到上海出差。办完事后,买不到当天的火车票,又不愿意坐飞机,就多呆了一天。我不喜欢逛街,天又阴着,下点小雨,在宾馆无奈且无聊。于是,上海的朋友建议:送你们到同里逛一逛?详细一问,从上海开车到同里,只要一个多小时。于是我们马上出发,直奔同里。
其实同里我并不陌生。余秋雨先生有一篇讲江南小镇的文章,里面就谈到同里。在那篇文章里,他介绍了周庄、乌镇等著名小镇。我特别感觉到,他在谈论同里小镇时,字里行间透出的偏爱是非常明显的。这首先是因为同里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明朝一品大臣告老还乡所建的“耕乐堂”和清代名臣大隐于乡的“退思园”,都保存完好(我不知道同里是如何保护它们安然逃过文化革命一劫的?)。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南园茶社”依然开门纳客。我个人以为,“南园茶社”对于中国国民党来说,意义几乎等同于共产党的“南湖红船”。早于蒋介石先生的国民党元老们,就经常在这里讨论天下大事,中国国民党就是从这里出发。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江南小镇就没有历史积淀,比如周庄的“沈厅”就早已名闻遐迩。我想,使秋雨先生更偏爱同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其他江南小镇逐步沦陷为商业中心的今天,同里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朴实的江南水乡特色。这真是难得!也令我这个已经游过周庄、乌镇的人,对同里生出一种向往。我相信余先生的眼光是不会错的。
但是今天天色不好,又是毫无准备而去,谁知道同里会给我一个什么印象呢?此时此刻的心情,倒是象要去拜访一位爱恋已久但又从未谋面的心上人一样。
细雨有一搭没一搭地下着,我们很随意地进入了小镇。上海朋友正在与小河边一小餐馆的老板讲生意,上海话虽然听得不太明白,也大致晓得他在约请老板来给我们做导游,回报是我们中午在老板家吃饭。因为是雨天,又不是周末,游人太少,老板挺高兴地答应了。
逛同里,基本上就是沿着河边走。我没有从空中俯瞰同里,但是新街、老街一圈逛完后,我怀疑同里就没有一间不临水的房子。一湾小河,在这个小镇绕来绕去。家家门前是小街,门后有小码头。当然也有很气派的,比如“退思园”和“耕乐堂”的门口,花岗石的码头就在朴实庄重中透着尊贵和威严。偶尔也有看不见河流的小路。有着400年历史的“穿心巷”,伸手可以同时摸到两边的高墙。破碎的青石板上,印着近400年南来北往的匆匆脚步。在“南华茶社”包浆凝重的茶桌旁品上一口香茶,眯缝着眼观看密蒙雨雾中时近时远的石桥,你真的能够在这里闻到、看到小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灵秀气质。我不清楚是“退思园”、 “耕乐堂”和“南园茶社”里的大人物们成就了同里小镇?还是同里小镇造就了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逛到老街时,雨大了。躲进一家小小的成衣店,店主人笑盈盈地给我打招呼。我怕她误会了,赶紧询问是否可以躲雨?主人还是笑盈盈地说“可以的,可以的”。那是真正的“吴越软语”,搭配上端庄淑静、笑容可掬的形象,感觉非常熨贴可人。同里老街真是老街,与周庄、乌镇的老街完全不同。这里的商店完全是为小镇人自己所开而不是为游人开的。比如我正在躲雨的成衣店;比如成衣店隔壁卖着芡实粥和霉菜包子的“同里第一点心店”,还比如成衣店对面卖着锅碗瓢勺的日用杂货店,都显然不是为游客开的。所以,这条街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江南水乡居家百姓的特色。雨中,一对小夫妻搂着肩膀共打一把雨伞从老街入口的拱门走过,好象在演绎着一段久远的故事……
沿着湿漉漉的石板小路把小镇转了一圈,还不到一个小时。餐馆老板建议我们再沿水路转一圈。于是我们摇着乌棚船上了“路”。细雨之中,小镇很寂静,只听得到哗哗的撸声。忽然远处传来咿咿呀呀的江南小调,船工说那是几个没事的老头老太太在自娱自乐。小河在小镇被若干小桥分割成不同风格的水巷:水巷两旁一会儿酒旗林立茶棚扎堆;一会儿高墙矗立庭院深深。眼里更多的,是河岸边一路铺展的绿树,是船头桥下走不完的绿水。任由小船摇下去,竟觉得蒙蒙细雨也带绿色。
回到小餐馆,在门口临河的茶棚里斜歪在藤椅上,抿上几口绿茶,欣赏河对岸码头上捶衣的女孩,那才是水乡一道特别的风景。老板怕我们等饭吃无事可干,把电视机搬到门口。当时正值“NBA”总决赛,隔着蒙蒙绿雨看“火箭”战“公牛”,这番风味,估计很少有人享受!
同里的农家菜也有江浙水乡特点,所谓“三白一黑”。“三白”是河里自产的白鱼、银鱼、小白虾。“一黑”是霉干菜烧肉。刚从河里捞起的小鱼小虾白水煮就,本色自然。奇怪的是一般煮熟的虾就应该是红色的,怎么这里的虾熟了还是白色?霉干菜烧肉是鲁迅先生多次描写过的家乡菜。这里的霉干菜烧得乌黑发亮,绵软酥烂,香气扑鼻,果然不愧江浙名菜。
下午回到上海。晚上,上海办的同事小李非要请我们吃绍兴菜。菜馆名叫“小绍兴”,各色小菜也极富江浙风味。喝着餐馆自酿的黄酒,嚼着回味悠长的干笋,吮着极其鲜美的臭苋菜杆,不能说不惬意。然而一想起刚刚离开的同里,就有一种从清水掉进泥淖的感觉。窗外上海滩,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喧嚣嘈杂,哪里比得上绿色烟雨中清秀脱俗的同里?
于是我想起余秋雨先生在那篇文章中说的一句话:走了很多江南小镇,惟有同里,是我想住下来的地方。
我也想居住同里——如果同里能够永保绿色的话。
(2011年10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9-15 21: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元辰先生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2012-9-15 2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热干面的 发表于 2012-9-15 21:54
多谢元辰先生关照!

哈哈,不客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100

主题

5602

帖子

655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17 22: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头儿 发表于 2012-8-19 21:44
哈哈,好文,汪曾祺你找不到了,但他的著作读起来真有意思!

   也觉得卖热干面的先生说的是汪曾祺,我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他的文集网上有,一个年轻网友帮我下载了。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ppyQin寻1962年毕业于武昌粮道街小学的李汉华、邓涛(邓中发)等老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100

主题

5602

帖子

655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5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17 22: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欣赏学习!
“二是想找到王力(或者是汪曾祺?)老先生描述过的、中国西南的一种“涮椒”。非常喜欢汪曾祺的散文,网上可以搜一下,一位年轻网友就帮我下载了他的文集。没事就看看,很喜欢他的文笔。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