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三角”视野下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建议 王运斌 2011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湖北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覆盖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五市,2010年区域总人口1387.64万人,面积33474平方公里,生产总值2368.19亿元,分别占湖北全省的24.24%、18%和14.98%。值此江汉五市列入国字号发展战略重点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关注的热点。2012年2月10日,湘鄂赣三省高层在武汉签署了“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中三角”的范围为武汉、长株潭、南昌三极及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广大地区,目标是三省抱团发展、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中国经济增长三极之后第四极。一时间“中三角”成为国家战略的声浪大涨。目前,这两大热点爆出已过半载,目标已有,但规划蓝图未现,看来建议的空间仍有。因此,本文不揣肤浅,就“中三角” 视野下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提一些建议。 一、荆州:“中三角”区域江汉三角与江湖三角对接发展的最佳节点 “中三角”区域的核心区域是长江中游平原、洞庭湖流域平原、鄱阳湖流域平原。在这三大平原上,每个平原都产生了自己的核心都市,即:武汉、长沙和南昌,构成了中部最大的“铁三角”。在这个大三角中,又由于特定的地理单元,形成了经济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小三角。这种“小三角”,最具代表性、自然地理特征独具典型、经济发展联系独特紧密的莫过于江汉三角洲和江湖三角洲。江汉三角洲:由长江及汉江冲积形成,是江汉平原最核心的部分,是湖北省最富饶的部分,加上引江济汉运河的开通,使(武)汉荆(州)荆(门)成为湖北的最核心经济区域,我们将其称之为“汉荆荆核心三角”。江湖三角洲:由荆江四河流域与洞庭湖流域形成的三角洲,其核心的部分是湖北的荆州、湖南的岳阳和常德,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指的就是这里,我们将这个三角称之为“荆岳常核心三角”。不难设想,在多重国家经济战略叠加效应推进下,这一三角成为两湖平原核心的经济发展区域为时不远。 在江汉三角和江湖三角中,不管是汉荆荆,还是荆岳常,一个绕不过的顶点是荆州,“中三角”要有所作为,必须高度重视荆州两湖对接的最佳战略节点位置。这一节点位置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随着汉宜铁路通车、引江济汉运河的开挖及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的建设,荆州将成为大武汉真正的拱卫城市。如果环洞庭湖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荆州到常德直达大西南的铁路通道形成,即沙兴铁路百年梦想实现,将成为大武汉直达大西南的关键节点,使武汉在通过荆州获得与西北煤炭能源成功对接的基础上,再获得直达滇缅国际石油能源通道,实现与国家国际能源战略的成功对接,保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二是北煤南运铁路大通道一旦建成,荆州将成为长沙、南昌获得大西北发展资源的重要通道,这种通道不敢说唯一性,但具有主导性。这两点可以说明荆州是“中三角”重要的交通节点、能源节点。不仅如此,荆州还是两湖平原、具体说还是汉荆荆和荆岳常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联动节点。这三点,是任何研究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人们和决策者都必须加以重视的。 在湖北江汉三角中,“十二五”成功获得“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才正式把这一核心区上升到战略发展层面。相比之下,湖南的洞庭湖区域虽然“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从1995年提出概念,“九五”期间形成完备的理论,但到目前还未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还未成为湖南省级战略,似乎显得更不受重视。实际上不是这样,湖南“十一五”以来,由一位省委副书记挂帅,组织“环洞庭湖经济圈”研讨规划,每年一次研讨都是大范围的专家参与,对大交通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水环境治理都有详尽的设想和规划。这一点,湖北江汉三角的“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显然是做的很不够的。这种不够表现在对荆州城市定位、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的首位度不高,规划在“一主两副”强势思维阴影中,显得神秘,好像仅是少数专家和官员画圈的事情,与湖南对洞庭湖江湖三角洲的规划设想相比,能见度很低。如这样下去,不抓住时机,高起点规划江汉三角洲的发展,不抓紧江汉三角洲与江湖三角洲的对接,不及早谋划两湖平原的跨区域合作,又将会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要知道:加速湖北核心中的核心“江汉三角洲”的发展时不待我呀! 二、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江汉三角与江湖三角崛起的重大意义 2012年7月30日,省长王国胜主持召开了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说: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更是一个机遇。当前,加快推进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定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坚持转型发展、“两型”引领、重点突破,着眼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集约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段话非常直白、充分说明: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以荆州为核心的江汉三角洲是一个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中三角”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科学发展品牌,对中部崛起来说更是一面旗帜。具体到以荆州为顶点的江汉三角洲和江湖三角洲发展来讲,具有加速崛起、推进合作、引领创新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为江汉三角洲大发展注入新活力,加速大荆州崛起。显然,这里的大荆州不是行政区域的概念,而是经济区域的概念。即以荆州为核心的1+4概念。为加速荆州发展,重拾大荆州的辉煌,湖北省实施了长江经济带战略,加速推进了对荆州的壮腰工程,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战略层次上提高荆州的首位度。不要小看这个首位度,没有这个首位度,荆州就是个县城。从荆州火车站的规划设计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最初就是跟枝江、潜江站一个标准。后来民间许多人通过计算人流量及其它经济流量,考虑社会文化性因素,如几千年来两湖平原形成的出行始发点选择习惯,提出荆州火车站至少要在15000~18000平米规模,一下子点击10余万次,跟帖800余,可专家们还是不听,搞了个12000平米,说100年不落后,可一通车3天就落后了。这次省里又把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上国家战略层次,更是提高了荆州为核心的江汉三角洲在全省、在“中三角”发展的首位度,为荆州借助国家和省里多重政策利好,整合资源,营造强势发展气场,乘势而上,注入了新活力。 (二)为两湖平原交通对接添加新动力,推进跨区域合作。在“中三角”国家战略已出现端倪的条件下,汉荆荆江汉三角与荆岳常江湖三角的对接已不可避免。虽然,大荆州从战略发展上已成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湖北现行交通规划上来看荆州的首位度是不高的,高速公路江汉平原的规划没有设计荆州外环高速,没有按照周边中心城市点对点直达的原则规划随荆高速,也没有规划荆岳高速,把首位度让给了岳阳;没有规划荆咸(宁)高速,而搞成了仙咸高速,把首位度让给了仙桃;荆州到武汉第二高速搞成了刺猬吃蛇——吃一节留一节,叫什么汉洪高速、洪监高速,没有体现荆州的首位度,为什么不叫汉荆高速?汉宜高速为什么又不分段叫汉荆、荆宜高速呢?由于实际操作中荆州首位度的严重淡化,荆州对江汉平原的交通对接本已很不利荆州发展,如再不抓好与洞庭湖平原的主动对接,推进跨区域合作,一旦环洞庭湖经济圈成为国家战略,如果向南部和西南部的铁路、公路交通对接曲折,荆州的发展将是万劫不复。有的朋友戏言:“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荆州,中国知道湖北有个荆州,可车到了湖北却找不到荆州”。这不是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是所在区域首位度不高的问题,因为在任何交通上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当然在经济发展上也不会成为要点和重点,自然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为荆岳常共谋发展提供新引力,激发联动机制创新。在“中三角”视野下,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为江汉三角的合作提供了巨大引力,而且为两湖平原合作,为荆岳常江湖三角联动提供了新引力。这种新引力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落户,提升了荆州的同位度。荆州的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及省里的重视程度一段时间内一直不如湖南的岳阳和常德两市,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了荆州经济发展信心,为三市实现没有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孰强孰弱的抱团发展、合作发展,充实了荆州元素。二是通过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知识外溢,为实现“小三角”产业联动打基础,将推动荆岳常跨省域合作的联动机制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