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镇级市”,也就是县辖市。这是一种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新概念,一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一种将经济强镇建设成为“小城市”的新尝试。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在改革探索“镇级市”的发展模式。借鉴他山之石,结合黄石实际,本文试对推进我市“镇级市”改革试点略陈管见。 (一)全国“镇级市”改革探索的实践基础 从全国范围来讲,“镇级市”从概念的提出到实际运作,时间虽短,其影响颇大,出现过不少运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温州模式”。“镇级市”首次见诸媒体是2010年2月。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在2月22日召开的温州市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提出,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问题,把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江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这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在邵占维看来,镇级市与行政区划改革无关。他说,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而指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镇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与此同时,温州市赋予一定的财权和事权给五个试点镇,概括起来为“四权扩大、党政一把升级”:一是扩大土地使用权,每年安排不少于所在县总量1/3的用地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给强镇统筹安排。二是扩大财政支配权,县与镇财政分配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三年的办法。强镇的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100%留给镇,县属部门驻强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收费,除县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都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三是扩大行政审批权。四是扩大事务管理权。尽管试点镇的行政级别不提高,但其党政一把手“升级”:书记进入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明确为副县长级,列席县(市)政府常委会议。这样一来,在不涉用行政区划层级调整情况下,一部分属于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强镇一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升级”,又让他们在协调工作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这就是强镇扩权、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温州模式”。 毫无疑问,“温州模式”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探索。继浙江温州之后,山东省目前也已启动“镇级市”试点,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 全国强镇扩权的探索,除温州“镇级市”模式(不调整行政级别,将县市部分权力下放)外,还有另外两种模式:一种是“副县级镇”模式,比如安徽巢湖市将桐炀、柘皋、黄麓、槐林列为副县级镇,通过提高镇的行政级别来获得财权和事权。一种是离县城比较近的乡镇变成该县的街道办事处(它不再是一级政府,成为县的一个派出机构)的模式。如杭州市富阳市是一个县级市,辖内有21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它计划将21个乡镇都变成街道办。 以上三种模式虽各有特色,互有千秋,但它们却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管理重心下移和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 (二)推进黄石“镇级市”改革试点的主要路径 在黄石的大冶、阳新,一些强镇在建设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财政留成少、人手紧缺、事权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强镇扩权成为解决这一窘境的必然选择,其目标就是给强镇松绑,给强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推进“镇级市”试点,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建设城市的职能,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从黄石市情看,推进“镇级市”改革试点应采取以下路径: (1)选试点。在大冶市、阳新县选择一批强镇作为强镇扩权的改革试点,如大冶的灵乡、陈贵、还地桥和阳新的富池、龙港、浮奢等若干强镇都可以作为“镇级市”改革试点。但在选试点中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党政主职改革愿望迫切,试点积极性高、有改革探索的闯劲、拼劲和信心;二是试点在县市中属于经济强镇,其综合经济实力在所在区域名列前茅;三是试点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社会事业等发展靠前,具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变、工业向产业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2)订方案。在改革试点启动之前,应制定改革方案,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探索的重点环节在哪里?怎样做到强镇放权?对于这些问题,在制定方案时都要充分考虑到。一是要搞好调整研究,进行试点筛选,试点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超前性;二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改革方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思广益,务必使方案具有可行性,便于操作;三是方案要体现改革精神,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拼博、敢于走出一条改革新路。 (3)搞规划。要突出规划优先,坚持把规划作为“小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第一参谋”,发挥规划对“镇级市”建设的引领作用。高标准推进“镇级市”建设,总体风格要协调、整体功能要协调,各种景观要协调。如先行探索的灵乡镇,在社区建设上,制定了特色产业社区、生态田园社区、文化旅游社区等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建设目标不同的社区建设规划。有了规划的引领,灵乡镇新社区建设有条不紊,如火如荼,镇域新城市呼之欲出。在许多规划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产业一体化是推进“镇级市”改革试点的有力支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牢固根基。 (4)抓关键。从改革探索的内容上看,怎样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一个镇?怎样高位推进“小城市”建设?这是试点改革探索的关键。从推进“镇级市”的保障措施上看,说一千,道一万,组建工作专班和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如大冶灵乡镇成立了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直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为推进“镇级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强镇扩权的外部环境上看,如何给强镇放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工作平台,理顺管理体制,扩大其财权和事权,这是优化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 (5)重管理。建设“镇级市”,要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注意克服“重建轻管”现象,按照城市化的标准来建设“小城市”,管理“小城市”。一方面,要加大市容市貌的规范管理力度,打造整洁的市容市貌环境。要采用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坚决取缔“十乱”现象,努力誉造优美环境。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为“小城市”的发展注入“文化因子”和新的活力。通过加强“小城市”管理,不但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还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 (6)育典型。建设“镇级市”离不开典型引路。在改革探索中,一定要把已经启动、先行先试的强镇作为典型来培育。典型典型,有特色经验、不同凡响就行。如大冶市灵乡镇目前镇区建设面积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2.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五年后,镇区面积将达到8平方公里,中心镇区人口达到6万人,灵成工业园的建设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从业就业人员达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一座新型的“小城市”的出现将是指日可待。象灵乡这样一座正在崛起的“镇级市”,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典型来培育,达到“一万引来万花开”的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