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2-8-26 21:57 编辑
身为阳新人,不得不说
鄂东南民俗学家——费杰成
阳新人有着极其光辉的身世,这多亏了这块肥沃的土地的养育。早在洪荒时代这里就有了我们的先祖扬越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丰功伟绩,域内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身为阳新人倍觉荣耀。然而,在荣耀之时,却为这里的历史事件无端被人为剽窃而深感遗憾,为之在这里不得不说说,望有志者力之、辩之,还我阳新历史的公正。
第一件事:二十四孝的“孟宗哭笋”已被孝感日志全盘孝感地域私有化(后附孝感人的述说)。笔者发现,这种历史的适用主义,竟然为了一域之旅游经济而篡改历史的行为何其猖獗?作为阳新人,真是有言难出唇。
第二件事:伍修权的祖地是有史可考、有谱可查的现代历史,阳新国和伍家祠人,怎么就变成了大冶籍呢?作为阳新人,不应该零发声。
第三件事:兴国州这个中国历史名域竟然在中国权威辞典内的《辞海》一书中,连条目都没有,兴国州招谁、惹谁啦?作为阳新人想不通。甚至连中国文化超人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公开讲到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时,竟把孟嘉说成是江西兴国县人士。悲夫!
第四件事:东湖有个九女墩,其悲壮的爱国精神感天地,泣鬼神,有史可考她们是一群兴国军的九位烈女,我们阳新人共同的姑奶奶,至今长眠东湖,至少每年清明有阳新人去扫扫墓,阳新人是否应该在域内为其树一个能供祭奠的丰碑呢?至少有一篇像样的墓志铭吧!
第五件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阳新儿女用22万血肉之躯,为共和国的建立,长眠地下,为励志后者,是否也应该为其修一部烈土名录呢?有一部影视作品呢?
下面以孟宗为例,摘两篇资料让我们全体阳新人读读,有何感受?
——————————————————————————————————————————
附:孟宗人物史料一
作者 王能明
《民间蒙学通书》记载有“孟宗哭竹”的故事: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何许人也?
据《楚国先贤传》记载:孟宗,三国时江夏人,为避吴主孙皓字讳,改名仁。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
中华书局的袁行霈先生《陶渊明笺注》中《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这样的记载: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宋本作空,一作马,非。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慨风寒泉之思, 钟厥心。……”
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孟嘉的祖父是孟宗,以孝行称颂于世。“宗葬武昌新阳县”。据袁先生考证,“新阳”应为“阳新”,是笔误,当时阳新属江夏郡,而且阳新县的阳辛村有孟嘉墓、落帽山等实物印证。
“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说的是孟嘉乃陶渊明外祖父,而孟宗与陶渊明的确有着血缘关系。查《晋书》孟、陶两家是亲上加亲:孟嘉得娶陶侃第十女为妻,其所生第四女,即为陶渊明之母。
《阳新县志》记载:孟嘉(296-349)字万年,阳新县阳辛人,幼丧父,奉母偕二弟居。为陶侃第十女婿,陶渊明外祖父。346年,孟归故里任阳新县令,349年病逝家中,葬阳辛孟家堰。
由此可见,孟宗与孟嘉确系祖孙关系,都是阳新县阳辛村人。
阳辛村后山有一片竹林,叫孟家竹林,都是毛竹(也叫楠竹、江南竹),但人们对这片竹林称谓却与别处不同,叫它孟竹,孟竹长的竹笋叫孟笋,这如民间传说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哭竹生笋有关。
相传,孟宗十岁时,父亲病故,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冬天,孟母患重病,卧床不起,想吃新鲜竹笋。可时值冬天,哪有笋子呢。可孟宗不管这些,仍背着锄头,提着竹篮去后山竹林找笋子。乡邻见他这般,便取笑他说:孟宗,这么冷的冬天,怎么会有笋子呢,真是个呆孩子。孟宗便急得抱着竹子大哭。乡邻见他哭得伤心,就骗他说,孟宗,你如果能把竹子的凌冰(冻霜)焐干,让竹神醒过来,竹神也许会为你提前长出笋子来的。孟宗听说竹子能够提前长出笋子,就抱着青竹痛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突然一声炸雷,紧接着下了一场暴雨。孟宗仍死死地抱着竹子,不愿回去。突然,一位拄着竹杖的白胡子老人出现了,慈眉善目地对他说:孟宗,你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特地赐给你几支竹笋,快去孝敬你的母亲吧。白胡子老人说完便将手中的竹杖在地上敲了几敲,地上真的长出几根竹笋来。孟宗高兴不已,连忙挥舞着锄头挖出竹笋,兴冲冲地跑回了家。孟母吃了新鲜的竹笋后,病就好了。
此后,孟宗哭竹生笋孝敬母亲的事经过乡亲们的传颂,名扬天下。
阳辛古镇上有一口水井,人们都叫她孟泪泉。传说是孟宗哭竹生笋时,眼泪滴穿而成。这口水井久旱不涸,久雨不浊,四季清冽,温润甜美。尤其是冬天,井里热气腾腾,村民们都到这里来洗脸漱口,妇女来此洗衣洗菜,这井水不但不冻手、伤手,而且越洗手越娇嫩红润。据说,三国时吴国大将甘宁率兵在富池口驻守,有一年,士兵中传染生疥疮,一时无药医治。听说孟泪泉水能治病,甘宁便派船进富池口沿富水逆水而上,到孟泪泉取水,建大池让士兵洗澡,治好了士兵的疥疮。甘宁大喜,报请吴王为孟泪泉立碑颂扬其功德。
在阳辛村有一条堰叫退鱼堰,相传孟母为避嫌,就在这条堰边退回了儿子捎来的腌鱼,而且没让送腌鱼的人迈进家门。
当时,孟宗出任望江盐池司马,主管渔盐。一次,他亲自结网捕鱼,并将鱼腌制好后,托人捎回家孝敬母亲。母亲见了腌鱼,很不高兴,让人把腌鱼原封不动带回,并捎信说:宗儿,你身为司马,主管渔盐,领朝廷奉禄,却捕鱼腌制带回家给娘享用,难道你不知道避嫌吗?为官应该清正廉洁,忠君爱民,尽职尽责才是啊。孟宗看了母亲的书信,深感愧疚,当即把鱼坛沉入池中,以此为戒。自此,孟宗恪守母训,为官清廉,为事公正。当时,有些人不太相信,总想验证一下真伪。有一次,孟宗被人拉去喝酒,席间大家有意灌他酒,孟宗喝多了,当场呕吐,呕吐物全是麦饭。大家很是感动。有人便将此事告诉了吴王,吴主十分感动,便擢升孟宗为粮官。孟宗却拒不履命。吴王问他为何不愿赴任。孟宗说,他担心母亲拒不食粮。吴王听了很是敬慕孟母,赐其金匾“懿德高瞻”,永安五年(262年)擢升孟宗为右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
孟宗在吴县(今苏州)任县令时,不能把母亲带在身边尽孝,有什么好吃的,从来不首先独享,总是先寄给母亲尝用。就在任中,他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痛不欲生,没等朝廷钦准丧假,便给吴王写了一封请罪书,急匆匆地日夜兼程赶回了家。
孟宗弃官为母奔丧,在母亲墓旁结草庐守孝三年,不见客,不理世事,不离草庐半步。日夜守在母亲墓前,哭诉母亲养儿辛劳,痛责自己未能尽孝身前。他三年未理发,未更新衣,未生火煮食。吃生食喝凉水,极尽人间孝道。四邻八乡父老无不为之动容,感叹其孝道。从那时起,阳新便形成一种风俗: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不理发,不刮胡子,不穿新衣服,不食熟食。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只是后来守孝时间有所变化:父母去世,子孙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在这期间,子孙不理发,不刮胡,不穿新衣服,不主喜事,不食喜宴。
守孝三年期满,孟宗把自己捆绑起来,来到武昌府请罪。吴国大臣陆逊在吴王面前极力陈情孟宗的孝行,说:孟宗犯禁委官奔丧,实为孝母,又墓前结庐守孝三年,极尽孝子之道,感人至深,百姓称颂。虽国家律条严明,但吴国兴旺还需要像孟宗这样的忠孝之臣!为子不孝亲,何以忠君,又何以爱国爱民呢?吴帝感动,念孟宗是天下的大孝子,加之为官清廉,屡建功勋,才免他死罪。
宝鼎三年(268年),孟宗由左御史大夫被擢升为司空(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司空属三公之一,参议国事,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
据《御览》二十六引《孟宗别传》载:“宗为豫章太守,人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时人生子以孟为姓。”而且在日本祗园有孟宗山,山上有孟宗像。由此可见,当时,孟宗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之大。
孟宗,阳新的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