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8-25 17:04 编辑
. 饶南平烈士(徐默尤) 饶南平烈士,1925年生于河南信阳贫苦农家,南平同志,从小憎恨黑暗,追求光明。一九四六年,他响应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毅然参加人民解放战争。一九四八年,他随军南下,行至江汉,担任沔阳一区武工游击队长,在艰苦斗争中,他依靠贫农,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立下了不朽功绩,同年八月,他和战友刘金生不幸被叛徒谋害于刘家台。提起饶南平,河南信阳人,祖祖辈辈都受贫,苦瓜结之在苦藤。 徐默尤,南下干部,习武之人。原青年蚕场书记,后担任三伏潭影剧院工作人员,擅长渔鼓的创作和演唱。 问路(传讲人不详) 两个小伙子,从毛嘴骑自行车到三伏潭,第一次走,不认得路。到了三伏潭,很没礼貌地问路边一位老人:“老家伙,这西过是不是三伏潭啊?”老人生气地说:“这西过是一伏潭,你们再往前走滴卡远是二伏潭,再走滴卡远才到三伏潭。”然后两个家伙就一直骑到了仙桃镇。 . . 兰英的姆妈穿花裤子——第一都不止 兰英姓什么?谁都说不上来,但肯定是有这么一个人的。 兰英,窈窕黄花闺女,据说她家住三伏潭通顺河北岸的村子里。每当人们坐在过河的摆渡船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在通顺河里洗衣服的小丫头,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花朵般的脸儿,微张的红嘴…….虽是素面朝天,却能羞煞神仙,人们都说这小丫头长得像她姆妈“刮的抠”。 这小丫头就是兰英。一个把三棒鼓《沙湖沔阳州》唱得让听的人流泪的“鬼”丫头。 兰英的姆妈是个风流少妇,要条子有条子,要身材有身材,该小的地方小,该大的地方大,总之,灵醒得没得谈头。村子里所有的妇女,就凭瞎子去摸,也数兰英的姆妈第一漂亮。 由穿粗土布到穿花洋布,当然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不是每个家庭妇女都穿得起这花洋布,那时穿洋布的人稀少。即使是扯一块花洋布,也只是撕上个六尺,做一件大襟褂子,就像捡了和尚帽子的,心里不知有多爽快!还没有听说用花洋布做裤子的。
有一天,兰英的姆妈居然穿出一件花褂子摆显着。风吹那个花裤子呀,哗啦、啦、啦、啦……湾里的人看了眼睛一亮:“哎呀!我的姆妈呀!这一哈,兰英的姆妈,第一都不止了!” 后来,人们形容人或事位居第一,是最好的,就用了“兰英的姆妈穿花裤子——第一都不止”这一句歇后语。 陈友谅纳妾(王金苟) 陈友谅在湖上训练士兵,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原来是一女子落水。陈友谅顾不得脱掉衣服,跳进水里,把落水的女子救上了岸。 待陈友谅上岸换衣时,待卫报告,说元帅衣服口袋里的帅印没有了。被救女子的父亲焦急万分,忙请来村里水手下湖去帮忙摸帅印,一连三天都没摸到。 陈友谅闷闷不乐,传令不再摸了,并停止了训练。其父见此事为女儿引起,要将爱女沉入湖中,却被陈友谅拦住了:我等起义是为了救万民出水火,眼见有人落水,岂能不救?金印失落可以再造,人若不救则一去永不回。并且下令再不准提金印之事,违者重罚。 陈友谅爱民如子,老人大为感动,忙朝陈友谅跪下说:大元帅,我今送小女给大王,让她将功补过,服侍大王一生。 以小女为妾报恩,陈友谅一听,连连摆手:大丈夫做好事不图回报,随即令人将父女送走。 有一天,小女子闯进军营找到大王陈友谅,说要状告一莽汉:小女子的父亲将小女子许配给他,可他拒不答应,害得小女子从此无人敢娶。小女子只有以死状告莽汉,求大王为小女子作主!
既然这样,本帅为你作主。快快告诉我,所告何人?
此人正是大帅,该如何处治?是我死,还是处罚大帅?
陈友谅大惊,一时不知怎么说好。众将领上前劝说,不如将小女纳为妾,免得她自杀寻死。陈友谅摇摇头,好一会儿,才抬头笑着问:姑娘,我收你为妾,你就不自尽啦!谢大帅,小女子朝陈友谅拜了下去。 后来湖中千年巨龟送来陈友谅失而复得的帅印,大王交由她保管。 王金苟,高河人,皮影戏艺人。曾任潜江县皮影戏剧团团长。 蔡炳南的故事 一、掐时 三伏潭留名口有一个蔡炳南,他说“蔡”字上是“草头军”不好,人家叫他“祭炳南”他喜欢,反认为占了“后人”的便宜。 此人能说会算。一天,邻居牛丢失了,找他帮忙掐掐牛被人弄到什么地方去了,也没告诉他这头牛是牯牛还是沙牛。 他装神弄鬼一阵,手舞足蹈唱道: 黄牯黄沙牛,牛在灰埠头。牛在云中走,我没看见牛的屁股头。 丢失牛的邻居,果然在灰埠头找到了自己的牛。 二、撞手 有人出馊主意说:蔡炳南,你有狠的话,敢把路上走的那位妇女的屁股摸一下,你的活我们帮你干,一言为定。蔡炳南说;这有啥为难的。 蔡炳南甩着手,象个妖精婆,妖到那妇女的身后,轻轻地打了一下走路妇女的屁股。妇女回头骂道;流氓;蔡炳南回答说:谁流氓,你在走,我在走,是你的屁股撞了我的手。 妇女连忙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了。 三、吃鸡 蔡炳南家里杀了一只不下蛋的老黄鸡母,他老婆把鸡脑壳、鸡屁股、鸡脖子盛好后先端给了他,鸡肉多的一碗放在灶上。 蔡炳南心里有数,知道自己的老婆好吃,点起一支烟,笑着对老婆说:玩是玩,笑是笑,灶上那碗归我要。 老婆回答,两碗都是一样的。 蔡炳南又说那就:君是君,臣是臣,倒的锅里再来盛。 他老婆窃不过他,只好照做了。 蔡炳南故事,通常以民间笑话、诙谐幽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流传。因此,在三伏潭镇及周边地区极有影响力,说他是沔阳的徐苟三,一点也不为过。 对联故事(龚世文) 旧时乡村里只有私塾,塾师称为先生。进塾读书先生要收修金(学费),没有修金想读书也不成。种田人土里刨食总觉得人手不够,难得有能力送孩子入塾读书。人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书读好了就会改变命运,纵使不能中举成名,也能识文断字,知书达礼。然而读书又谈何容易,读书人便成了非一般的人。
先生是村里最受敬重的人。村里人家儿婚女嫁,婚丧寿考,请先生写对联,主持仪礼。便会仪威礼重,庄穆横生。人们对读书学文非常敬畏,写了字的纸不能随便乱烧,烧了会瞎眼睛的,更不能当解手纸擦屁股,擦了会遭天谴的。先生来家必会端上一碗放了红糖的热气腾腾的荷包蛋,这是敬先生之礼,不能错的,敬先生如同敬圣贤。 “天地德父母恩当酬当报,国家土圣贤书可耕可读”这是家神位旁古训联,没有先生之教诲哪有圣贤书可读。千年的传承,浓郁的乡俗。厚重的沉淀便成了我们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和历史。 龚世文,当过兵,曾任部队文书工作,参加过抗美援越。擅长书写魏碑体。 字谜 大水旁边一块田
上下种了二十年
四两四两又四两
三两五钱又五钱
【古十六两为斤、字的谜底是繁体“渐”】 2012.08张才富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