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林(中)在照顾堂弟黄学建(左)和黄学分(右)吃饭 楚天时报讯 二十年前,弥留之际的叔叔黄美相拉着黄子林的手,久久不肯放松:“侄子,我走后,两个智障的儿子就托付给你啦!”那年,黄子林才刚满18岁。二十多年来,黄子林不忘叔叔的临终嘱托,一直照顾和资助着叔叔的儿子、孙子和那个破碎的家……
临终托孤 叔叔交付一对智障儿
今年44岁的黄子林,是大冶市殷祖镇江畈村人。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及三个年幼的弟妹。作为长子,当年正在读小学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帮助母亲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黄子林的叔叔黄美相一家四口,有两个孩子是先天性智障,生活十分艰难。但叔叔看到黄子林一家生活困难,仍然会伸出援手。1985年,黄美相不慎被狗咬伤,因无钱治疗,两年后患上了狂犬病症。临终前,躺在病榻上的黄美相拉着黄子林瘦小的手,用尽力气讲出了他最后的心愿:“侄子,叔叔不行了!但我放心不下两个儿子,他们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日后,他们的起居生活就拜托你了!”黄子林“扑通”一声跪在叔叔面前:“叔,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决不会让他们饿着!”
听罢黄子林的话,叔叔两行热泪从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详地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叔叔走后不久,狠心的婶婶扔下时年8岁的堂弟黄学建和3岁的黄学分,改嫁到千里之外的江苏。
一诺千金 照顾智障兄弟20余年
面对两个可怜的堂弟,想到叔叔临终的托付,黄子林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20多年来默默地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照顾智障人和照顾婴儿差不多,有时甚至还要操更多的心。”黄子林说,十年前的一个晚上,村里放电影,他带着堂弟黄学分去看,谁知一眨眼的功夫黄学分就不见了。火急火燎的他挨家挨户寻找,却始终没找到黄学分。心焦的黄子林两天两夜没合眼,不停地寻找,终于在邻村的牛棚里找到了黄学分,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村里很多人都曾劝过黄子林放弃这两个只能吃饭不能做事的“饭桶”,但黄子林总是坚持说:“既然已经承诺,就是一生的责任。即使有再大的苦难,只要自己能解决的,都不应该往外推。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带着两个堂弟过好。”
1994年,黄子林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成了家。婚后,他和妻子勤扒苦做,日子日渐好转并盖了房。
此时,黄子林没有忘记两个堂弟。1997年,黄子林夫妇为堂弟黄学建牵线塔桥,操办婚事。不久,黄学建生育一男一女。由于堂弟家没有经济来源,从此,黄子林的肩上又添了一份负担和责任。
2010年,一场洪水将堂弟的两间土房冲塌。那时,黄子林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加上母亲,一家共有六口人,家庭债务如山。可想起当年叔叔的临终嘱咐,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将两个堂弟一家人接到自己家中,组成了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黄子林和妻子白天走村串巷收购腌菜,每天凌晨2点左右起床,挑着菜篓步行15公里,前往大冶街头叫卖。虽然生活劳碌艰辛,但夫妇之间毫无怨言。
最大愿望 将侄儿培养成大学生
前年,黄学建的儿子黄立智已到上学的年龄。所幸侄儿黄立智与正常孩子无异,黄子林夫妇将平时卖菜积攒的钱凑在一起,带着黄立智来到殷祖镇小学报名上学。由于学校离家太远,黄子林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旧房子,安排母亲住在那里,照顾黄立智读书。黄立智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不久后,学校听说了黄子林一家的故事,非常感动,今年春天,学校破例让黄立智免费入学,并将他纳入重点贫困生帮扶对象。“我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上不成学。就算再困难,我也要让他有书念。”黄子林说,如今自己有两个愿望:一是要将堂侄黄立智培养成大学生,直到有一份工作;二是帮助两个堂弟一家重建一个房子,让他们能够过好晚年。
记者罗琴通讯员卢正利冯立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