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襄阳人杨均勇站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的走廊里,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化验单,微微发抖。 这是一张对他人生“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检验报告,因为报告结果证实他21岁的儿子杨思远骨髓移植已获成功。自从5年前儿子被诊断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他第一次获得真实的希望。 同一天的清早,54岁的乔建国带着家人从襄阳出发,赶往武汉。一路上每隔一会儿,他就会给杨均勇打一个电话,密切关注着杨思远的病情结果。 今年初,得知杨均勇家庭困难、儿子身患重病的现状,乔建国在襄阳发起募捐,他本人带头捐出5万元。 他们,只是邻居,30多年没见了。 这5年来,治病是杨家父子生活的唯一主题 昨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杨均勇从武汉市中心医院一路小跑,来到洞庭村一处狭小的旧民房里。“我在这里租了个厨房。”杨均勇一边往手上套一次性手套,一边说,“儿子没有免疫力,医生说不能吃街上的东西,我得自己做,还得仔细消毒后再给他送到无菌舱里去。” 8月1日,杨均勇的儿子杨思远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准备接受骨髓移植,这个离医院百余米的小厨房,就成了父子俩之间的营养专线。 为了省钱,杨均勇没有给自己租房住,每天就睡在医院的楼梯间里。 为人父母,为了孩子,吃多少苦都不觉得苦。但说起儿子,杨均勇就声音哽咽了许多。2003年杨均勇和妻子离婚时,儿子杨思远才12岁,此后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好在杨思远非常懂事,学习也很努力,还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下岗后靠打工为生的杨均勇,一心寄望于儿子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 可噩运却突然降临。2007年9月,杨思远16岁时,腿上开始不时出现大片的青紫。上医院一查,竟然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拿到这个诊断后,我大哭了起来,觉得所有的希望都没了,当时有一种特别绝望的感觉。”杨均勇说。 随后5年,杨思远在反复住院中度过,不得不辍学。杨均勇则在反复筹钱中艰难度日,不断求人。治病,成为父子俩唯一的生活主题。“这5年里,我找许多亲友借过钱。后来有些亲戚看到我,都躲着我走。”杨均勇说,“大家都过得不容易,借过一次的,我也不好再开口。” 一别30年,儿时的伙伴主动上门伸出援手 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有人敲开了杨均勇的家门。 来访的正是乔建国。一个30多年没联系的邻居。“小时候,我们都住在一个大院里。那时候邻里之间的感情特别深厚,经常互帮互助。”乔建国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在船上工作,平时很少在家,而杨均勇的父母对他们家总是非常照顾。“上世纪60年代,那会吃饭都困难。每次他家做了好吃的,就会喊上我们一起吃。我们衣服脏了,杨家的父母也帮我们洗干净。” 作为家中长子,乔建国早早开始工作,然后搬了家,就基本没跟老邻居们联系了。今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乔建国跟几个老街坊碰上了,大家一块吃饭时,从旁人口中听说了杨均勇儿子生了重病的事。“当天晚上10点,我就去了他家。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出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乔建国先在药厂上过班,后来白手起家自己开餐馆,吃了很多的苦。如今事业有成,已在襄阳当地小有成就。 面对儿时伙伴的追问,杨均勇坦白说,他知道乔建国事业很成功,但想到自己只是一个下岗工人,不好意思去找他。“我在他家一看,就小小旧旧的一套房,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乔建国说到这里,一脸的心酸。当晚他就把身上全部的6000元钱掏出来给了杨均勇,也就在那晚,他在心里种下一个念头:要尽全力去帮助杨均勇父子。“人要感恩,现在他有难,我应该帮忙。”乔建国说,杨均勇为人老实本份,生活的圈子比较小,不认识什么人,亲戚们的经济能力也都有限。但自己多少有点生意,也认得不少人,想想办法总能找到更多可以帮忙的人。 经乔万国牵线,杨均勇带着杨思远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做了一次检查。“检查后就发现,杨思远的病拖得太厉害。”该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王红祥说,长期输血治疗让杨思远的身体不堪重负,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可能会转化为白血病。 幸运的是,没多久,中华骨髓库就为杨思远找到了配型相符者,接受骨髓移植终于提上了日程。 挨个登门小区前组织一场感人募捐 骨髓移植的费用,对杨均勇一家来说,无疑是笔天文数字。但乔建国说,要尽一切努力帮朋友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我整理了一下自己认识的老板啊、企业啊,也包括各方各面的朋友,然后一家家找上门,跟他们说,我儿时朋友的孩子病得很重,希望他们能捐些钱出来救救这个孩子。”4月开始,乔建国为了杨均勇父子四处奔走游说。 放下身段求人,去为朋友的儿子筹钱,对乔建国来说也并不容易。“遇上特别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母亲。我记得小时候,一整条街上不管谁家闹矛盾,都会找我母亲来倾吐。谁家需要帮忙,我母亲能搭把手的时候,总是二话不说就去。”长大后,不管是在单位里上班还是自立门户,乔建国也一直秉承着母亲留下的这份热心快肠基因。“有人来餐馆吃饭,吃完了,只要好好说:‘大哥,我真的钱不够,下次给行不?’我一般都会说行,遇上特别困难的,我免费送上饭菜。” 愿意帮助他人,再加上天生的一股子韧劲,乔建国慢慢为杨均勇父子争取到了更广泛的同情和帮助。不断有人愿意捐款,当地的医保、血液部门也在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为了尽快让杨思远完成骨髓移植,乔建国决定筹办一个募捐会。 4月21日,由乔建国牵头进行的一场特别捐赠仪式在当地一个小区的大门前举行。乔建国带头捐了5万元,到场的朋友和邻里们也你一万、我一千地伸出援手。当天上午,一共筹得善款12万元。 有了这些钱,再加上杨均勇卖房子的15万元,杨思远可以接受骨髓移植了。 爱心汇聚更多人默默加入帮扶行列 7月11日,杨思远来到武汉,收治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主治医生王红祥听说了老街坊乔建国为他捐款的事,大为感动。“我也是一位父亲,也有一个心爱的儿子。”王红祥也拿出3000元捐给了杨均勇父子。 8月11日,一位深圳捐献志愿者为杨思远捐出骨髓。王红祥亲自跑了趟深圳,把骨髓带回武汉,他坚持自己支付往返的路费和住宿费,不让杨均勇掏一分钱。 8月11日,移植顺利进行。医生们密切关注着造血细胞的生长情况,同时严密监控各种可能的并发症苗头。 昨日,基因鉴定检验结果显示,供者的造血细胞已经在杨思远体内顺利成活,并开始生长,这标志着移植获得成功。 今日,杨思远就能走出无菌舱,回到普通病房。王红祥说,随后三年如果不出现大的排异反应或复发,杨思远将彻底康复。“这5年就跟长征一样,我今天觉得可以吁一口气。”拿到结果后,杨均勇第一时间跑到无菌病房外,隔着玻璃窗用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子。然后,他跑回去兴冲冲地为孩子做了一份土豆烧肉,以示庆贺。 安顿好儿子的午饭,他又匆匆忙忙来见乔建国,当面告诉他移植成功的好消息。“没有你的帮助,我儿子没机会获得第二次生命。”杨均勇拉着乔建国的手感慨地说。“人遇上困难的时候,都得有人帮一把,才能挺过去啊。”乔建国轻轻说:“如果我能帮却不帮你们,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