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48|回复: 3

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而转型升级中的中山镇域经济怎样?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7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阳新上将

Rank: 8Rank: 8

积分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中山市 2012-8-22 23: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anliesha 于 2012-8-22 23:36 编辑

“经济协作区”重构“全域中山”

2012-03-28 10:15:00 
   
  2012年初始,一波波创新改革的浪潮,正改变着中山这个和美之城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地级市现有的行政架构序列中,有三个城市最为特殊,即东莞、中山和三亚。没有设县区一级,“市辖镇”的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曾起到很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10余年来,专业镇是中山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全市18个镇中有16个是专业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中山专业镇调研时指出,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这不仅给中山专业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中山整体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如何创新?中山的问题是各镇区之间的统筹不足、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几乎是各自为政。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各自为政”的专业镇现状,“镇镇点火、区区冒烟”的模式就要改变。

  为此,中山从去年开始着手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结合各镇区的自然禀赋与发展状况重新布局生产力,将全市划为6个经济协作区,每个“圈”就由一个常委或副市长担任“圈长”。通过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成立“项目超市”,将有特色的项目与土地指标进行镇区之间统筹发展,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资源的高度集聚、分工的相对明晰。

  时隔一年,中山从“行政区域”迈向“经济区域”的过程中,“全域中山”的新经济格局初步显现。目前,已有两个先试先行的经济协作区正在有条不紊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而相应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则是其中的焦点。

  “3·28”签订首个协作细则

  以合谋变

  2012年3月28日,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无数目光聚焦于这片充满着改革激情和和美秀丽的土地上。

  这一天,作为中山的首个市域经济协作区,火炬开发区和南朗镇合作建设的健康基地与华南中医药城,终于在去年签订的框架协议基础之上,对协作区内的GDP考核、税费分配、管理权责等关系进行了磋商,并详细制定出经济协作区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在今年的“3·28”招商经贸洽谈会上正式签约。

  而今年,阜沙镇与南头镇、市城投集团共同开发的“中山市家电产业升级示范园区”也将有新的进展。目前南头、阜沙两镇已成立管理机构及专业公司来推进协作区的建设。根据协作区领导小组的计划,今年内协作区将完成征地3000亩、动工建设1000亩的目标,而在2013年建成投产2000亩。

  这一切,源于一个“合”字,最终也会汇于这个“合”字。率先触碰到“要素驱动”发展天花板的中山深刻意识到,要缓解环境、资源紧张的难题,必须走合作协调的道路。

  中山敏锐地预见到,行政区域上的划分和经济指标的考核,将阻碍中山各个专业镇打破“镇域边界”、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破除了空间、地域、资源的“行政性障碍”,地平线上的界限正在消失。

  按照南朗和开发区拟定的实施细则,两个镇区首期计划在华南中医药城内规划大约2000亩左右的土地作为协作区(整个计划规模为5000亩)。在划分权责时,南朗负责前期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火炬区则负责健康基地的招商引资以及对园内企业的服务管理。

  另外,根据首个经济协作区的实施细则,在利益分配方式上,南朗和火炬区也品尝了“头啖汤”。在双方初步达成的利益分配方案中,记者看到,经济协作区内的土地收益、GDP等经济指标归南朗镇,而协作区内企业所带来的税收和地方留成,火炬区和南朗五五分成。

  无疑,围绕着镇区协调合作最关键的利益分配和权责问题,中山在挥剑“全域中山”的新经济格局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利益分配方式尚需厘清

  以合谋远

  “经济协作区”,在老百姓眼中意味着更顺畅的交通、更便利的生活、更自由的事业选择。但在镇区“当家人”眼中,除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对于利益分配的担忧。

  “由于各镇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土地的没有项目,能引来项目的又没有土地,而有了这种利益共享或者补偿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镇区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合力。”中山经济研究院教授梁士伦认为,除了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外,还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从目前的实施细则看起来,为达成这样协议,双方均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最终的利益分配方式却仍然难免“顺了哥情失嫂意”。

  “还不能说是双赢,而是凭着一种使命去干的。”近日,火炬区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管委会总监梁兆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这么干不是从经济导向上去做,即使我们现在起步了,目前的机制在中山还不具备示范效应。”

  “这种考核体制目前还不顺,还是没有持续的动力。”梁兆华认为,目前的合作模式中,由于GDP等经济指标归于南朗,对于有考核目标的镇区来说,很难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南朗镇同样也有看法,该镇在协作区内建设基础设施及培育本地企业,而对方则只是提供一个招商渠道,却白白获得了一半的税收及本地留成。

  两大专业镇区的争先恐后,事实上,既让人看到了双方落实经济协作区的“使命”和热情,也再次折射出中山人深入骨髓的竞争意识。对此,一些专家表示,经济协作区要成功在全市推广,中山在全市范围内应做出更长远的整体产业发展规划,而市委、市政府也要在市一级层面进行统筹和扶持,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利益分配合理的运作机制,才能推动“全域中山”新经济格局的构建。

  那么,在镇街级政府层面,融入“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同时,如何根据各自的产业发展特点,与其他镇域实现协同发展?市场经济的动力可以突破镇域的界限,而产业链的跨行政区域延伸,也将推动镇域间“产业边界”的消融。

  “以产业布局为纽带,打破经济强镇与欠发展镇的地域界限,强化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同样可以促进镇区经济融合和区域平衡。”中山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镇之间的同质产业同样可以撬动新发展,通过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和一体化布局,也将推动镇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内通外拓”大手笔

  莫让“断头”成败笔

  举措

  如何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一体化首当其冲。在中山市大刀阔斧地勾勒“内通外拓”的交通建设大手笔之时,镇域“断头路”就成了一个不可规避的难题。

  目前,中山市正在进行一场突破行政区化体制障碍的变革:从“行政区域”迈向“经济区域”,将建立6个经济协作区,代替镇区行政划分,以对全市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全面调动与统筹。

  这场变革的必要性,其中之一便是镇区之间资源要素流动有种种障碍。其中,镇域之间的“断头路”便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据统计,目前24镇区之间的断头路超过20条,几公里的“断带”,往往成为镇区向外发展的短板。

  在今年“两会”上,断头路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薛晓峰在出席中山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与相关代表探讨了有关打通“断头路”的议题。从当前来看,打通“断头路”的最大难题不是资金,而是镇区的积极性。

  “有些镇区很积极,但有些镇区却不冷不热。”以广丰工业大道为例。据了解,这条道路连接中山市内的港口镇、西区和石岐区,若能贯通,将成为该区域南北交通大动脉。2010年,该路就被列入中山市年内必须动工的断头路之一;2011年4月8日至2011年4月21日期间,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在网上公布了“广丰工业大道(石岐段)道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公示,宣布该路段正式进入环评阶段。公告显示,2011年7月该路段将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完工;然而截至目前,该路段仍无任何动工迹象,这条总里程约3.49公里、投资估算为5360万元的断头路的打通,再次被无限期搁置。

  广丰工业大道的“无限搁置”并非个案,事实上,横亘于其他镇区之间的大部分“断头路”也因利益问题而被一拖再拖。据知情人士透露,镇域“断头路”的出现,很大程度源于“各自为政”、“各自为利”的施政理念。在中山市目前正在进行“内通外拓”的交通大基建热潮中,“断头路”显然是考验“内通”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山市要如期实现“3015”蓝图,实现全市肌理的畅通无阻,打通镇域“断头路”就应果敢有力,避免“败笔”。

  既是“命运共同体”

  又是“利益共同体”

  展望

  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地以“全域中山”的概念,推动经济协作区内的镇区成为“命运共同体”,共同谋求合作发展,而不少专家在采访中指出,只有合理的共享和补偿机制,才能让协作发展中的镇区真正捆绑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中山镇域经济长远发展。

  事实上,以专业镇经济为基础的中山镇域经济,多年来,各镇区都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相互交往中,难免带有私心和顾虑。比如有的镇区害怕自身的利益受损,对方的利益得到实现,从而拉大彼此的差距,而自身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在目前的考核机制和镇区利益格局下,各镇区基本上难以摆脱本位主义。

  对此,电子科大中山学院邱晓明博士表示,中山在推动经济协作区工作的同时,首先应考虑合作镇区的需求,从而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要推动这一利益共同体的成型,中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邱晓明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制定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甚至可以将财政资源、土地资源向协作区倾斜,在新的机制下,推动各镇区之间“合作博弈”。

  其实,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协作对于许多地区已不是新名词,一些地区甚至已经迈出谋求“利益共同体”的步伐。

  以“两德”为例,2010年12月,顺德区政府与清远英德市签署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共建两德产业特别合作区。按照顺德英德双方的协议,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合作机制,在产业园区内部实行成本和收益封闭运作。

  在产业园内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统计数据以及税收地方留成部分,顺德区和英德市均按照50:50的比例进行分成。汪洋认为,“两德”合作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开拓创新的举措”。

  而省人大常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英则表示,在划分经济区域时,首先应把眼光放到整个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的范围,制定的产业定位和规划要符合发展潮流,具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基础建设是最基本的,目前一些镇区之间,还有许多断头路没有打通,如何实现经济协作?”邱晓明认为,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四个一体化”建设,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和产业一体化。

  从“无序竞争”

  到“有序竞合”

  述评

  中山是全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级市之一,拥有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照明产业等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5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但是,过去10多年的发展,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的各个专业镇也发现,大量产业布局雷同、产业同构系数高成为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统一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定位,中山很快形成“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分散格局,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工业园在24个镇区遍地开花。多年以来的诸侯混战也造成了无序竞争,内耗严重导致经济效益偏低。

  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认为,经济区的协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竞争阶段,就是区域各自发展;第二阶段是竞合阶段,即有竞争又有合作;最后,将走向协同阶段,就是后工业化时代。

  汪洋书记曾指出:“不要让政府有形的脚,踩住市场无形的手。”为此,中山从去年开始着手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中山经济区协作向高级阶段迈进。

  首先,为避免各个镇区之间的无序竞争,中山结合各镇区的自然禀赋与发展状况重新布局生产力,将全市划为6个经济协作区,每个“圈”就由一个常委或副市长担任“圈长”。其次,为推动从竞争态势走向“竞合”,中山通过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成立“项目超市”,将有特色的项目与土地指标在镇区之间统筹发展,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资源的高度集聚、分工的相对明晰。

从“行政区域”迈向“经济区域”,行政区域所带来的弊端和限制正在一步步消除。不同镇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合作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区间内的要素和资源则开始流动,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而邻近镇区在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建设、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合作,使种种“行政性障碍”正在悄然消失。
至此,中山的经济格局开始破除行政藩篱,24个镇区也背负着梦想重新出发,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7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阳新上将

Rank: 8Rank: 8

积分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中山市 2012-8-22 2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新大冶的镇区经济发展,可以以中山为标本。而中山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看看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山经济的未来趋势,也可以作为阳新大冶的前车之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961

主题

9594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兴国(阳新)州州长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385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8-22 23: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差距是很大的。一个是发达,一个是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7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阳新上将

Rank: 8Rank: 8

积分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中山市 2012-8-22 2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冶的镇区经济也是阳新的榜样,文章中有些作法是可以用到的。只不过是用到阳新大冶镇区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