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liuyi 于 2012-8-28 17:28 编辑
襄山、襄水与文化襄阳
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吹响了我市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的号角,是市委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文化立市的社会共识、以深刻的文化自醒审视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精神的成长、以奋发的文化自强打造文化名城的纲领性文件。
建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襄阳之名何来?对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云。其实,相关的史志记载得非常清楚。8年来,笔者行走在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也跋涉在襄阳的山水之间,在此愿和大家分享这一问题的答案。
从前有座山,叫襄山
当代很少有人知道襄阳有个襄山,其实襄山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与襄水和襄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最早提到襄山的历史记载,应追溯到汉代,一直到清朝,襄阳还有座山叫襄山。襄阳市区的山,统称为岘山。岘首山、紫盖山、万山因其地理位置和相应的地位,分别被称为岘首、中岘和上岘。到清朝乾隆年间,岘山有19座山峰,其中就有一座山叫襄山。关于襄山,乾隆版《襄阳府志》共有5处记载。
3处关于襄山地理位置的记载是: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柳子山,县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关。《通志》云:“檀溪之水源出此山,故与襄山为近也”。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从上述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襄山,在襄阳城的西北五里处,其中,在此发源的水有两处,一处向南流的水称为襄水,一处向北流的水称为檀溪。
关于襄山的具体位置,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檀溪山发源于柳子山,柳子山与襄山很近。这就为我们确定襄山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关于柳子山,无论是从史志记载的地理位置还是从檀溪的发源地来看,都证明柳子山就是现在的岘山最高峰扁山(海拨459米),这就说明,与扁山相邻的山就是襄山。
襄山发源的水,叫做襄水 (但是有另一说法为“‘襄山在县南五里荆楚记云水驾山而下故名曰襄’。“‘襄山......荆楚记曰水架山......’水架山,故名思义,水架在山上。即水从山上(中、里)流过。什么水从此山流过?襄水,因襄水从此山流过,于是此山就叫襄山,则襄山之名得于襄水,也就是说襄水之名早于襄山之名。愚以为:城曰襄阳,山曰襄山都是缘襄水而名。”)
关于襄水,乾隆版《襄阳府志》共有19处记载。这里我们主要摘录与襄水的地理位置和与襄山、襄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关于襄水地理位置和水利功能的记载有:其一,昔日汉水会檀溪,襄水合流以绕郡城,过岘山复入于汉。是以《水经注》云:又与襄湖水合耳,非今日汉江所经也。其二,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汉书.志》注“襄阳”云: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名。《水经注》:鸭湖水两分,一水东南出即襄水也。又云:沔水与襄阳湖水合,上承鸭湖,东南流经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下入沔。所谓襄阳湖,即指襄水。其三,宋十年五月,诏疏襄水渠,以渠傍地为屯田(宋史.帝纪)。
1983年出版的《襄樊市地名志》(襄樊市地名领导小组内部资料)在提到襄水时说:亦称襄渠,今群众俗称南渠……泉水沿宋家包北侧,经转子山、关路口北流,进入市区,与摩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汇合,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大队,又汇虎头山冲所流溪水,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注入汉水。长约18公里,流经面积30平方公里。这一记载,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传承了襄阳的历史和文化。
8年间,我和陈家驹先生多次对檀溪和襄水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扁山和襄山(尖山)西麓找到一处泉水坑,俗称“活水窝子”,《襄樊市地名志》说这儿是襄水的源头,其实这儿只是檀溪和襄水的泉水,并非襄水的真正泉头。
襄阳城在襄水的北面,所以起名襄阳
《汉书.志》注“襄阳”说: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樊市地名志》在解释襄阳时说:“因位于襄水(亦称襄襄渠、南渠)之阳,故名襄阳。”
从上述关于襄山和襄水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襄山在西北五里,与柳子山(今扁山)相邻,襄水源出于襄山。襄阳城在襄水之北,故名襄阳。宋贾黯诗《前题》:“古郡襄水阳,群山绕郛郭。其间岘首者,羊公最所乐。”更是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说:“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证明了襄水的存在,并且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孟浩然故居的位置。
曾有专家指出,襄阳郡是三国时期曹操攻占荆州后设置的,治所开始在宜城,后移至襄阳,寻找襄阳的来历应该到宜城的山水之间作文章。其实在襄阳郡成立之前,就已有襄阳县,当时属于南郡,曹操得荆州后,分南郡北壤成立襄阳郡,襄阳县隶属襄阳郡。这说明,襄阳县早于襄阳郡,襄阳郡最开始设在宜城,并不影响襄阳县的存在和襄阳的得名。
襄山襄水今何在
之所以现在大家对襄阳的来历不是很清楚,是因为近年来襄山和襄水的叫法起了一些变化,或者说相关部门的记载和规划过多地使用俗称而使人们集体失忆。
首先是襄山名称的变化。《襄樊市地名志》对于传承襄阳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书中没有对襄山的记载,这也是此书的一大失误。笔者曾和陈家驹先生多次专程考察檀溪与襄水之源,在扁山与尖山之间的平缓处找到檀溪和襄水的最终源头。现在的老百姓从外观上看着襄山非常尖,而把此山俗称尖山,这一俗称,使襄山从此消失。从檀溪和襄水发源的历史记载、扁山襄山的距离和现实考察来看,尖山应该就是襄山。
其次,作为襄阳本地的老百姓,大都知道有襄水和襄江,但是襄水到底在哪,襄水是不是襄江或汉江?襄水和檀溪是不是一条河?现在还有个南渠,是怎么回事?南渠是哪一年出现的?这些本来很清楚的问题,由于相关部门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或者干脆以传说或群众的俗称进行解释,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和笑谈。
襄水和檀溪都是发源自扁山和襄山(尖山)之间,在鸭湖(古代在琵琶山至今羊祜山一带,今广播电视大楼后仍存少量水面)汇合,向北是檀溪、向南为襄水,在明代万历以前,汉水南支和襄水、檀溪汇合,又在观音阁处流入汉水。
其实襄阳并无襄江,有人认为,汉水流经襄阳一段,称为襄江,这只是民间的叫法,任何史书上都无此记载。再者襄江的叫法是已有襄阳这一名称后出现的,和襄阳的来历并无关系。
至于南渠,则是襄水的俗称,或者叫襄水的小名。襄水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成灾,“迨万历三年,堤又大决,坏城郭。巡道杨一魁乃建议自万山下起,东至长门,合筑长堤,甃以石,高凡三丈,厚五丈,仍名曰老龙堤。檄知府万振孙、通判张拱极董修。计甃石共长十里三分。自是,汉水与檀溪如为堤隔,不复相通矣。”也就是说,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通过老龙堤的取直,汉江才开始不与檀溪、襄水相通。清道光、同治年间和解放后曾多次修浚。经过治理和疏导,加上由于汉江改道,鸭湖、檀溪日益干涸,襄水水量日益减少。人们开始把人工治理的襄水俗称南为南渠。南渠的说法,至少是明朝以后的事,确切的说,是解放以后的事,因为清以前并没有南渠的记载。随着政府实施的南渠治理工程,在有的地段对水道进行了密封,并在上面盖起了房子,所以老百姓们现在只知道有南渠,而不知道有襄水了。
襄山襄水与文化襄阳
襄山、襄水是襄阳得名的历史依据,所以明确襄山和襄水的名称和历史地位,在建设文化襄阳和确定文化立市的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襄山、襄水是襄阳得名的重要依据。从汉代开始,襄山、襄水就已经得名,并且襄阳也据此得名,这说明襄山、襄水和襄阳都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圣人说,名不正则言不则。今天我们建设文化襄阳,把襄樊复名为襄阳,这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相应地,襄阳得名依据的襄山和襄水,也应该加以正名和大力宣传。
第二,襄山、襄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往今来,文学家们对于岘山的描写不计其数,而对于襄山的描写,直到明代和清代仍有诗作。明代王越诗《襄阳怀古》:“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左传铸成元凯癖,唐音刊尽浩然诗。兴亡多少伤心事,只有襄山汉水知。”清代宋筠诗《晚宿宜城》:“襄山犹在望,鄢水又停车。才酌宜城酒,还寻宋玉居。放怀微醉后,适兴朗吟余。茅店三更月,清光入牖虚。”
关于襄水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其中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被选为小学教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其他如宋贾黯诗《前题》:“古郡襄水阳,群山绕郛郭。其间岘首者,羊公最所乐。”唐贾岛《汉江》:“习家池沼草萋萋,岚树光中信马蹄。汉主庙前襄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明李梦阳《谢公岩》诗:“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其五,清代严遂成《渡襄江题酒楼壁》:“代谢诸贤纪胜游,大堤剩有最高楼。”这些优秀的歌颂襄山、襄水的诗篇,是我们建设文化襄阳的遗产。
第三,襄山、襄水是文化襄阳的重要载体。襄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优势和资源在于山水襄阳城。东晋著名历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对襄阳的记载和评价是:“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这是对山水襄阳城较早的记载和描述。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一诗中说“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时至今日,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仍然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由中国文化大家为襄阳获得魅力城市而撰写的颁奖词说: “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阳”。襄山和襄水作为山水襄阳的重要承载和见证,理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第四,让襄山、襄水在文化立市中发挥重要作用。规划、建立襄山、襄水文化景观和风景区,加强对襄山、襄水的宣传、保护、开发的力度,恢复襄山、襄水名称,在重大规划和宣传中不再使用尖山、南渠等俗称,组织修订《襄阳市地名志》,举办襄山襄水与文化襄阳文化节,应是文化立市战略的应有之举和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