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松马线石佛寺至大法寺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简本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4日 点击数: 870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接收回传
武穴市松马线石佛寺至大法寺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简本 1 拟建项目工程概况1.1拟建项目建设内容武穴市松马线石佛寺至大法寺段改建工程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项目起点位于石佛寺镇,与S204省道梅武线平交,起点桩号K0+000,沿东西走向跨越武山湖,止点位于县道郑席线,终点桩号K16+920,总里程为16.92km。 (1)路基工程 ① 路基横断面 工程采用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0m,路基横断面形式为:2×3.50m(行车道))+ 2×1.5。行车道、土路肩及硬路肩采用2%路拱坡度,土路肩采用硬化加固处理。 图1-1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② 路基排水 挖方路段两侧边沟主要采用矩形边沟,路堑较高时,每6~8m高差设平台拦水埂一道,以汇积路堑边坡水;自然坡面有水流流向路堑时,路堑坡顶5m外设置截水沟。填方路基坡脚护坡道外侧设梯形边沟,利于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路面排水自成一体,并与当地排灌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路基、路面排水要求,又不能影响农田灌溉,更不能将水流排入农田或造成水土流失,所有汇集的水均流排入沟、渠中。 ③ 路基防护 路堤边坡主要根据边坡高度H的大小确定防护形式:一般:当H≤3m时,采用直接植草或三维土工网垫植草防护;当3<H≤8m时,采用浆砌片石衬砌拱防护、拱围内植草防护;当H>8m时,依据边坡的分级情况,分别采用植草或三维土工网垫植草、浆砌片石衬砌拱及锚杆框架梁防护。 ④ 特殊路基防护 半挖半填交界地段:如填挖高度超过3米,除了挖反向台阶处理外,还应在挖方侧的路床深度范围内进行超挖处理,处理长度一般不小于6m。此外,在上、下路床地面各铺一层双向型土工格栅与填方段落一同填筑碎石或混填土石压实处理,以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 高路堤及陡坡路堤:为提高高路堤的稳定性,减少差异沉降,在路堤中下部设置土工格栅加筋。 ⑤ 路基取弃土 沿线取、弃土可通过纵向调配,尽量利用挖方,力争填挖平衡,尽量节省占地,减少污染。任何永久或临时用地,都不得填埋或碾压表层土壤,应揭除表层土集中堆放,待施工结束后回填,恢复植被。本项目共划定3处取土场,取土32.26万m3。土地利用类型以山包为主,取土完毕后,土场进行平整,回填耕作土复垦,土场边坡修整达到1:0.5~1:1,取土场的建设将与项目路基建设同步进行。 (2)路面工程 工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总厚度60cm。路面结构方案如下: 面层: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 基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3)桥梁和涵洞 Ø 桥梁 本项目改建路段共有大桥1座、中桥4座、小桥1座,全部为新建。此建设项目中的桥梁工程具体如下: 武山湖大桥初设和施工图均已通过审查,其方案合理可行,起点桩号K7+185,终点桩号K7+431,桥梁全长246m。 大桥横断面布置为:0.25m(护栏)+9.5m(车道)+0.25m(护栏)。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0m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为桩柱,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 其他中桥和小桥的桥型和桥长,是根据水文、地质、河(沟)床特征、地形、路线纵坡要求、施工和养护条件等拟定的。对大、中跨径桥梁,力求标准化、装配化,一般采用10m或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构造主要采用柱式桥墩,基础则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Ø 涵洞 沿线涵洞管径、跨径偏小,不能满足排洪、排水要求,且大部门洞口被泥沙堵塞,均需废除新建。 工程沿线共设置涵洞22道。涵洞的形式根据涵洞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排、灌要求,并结合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圆管涵和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等形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