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荆州一丁 于 2012-9-9 09:41 编辑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8个教师节。“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节自然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的日子。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感谢师恩的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从送上一句真诚的祝福或是简洁美观的卡片,到直接馈赠现金、礼品、购物券,“送礼”开始成为这个节日里最吸引眼球的话题。家长说,虽有负担,但教师节之礼不得不送;可老师却说,家长的“热情”真的让我们很无奈…… [专家观点]----纠结源于不信任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心理学博士曹瑞表示,教师节送礼家长两难、老师两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以及小部分老师的确存在贪念外,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家长要是不送,对老师能否公平对待孩子没有信心,还担心孩子会被老师“另眼相待”,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老师要是不收礼怕引起学生家长的误解:是不是嫌少了?怎么收别人的不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之间彼此信任的缺乏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教师节家长送礼,发端于家长,根源在教师。所以教师必须主动站出来,拿出一个态度来。有的教师的做法值得提倡,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家长发一封“致家长的公开信”,表明自己坚决不收礼的态度;还有的学校明令禁止教师节教师收礼,提倡“文明过节”,这些措施都是解决问题的很好做法。
贪图钱财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但是这部分少数教师的影响却很坏。其实,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教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只是有令难行,未来迫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还教师节的本来面目,还学生一片成长的净土。
[记者手记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对待父母,可能不会送非常名贵的物品,但有的是每日的嘘寒问暖,生病时的悉心照顾。从这个意义上,正在打算送礼的家长,是否可以教导孩子试着用对待父母的心意去对待老师呢?大包小包的礼品只能掩盖了对待老师最珍贵的情谊。何不把送的礼品转变成在老师口干舌燥的时候为他端的一杯水;当老师疲倦时的一把搀扶,在毕业多年后给老师打的一个电话,当老师身处困境时,为老师雪中送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礼品”岂不是更加感人?
被“深度开发”的节日----火爆的教师节经济
记者昨日走访发现,随着教师节的临近,学生和家长们已经提前预订了教师节鲜花;一些礼品店为吸引顾客推出商品打折、免费包装等优惠活动,不少商场、超市也已蓄势待发,排出优惠活动档期,掘金教师节市场。
昨日,记者走访了本市多家花店看到,康乃馨和百合都放到了最显眼的位置上,大部分花店都张贴着教师节鲜花预订的广告。“教师节要数康乃馨、百合最吃香。百合现在每枝5块钱,教师节当天价格肯定会高些,为减少开支,不少家长、学生选择提前订花。”位于前进道上一家花店店主王女士一边给顾客包装鲜花一边对记者说。王女士还介绍说,从4日开始,就有不少顾客陆续预订教师节的鲜花,平均每天都是40单左右,随着教师节的日益临近,预订鲜花的顾客每天还在增加。
采访中,记者发现购买鲜花送老师的多是小学生和中学生,而一些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则更加青睐于盆栽。在河西区花鸟鱼虫市场的一家盆栽店,正在为老师挑选盆栽的几名大学生告诉记者:“盆栽好养,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买一盆盆栽的价格和一束鲜花也差不多,还是盆栽实惠些。”
在这家花店,记者看到,红掌、凤尾竹、红鹤这一类的中高档花卉都被精美包装后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价格多在百元以内。店主告诉记者,虽然还没到教师节,已有不少人来挑选盆栽提前送,60元一盆的“一帆风顺”和30元一盆的红鹤卖得最好,中午这一会儿就卖了7盆,几乎都是买来送老师的。像仙人掌、绿萝等一些小型盆栽也很受欢迎。
选择提前送礼的学生和家长不在少数。正在佟楼附近一家礼品店选择礼品的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就是表达一份心意,没有必要非等到当天给。提前给会让老师印象更加深刻。”记者看到,礼品店门口挂着“礼物打八折,免费包装”的广告。店主姜先生告诉记者,最近有不少学生来给老师选礼物,一般像贺卡、小摆设、水杯等物美价廉的礼品很受欢迎。一些商场和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教师节他们都会推出相应的优惠活动,今年教师节促销活动也已经排上了档期。即使有的商家还没推出优惠活动,在化妆品、饰品,还有一些食品专区也有不少人在为老师购买礼品。一名正在超市选购巧克力的家长告诉记者:“每年送的都不一样,今年想买点巧克力,比较实惠。”
孩子逼着家长送礼 家住南开区的陈女士一直不主张给老师送礼,因此,即使很快就到教师节了,她也完全没为送礼的事伤过脑筋。可是几天前,孩子的一句话,让她很是苦恼。陈女士说:“周四放学一到家,儿子就问我,妈,教师节快到了,你准备给老师送什么,我当时很吃惊,才十岁的孩子,怎么就懂得送礼了,我告诉他,没有必要给老师送礼,表现好比什么都重要。”没想到孩子却说:“有的同学买花,有的买水杯,如果这两个我都买了,老师就会对我更好。”孩子告诉陈女士,同学送完礼,就被表扬了,他要是不送,就会影响到他的学习,并威胁说,“不送礼就不吃饭了。”
这下事儿可闹大了,一听说孩子要不吃饭,奶奶把陈女士批评了一顿:“不就是送点礼嘛,难道咱家买不起?怎么就忍心让孩子哭闹?孩子想送就送呗。”没办法,陈女士只能答应孩子的要求。第二天,带着孩子去了鲜花店和礼品店,把东西买好了送给老师。“愿望”得到了满足,孩子是高兴了,可陈女士自己却陷入了不安的情绪之中。
“孩子以前从来不提送礼的事,这次有个同学送礼被他知道了,就缠着我也要送,其实我也跟老师了解了一下,之所以夸奖那个同学,是因为在语文课上,他的朗诵确实很不错,我一再跟儿子解释,可是他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才十岁的孩子,就振振有词地说要送礼,可见这样的现象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多么不好的影响。”说到这儿,陈女士忧心忡忡。
家长之愁---礼,送还是不送? 日前,记者在本市几家幼儿园、小学、中学学校门口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结果显示,有30%的家长表示准备给老师送礼,25%的家长表示“没想好”,将近一半的家长表示肯定不送礼。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准备送礼的家长,幼儿园比例最高,小学生家长次之,中学生家长准备送礼的则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更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因此家长送礼的动力也就更大。
不送方:坚决不送,没什么问题
周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说自己从女儿上学起从没给任何老师送过礼,从不送礼倒不是因为自己“小气”,而是觉得没有送礼的必要。周女士一直认为,老师不会因为家长的不送礼就把女儿和其他同学区别对待。她认为老师喜欢的是表现优秀的孩子而不是送礼的孩子,如果让孩子认为物质可以换来关爱、三好生、班干部,那“还能信任老师吗,以后还能相信社会公平吗”?
送礼方:送了心里才踏实 相对于周女士的坚决不送,还有部分家长坚决要送,而对于坚持要送的原因,几位学生家长对记者吐露了心声。
第一,表达谢意,联络感情。家长李女士认为,“孩子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付出,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对老师的精心培养和呵护有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和老师联络感情,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
第二,希望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照。一位家长表示,“我女儿刚上幼儿园,我觉得幼儿园是孩子接触集体生活的一个开始,老师多一点的关爱会让她变得更加乐观、自信。”
第三,随波逐流,他送我也送。一位小学生家长对记者说,给老师送礼就为了图个放心,毕竟知道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有送的,如果自己不送的话,担心孩子不会得到公平对待。记者发现,有此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家长之愁---送什么?给谁送?
在送与不送之间做出了选择之后,决定送礼的家长依然很纠结:到底送什么礼物好呢?近日,无论是在各大网站的论坛还是微博上,总有不少家长向网友发出有关“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好”的求助帖,生怕自己送的少了让孩子“吃亏”,送的礼物老师不满意,让钱白花。
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方菲最近几天一直被“教师节给老师送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所困扰。由于儿子过于顽皮,平时没少给老师“惹祸”,所以早在开学之初,方菲便决定要通过教师节对老师表示一下感谢,同时也是对儿子在校的表现表达歉意。“老师对孩子一直很照顾,所以作为家长表示一下是应该的。”但是随着节日的临近,方菲一直没想好到底该用什么样的礼物来感谢老师。“原本打算给老师买条丝巾,可是同事们都说现在流行送购物卡,总觉得直接送卡不太好吧?我们只是想向老师表示我们心中的感谢和歉意,如果送卡是不是会被老师曲解我们的意思?”虽然不认同有的家长直接“送卡”的做法,但她还是无奈地表示,如果大家都选择这样的方式,自己也会“随波逐流”。“可是如果今年送了购物卡,那么以后是不是年年都要送卡呢?”方菲说。
除了送什么礼物困扰着家长外,还有部分选择送礼的家长为“给哪些老师送礼”而纠结。“班主任肯定要送,可是其他授课老师也不能不送。如果让人家老师知道家长只送了班主任或是其中几位任课老师而忽略了自己,肯定会对孩子有想法。”家长张先生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凡是儿子的任课老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示一下,虽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为了孩子,张先生表示“做什么都值”。
教师之忧---家长“热情”致心理压力大
面对家长们的“热情”,大部分老师都显得颇为无奈。在一所小学多年担任班主任的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理解家长们的心意,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多被照顾一些,但是个别家长的做法已经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其实家长送不送礼,我们都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在本市一所中学教授化学的徐老师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两年前的教师节前夕,身为班主任的徐老师约谈一位“问题生”家长。见面后还没等徐老师说话,家长便掏出了一个装有购物卡的信封塞进了她的手里。“当时的气氛非常尴尬,家长可能认为我当时的"约谈"就是为了收取教师节的礼物。”虽然再三推托,但是家长还是放下信封就立即离开了。此后的几天,徐老师曾多次联系家长想送回信封,都没有成功,最后在校长的帮助下才把信封还给了家长。“信封没有还回去的那几天,我的压力特别大,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家长造成了什么误会。”徐老师苦恼地说。后来在一位老教师的“指点”下,徐老师才明白,教师节前后最好不要跟家长有过多的接触,“现在,在这段敏感时期里,我们都不敢联系家长,生怕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面对如今教师节送礼蔚然成风,大部分老师认为,家长们形式化、功利化的做法,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有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其说是“送礼”不如说是家长给老师下的“紧箍咒”,是家长对教师的变相施压。一位小学教师曾坦言:“希望大家不要太纠结了,放了老师吧!每一个有良知的老师都不会因为学生家长是否送礼而改变对学生的看法,而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的。”还有的老师直言:“送礼是对老师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