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上尉
  
- 积分
- 549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8-26 2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的问题是筹粮。按照规定,部队一营步勇每月需粮三万四千斤,马队一营每月需粮七万二千斤,料三万七千五百斤。“西师”此时全军121营,8万余人,每月需粮380多万斤,全年4600多万斤。
在正常条件下,除了哈密、巴里坤有少量粮食可以采购之外,主要的筹粮地区应该在甘、凉、肃、安这河西四郡,清廷命令:“亟应由关内妥为筹划,源源接济”。
但是,这个“筹划”却同样绝非易事。因为这一带大战甫毕,此前张曜所部出关前往哈密,开抵玉门,只见“沿途经过村堡悉成瓦砾,地田荒废,其遗黎力能自耕者,不过十之一、二,余俱流离颠沛”,而关内的“甘、凉与肃向称腴郡,乱后人少地荒,物产消耗”。百姓的生产刚刚在恢复,还非常脆弱。当时,已经在这一地区订购了19万石粮食,但只收了14万石,有人主张加价收购,但被左宗棠阻止了。他认为粮价提高之后,“贫户无粮出粜者,买食为艰,青黄不接时无从设措”、“价愈增,则富者之欲未厌,而贫者之苦愈甚,揆之事理,实不可行。且新粮订买已多,民间搜刮殆遍。”“夺民食以饷军,民尽而军食将何从出乎?”因此,他一方面严格制止哄抬粮价,一方面另谋出路,开辟新的粮源。
首先,他让已经先期到达哈密的张曜率领所部在当地实行屯垦,并且提出具体的管理办法,“每日出队耕垦,均插旗帜分别勤惰”,“营、哨官出力者,存记功次优奖,否则记过”。并且在收获时照粮给价,这样,“每营勇丁吃官粮做私粮,于正饷外又得粮价,利一;官省转运,利二;将来百姓归业,可免开荒之劳,利三;又军人习惯劳苦,打仗更力,且免久闲,致生事端,容易生病,利四。”
他还要求张曜在哈密兴办民屯:“其力可耕垦、无籽种牛力者,酌其能耕地若干,分别发给,令其安心耕获。收有余粮,由官照时价给买,以充军食。”“此时由官给赈粮,给种籽牛力,秋后照价买粮,在缠头既得残喘,且有利可图,何事不办?惟需用廉干耐劳苦之人,分地督察,勿任兵勇丝毫扰累,勿于银粮出纳时稍有沾染,则闻风至者多,而事易举。”
另外,则是广辟粮源,在包头、归化、宁夏甚至远至蒙古乌里雅苏台(今乌兰巴托)、科布多进行采购。此前曾经有俄国人来兰州考察,主动提出可以向西师提供粮食,左宗棠欣然同意,与他们签订了订购500万斤粮食的合同,从俄国的斋桑包运到古城前线。
在这样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之前看来难以完成的筹粮问题,终于圆满解决。
接下来的问题是筹粮。按照规定,部队一营步勇每月需粮三万四千斤,马队一营每月需粮七万二千斤,料三万七千五百斤。“西师”此时全军121营,8万余人,每月需粮380多万斤,全年4600多万斤。
在正常条件下,除了哈密、巴里坤有少量粮食可以采购之外,主要的筹粮地区应该在甘、凉、肃、安这河西四郡,清廷命令:“亟应由关内妥为筹划,源源接济”。
但是,这个“筹划”却同样绝非易事。因为这一带大战甫毕,此前张曜所部出关前往哈密,开抵玉门,只见“沿途经过村堡悉成瓦砾,地田荒废,其遗黎力能自耕者,不过十之一、二,余俱流离颠沛”,而关内的“甘、凉与肃向称腴郡,乱后人少地荒,物产消耗”。百姓的生产刚刚在恢复,还非常脆弱。当时,已经在这一地区订购了19万石粮食,但只收了14万石,有人主张加价收购,但被左宗棠阻止了。他认为粮价提高之后,“贫户无粮出粜者,买食为艰,青黄不接时无从设措”、“价愈增,则富者之欲未厌,而贫者之苦愈甚,揆之事理,实不可行。且新粮订买已多,民间搜刮殆遍。”“夺民食以饷军,民尽而军食将何从出乎?”因此,他一方面严格制止哄抬粮价,一方面另谋出路,开辟新的粮源。
首先,他让已经先期到达哈密的张曜率领所部在当地实行屯垦,并且提出具体的管理办法,“每日出队耕垦,均插旗帜分别勤惰”,“营、哨官出力者,存记功次优奖,否则记过”。并且在收获时照粮给价,这样,“每营勇丁吃官粮做私粮,于正饷外又得粮价,利一;官省转运,利二;将来百姓归业,可免开荒之劳,利三;又军人习惯劳苦,打仗更力,且免久闲,致生事端,容易生病,利四。”
他还要求张曜在哈密兴办民屯:“其力可耕垦、无籽种牛力者,酌其能耕地若干,分别发给,令其安心耕获。收有余粮,由官照时价给买,以充军食。”“此时由官给赈粮,给种籽牛力,秋后照价买粮,在缠头既得残喘,且有利可图,何事不办?惟需用廉干耐劳苦之人,分地督察,勿任兵勇丝毫扰累,勿于银粮出纳时稍有沾染,则闻风至者多,而事易举。”
另外,则是广辟粮源,在包头、归化、宁夏甚至远至蒙古乌里雅苏台(今乌兰巴托)、科布多进行采购。此前曾经有俄国人来兰州考察,主动提出可以向西师提供粮食,左宗棠欣然同意,与他们签订了订购500万斤粮食的合同,从俄国的斋桑包运到古城前线。
在这样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之前看来难以完成的筹粮问题,终于圆满解决。
筹转运的困难更大。这些粮食的运输距离最远的达到5000公里以上,在当时非常原始的运输条件下,要将数量如此之多的军粮运往前线,困难之多是可以想见的,李鸿章早就说过,没有铁路,如此巨大的运输量根本不可能完成。
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曾经打造了许多大车,用去了大笔经费,此事遭到左宗棠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车顶多只能在关内使用,到了新疆,需要翻越天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根本无法通行,还有,一辆大车的最大载荷只有600斤,一人一骡,每头骡一天需要8斤粮食,车夫每天2斤,从肃州到巴里坤,要走上三十余天,大车在抵达目的地之后,还需要有返程途中的消耗,这样,所运的粮食将颗粒不剩。如果采用驼运,在口内每天需3斤粮食,昼牧夜行。到了口外,骆驼可以只食草料,即使到了很疲劳的时候,也只要一升料加少量盐巴就行了,并且一个人可以管5匹骆驼,食少运重,运输效率要比大车高得多,成本也低很多。另外,官府的大车,使用者不知爱惜,损坏率很高,即使在需要时雇用民间的大车,按照每百斤运输一百里给千四百文的价钱雇用民车,所需的投入就会小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为了解决如此巨大的运量和如此遥远的运输路程这一极其艰难的问题,左宗棠在肃州、哈密、古城、安西、玉门、敦煌、巴里坤、奇台、济木萨尔、吐鲁番等地设立了采运局和柴草局站,收储粮草,提供沿途的食宿和运输工具维修服务。另外,开辟了新的运输道路,不按照原有的从哈密翻越天山到达古城的路径,而是从安西直接经巴里坤到达古城。
左宗棠还根据历史记载,参考师行北路时筹办粮运的情况,又在归化设立北路采运总局,在包头、宁夏设立分局,将采购的粮食转运巴里坤。
另外,俄国也在光绪二年四月(1876年5月)按照合同运抵古城480万斤粮食。
为了完成极其庞大的运输任务,总共动员了官民大车5000余辆,驴骡5500余头,骆驼29000头。就这样,经过一年的紧张运作,在战幕拉开前夕,左宗棠已经将四千余万斤军粮运抵指定位置,并在当年九月上奏,由于粮食问题已经“暂敷前敌军食”,“归化、包头、宁夏三局停止新采”。至此,事前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粮食转运问题,也已圆满解决。
然后,就是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制定了。尽管事后人们将新疆之役的战略总结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只有短短的八个字,然而,这八个字却包含了对新疆全局情况的正确了解和分析,包含了许多“须发为白”的过程在内。
当时的新疆,形势十分复杂,在阿古柏的前面,有白彦虎、马人得的武装,在阿古柏的后面,则有英国、俄国的西方势力,错综复杂,诡谲万端。经过仔细筹划,左宗棠确定了这样的作战方针,在和部队将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让他们深入理解作战意图之后,各部到达指定作战位置,战幕徐徐拉开。
为了维护自己祖国的版图,中国士兵“万里长驱,每营仅发四个月盐菜,无却步者。”他们要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跋涉于戈壁之中,肩扛重负翻越天山,在深及马腹的汪洋中泅渡,在遭受断粮威胁的情况下出击,他们的骑兵“四昼夜驰八百里,人未交睫,马未卸鞍,接仗时犹复倍加抖擞”。在此期间,左宗棠本人一次次跟打算收束让步的意见针锋相对并战而胜之,直至抬棺进疆,宣示了自己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强敌决不退让的决心。就这样,中国终于驱逐了阿古柏匪帮,以锐不可挡之势,收复了天山南北,也收复了被俄国强占的伊犁。
在西师收复北疆之后,英使威妥玛借跟李鸿章谈判烟台条约的机会提出可否准许阿古柏“投诚作为属国,只隶版图,不必朝贡?”李鸿章回答“如愿乞降,可自行派人赴左帅处禀商。”威妥玛于是要求李鸿章向清廷报告自己为阿古柏“居间说降”的情况。
总理衙门便就此事征求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擅淮军自雄久矣!既谓天下精兵无过淮军,又谓淮军不敌岛族,是天下古今有泰西而无中国也。”“帕夏(阿古柏)窃踞数城十余年,为我必讨之贼”,对于英国人的阻挠“自应置之不理。”
等到中国打开南疆门户,英人再度通过驻英公使郭嵩焘提出要求庇护阿古柏,希望让他“别为立国”。左宗棠更答复说:“安集延(即浩罕——引者)系我喀什噶尔境外部落……至保护立国,虽是西洋通法,然安集延非无立足之处,何待英人别为立国;即欲别为立国,则割英地与之,或即割印度与之可也,何乃索我腴地以市恩?兹虽奉中国以建置小国之权,实则侵占中国为蚕食之计!”非常干脆地回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
俄国在出兵伊犁时,曾经许诺只要中国恢复了对于乌鲁木齐等地的主权,便将伊犁交还中国,可是,等到中国真的收复了天山南北,俄国人却露出了十足的无赖嘴脸,拒不归还伊犁。中国派出交涉此事的满族大臣崇厚,又是一个十足的窝囊废,在俄国人的威逼之下,签订了一个对中国极为不利的伊犁条约。举国上下一致要求废除这个条约,重开谈判。
李鸿章主张接受条约,他认为“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给予全权便宜行事,不可谓无立约之权,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自古交邻之道,先论曲直,曲在我而侮必自招。用兵之道,亦论曲直,曲在我而师必不壮。”“崇厚所订俄约,行之确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中国必自度果能始终坚持,不致受人挤逼,其必自度边备完固,军饷充裕,足资控御,乃可毅然为之;否则,踌躇审顾,只能随宜设法,徐图补救。并宜稍示含容,免使他国闻之,长其效尤之计。”
左宗棠在光绪五年十一月初二日上奏《复陈李鸿章所奏各节折》说:“俄自窃踞伊犁以来,无日不以损中益外为务,蓄机甚深。此次崇厚出使,乃始和盘托出。若仍以含糊模棱之见应之,我退则彼益进,我俯则彼益仰,其祸患殆靡所止,不仅西北之忧也!”李鸿章“但顾目前,不敢用峻利之剂,则痞症与人相终始,无望其有病除身壮之一日。”坚决主张“先之口舌,继以兵威”。
清廷最终派出曾纪泽与 俄国重开谈判,而左宗棠则将西师分三路直指伊犁,自己也冒着四十度的酷暑,将大本营从肃州前移哈密。
按照德国人福克的记述,此时的左宗棠“年已七旬,身在沙漠之地,起居饮食,简省异常。内无姬妾,外鲜应酬之人,其眷属家人多未带至任上,惟一人在塞。”左宗棠自己在家书中则说:“连日苦心起草,体中时觉不适”,“忽吐鲜血数十口,尚未能止。”其中的甘苦不难想见。
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初,左宗棠在写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复信中,就谈到了伊犁问题:
“俄人久踞伊犁之意,情见乎词,尊处持正论折之,实足观其口而夺其气……然既狡焉思启,必将不夺不厌,恐非笔舌所能争也。荣侯(署伊犁将军荣全)深入无继,景都护(乌鲁木齐都统景廉)兵力本单,后路驻军久成迁延之役,兵数虽增,仍多缺额,且冗杂如常,并无斗志,望其克服要地,速赴戎机,实无把握,并虑徒增扰累,以后更苦无从着手。甘、凉、肃及敦煌、玉门,向本广产粮畜,自军兴以来,捐派频而人民耗,越站远而牲畜空。现仅存之民,已皮骨俱尽,屯垦之地,大半荒芜,年复一年,何堪设想!宗棠所以有从内布置、从新筹度之请也。
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城克服,我武维扬,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抚诸戎俾安其耕牧之旧,即不遽索伊犁,而已隐然不可犯矣。乌域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遣使奉国书与其国主,明定要约,筹资犒劳,令彼有词可转。彼如知难而退,我又何求?即奸谋不戢,先肇兵端,主客劳逸之势攸分,我固立于不败之地。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宜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制此劳师远袭之寇乎?”
左宗棠这个意见书,是在七八年之前就写就的,早已经明确表明了处理伊犁问题的原则,尽管敌强我弱,但是只要我方不示弱,仍然可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
俄国人本来以为只要虚声恫吓一下中国就会屈服,他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了。然而,此次尽管一再要挟,中国却没有被吓倒,不但分兵三路,开赴伊犁城下,左宗棠还扛着棺材来到了新疆。由于中国“筹兵筹饷,叠见邸抄,而俄之上下亦惴惴焉时有戒心,遣兵船以备战,增戍卒以防边”,中方谈判代表曾纪泽在这场谈判中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中国军方积极备战的强硬立场,则给了曾纪泽的谈判以极大的支持。当清廷召回左宗棠的时候,沙皇以为左宗棠到北京后一定会劝说清廷对俄全面开战,因此一再通过俄方谈判代表吉尔斯和布策向曾纪泽询问左宗棠进京是否“唆使构兵”去了,他们虽然不断张牙舞爪,实际上却外强中干,并没有在这时候发动一场对华战争的能力,于是俄国沙皇“谓有传闻左相奉召入京,务须及早定议,免生枝节。”特别让谈判代表声明,这些话是“本国皇帝”说的,他们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修改了崇厚签订的条约。
这次改约,其实是相当侥幸的,如果俄国再坚持一下,那么,清廷在召回左宗棠之后,再下来就应该是对俄国做出巨大让步,甚至全盘接受崇厚签订的条约了。天山南北的收复,早已让清廷喜出望外,此时即使在伊犁问题上再吃亏,也算不得什么了,这是一个得过且过的朝代,朝中那些权贵,根本没有振作整个国家的愿望和能力。后来,中俄于光绪十年五月初五(1884年5月29日)签订的《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勘界大臣沙克都林扎布力争按照两国当时实际控制边界划线,而俄国代表则坚持以俄国单方制定的红线划界,将三个中方管辖的地方划到俄国一边。清廷就否决了中方谈判代表的意见,以“边隅片壤未便再招俄使重勘”,“不必以区区一隅,致碍邦交”的理由,同意了沙俄的意见;再后来,在中法战争中,更是毫无积极抗争的愿望,导致了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清王朝到了这种时候,气数已尽,败像频现,无论什么人,恐怕都难以力挽狂澜了。
对于伊犁改约,美国人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它是中国在19世纪期间取得的唯一的一次值得注目的外交胜利。”英国驻俄大使德弗愣则说:“中国迫使俄国做了它从来没有做过的事,那就是吐出了已经吞并的土地。”
就这样,中国保住了新疆,迫使俄国归还了伊犁。按照左宗棠后来的说法,在这次战争中,“常山率然势成,首尾相应,数千里一气舒卷,将士心目中皆有全局洞贯之象。”,“所陈数千里一气舒卷,虽但指新疆而言,其实则关、陇以至酒泉,自沪、鄂以至关、陇,何独不然。如琴瑟然,手与弦调,心与手调,乃能成声,此理易晓。”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演奏着这首坚决反击侵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修筑完整的国防体系的宏大乐章,这乐章,数千里一气舒卷,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刚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