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上尉
  
- 积分
- 4568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我与他才见两次面,他居然邀请我参加他儿子的升学宴,唉……”
参加工作才两月的王小姐昨打进记者电话时十分苦恼。王小姐说,近一个月来,她参加了6场升学宴,大都是单位同事邀请的,没想到,她会接到一业务单位客户的邀请电话,让她陷入两难的境地:去的话,囊中羞涩;不去,怕得罪了对方,以后不好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请客的名堂越来越多,请客的对象也越来越广,同事、同行、朋友、战友、邻居都成为受邀之列,有的甚至打过交道一两次的人也被列入受邀之列。
六七十年代请客,大都是亲戚
“六七十年代,请客对象一般都是亲戚,很少请朋友和同事。”市民刘先生这样回忆。
刘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时,请的是舅舅、姨妈、姑父之类的近亲,请客之前,他和父亲带着礼物,到每家亲戚上门去接客,光接客都花了一个星期,远的要跑几十里路,一天要跑好几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刘先生的儿子结婚时,流行的是用请柬,远的通过邮局投递,近的直接上门去请时面交。他骑着摩托车也是一家一家地去请,当时,儿子还请了部分同学和同事,但也不多,只有一两桌,亲戚仍是大头。
“现在不同啦,客人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亲戚只占小部分,大部分是朋友和同事,有的还有战友,同行、邻居……”刘先生羡慕地说,现在请客真方便,一般一个电话,一条短信,QQ上一条留言便搞定了。
坐东请客,同学同事成主力
“我邀请的对象比较简单,我们两口子的同学、同事、同行和朋友。我的亲戚是单独请的。”何先生最近刚刚为儿子办了一次升学宴,这么多年来,何先生家里没办过事,儿子成功地考入武汉大学,这让何先生感到很高兴。
来客有45桌,除儿子的3桌同学外,其他大都是何先生两口子的同学、同事和同行。其中,何先生的同行同事约占10桌,妻子的同事约占10桌,两口子的同学约占10桌,其他的都是社会上的朋友。
“这是一次很好的同学聚会,同学多年未曾谋面,借这个机会,许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聚到了一起。”何先生说,其中有两名在外地工作的同学专程赶回来赴宴,这让何先生十分感动。
何先生夫妻两人都生于荆门,长于荆门,读大学在省城,毕业后又回荆门工作,小学至大学,不少同学都在荆门工作生活,因此同学较多,平时工作忙,没时间联系感情,借这样的宴会进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宴会后,不少同学留了下来,打牌聊天至第二天才离去。
对于邀请对象,何先生是好好地把关过的,都是有人情往来的才邀请,大都是通过短信联系的,宴会过后,不少没被邀请的朋友,还在责怪何先生不够意思,说“儿子升学宴这么大的事都不通知一声”。对于这些,何先生只能抱以歉意的一笑。
“过去人们的交际圈子很小,人情往来限于亲戚之间,现在,通讯和交通都发达了,人们的交际圈也大了,扩展到同学、同行、朋友也属正常。”何先生这样认为。
请客过后,还情也疯狂
市民马女士也刚刚为女儿举行了一次升学宴。她家请客40多桌,亲戚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来宾都是同事、朋友和业务对象。马女士的老公在单位从事业务工作,与许多单位都有联系,朋友多,人情自然也多。
“8月份,我们已经赶了30多个人情。”马女士说,这几天,两口子还人情都还不来,有时一天好几家,苦于分身无术,有的只能上人情,不能赴宴会。马女士算了一下账,一年下来,可能要赶三四万元的人情。
“礼尚往来,朋友多了,请客时客人多,平时赶人情也多,这也很正常。”马女士也这样认为。(据荆门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