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注民声 于 2012-8-25 16:35 编辑
1993年8月,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纪委这个令贪官胆颤的神秘组织,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视线,受到更多的关注。时至20年后的2012年,中国反腐败斗争成效几何?草根百姓不清楚具体情况,但给人的感觉是,越反腐败越多,越反职务越高,越反金额越大。近日,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却又令人不解的答案:“腐败和反腐败处于相持阶段。” 李雪勤是位学者型官员,一直从事反腐工作研究。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1984年到中央纪委研究室工作后,先后任职中纪委研究室研究员、处长,中纪委研究室副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中纪委办公厅主任,吴官正秘书,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无论是职务、地位还是从政经历,李雪勤发表的观点都应极具权威性。 李雪勤在论及目前腐败与反腐现状时,使用了一个“相持”的词进行描述。什么是“相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换句话说,经过近20年的努力,腐败与反腐败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打成了平手。曾兵不明白,八年能打跑小日本,腐败与反腐败一暗一明、一邪一正的20年较量,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或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腐败力量有着想象不到的强大。 腐败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对当前腐败和反腐败的态势,李雪勤认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三个并存”显示出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激烈,“两个依然”则预示着任重而道远。总之就一句话,腐败和反腐还将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反腐败或许就像为之奋斗的“英特纳雄耐尔”一样,遥远而又漫长。 腐败如此的猖獗而又坚挺,曾兵以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官不端,高官高管和“一把手”带头腐败。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领导职务高的案件多,案件涉及金额数量大,查处案件中的“一把手”多。试想,高官高管和“一把手”身先士卒搞腐败,腐败官员能不多吗?腐败势力能不强吗?反腐败能不难吗?如果腐败者是一群小兵小虾,恐怕腐败问题早就铲平荡尽了,又何来“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之说。 二是作风不实,反腐败口号多、斗争少。近年来,反腐败问题已经提高到“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上升敌我双方“斗争”的层次。虽然反腐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腐败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有多少人身陷腐败之中?有多少官员把反腐真正当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当“不偷懒、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成为官者的郑重承诺,当坚守底线操守成为模范典型进行宣扬,坊间传说的猜测就不无道理了。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世人皆知的定律,可不知为何,却一直没有突破这个“瓶颈”。 三是力量不足,缺少人民群众参与。老人家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腐败与反腐败之所以打成平手,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关键因素是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反腐败只是个别人、个别机构的职责,腐败没有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假如开展一次反腐的“文化大革命”,假如充分动员和发挥“小推车”的力量,腐败还会打20年而不倒,藏若干年而不露吗? 四是决心不大,斗争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8年抗战赶跑了小日本,从革命战争的经验看,20年的时间打不赢腐败,不是腐败的势力有多强大,而是组织内部、官场生态存在问题,是反腐的决心还远远不够。曾兵以为,反腐败需要成熟的理论、先进的技术,但更需要果敢的精神、坚毅的斗志。官僚反腐,只能越反越腐,不借助新生力量,或将无法破解反腐难题。悲观的设想,如此下去,再过20年,腐败与反腐败恐怕还是打个平手。 有官员说,“世界上没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这说明执政者头脑清醒、思想重视。有消息称,外国人在学习中国反腐败的先进经验,这说明中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反腐理论。但是,开展20年的轰轰烈烈的“特殊战斗”,腐败与反腐败仍然处于焦灼状态,相关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高的重视、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落实,又能起到什么用呢?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到2010年,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满意度”、对消除腐败现象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信心度”,分别提高18.7和6.4个百分点。中国清廉指数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75位,比上年略有上升。曾兵以为,数字多是参了水的游戏,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现实的民情民意民声才更靠谱。只有当国人不喜欢当官的时候,只有当小学生不把当贪官成为人生理想的时候,那时才有底气说清廉,否则,不是空话就是屁话。 作者:曾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