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野老夫老妇常告诫:”要积阴德呀”,等我深信因果命运后,遇见的善男信女的口边词也是:”要行善,莫杀生,要积阴德呀”。在中国的社会,那是冥冥中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未知的良知之尺度赏罚,一种未来的正能量!明书< 了凡四训>中论及命运决定因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可见这个阴德对于一个人的极大未知影响。 阴,其字有二义。一个方面指不为人知、隐秘的、阴处、暗处。阴德,也就是指暗中的善行、背地里做好事、善事;其二义指的是未知的,冥冥之鬼神考罚、审定善恶、记载的好人好事。因这善行,得来世或来生的福德果报。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就是强调这阴德的。”君子不彰显其德”。行善也是很低调的,强调一个阴字。 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有”嗟来之食”这个典故: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左奉食,右执饮”。施舍者实际上也是一位大善人,在救济灾民。仅仅因为语言上有些不敬,喊了声” 嗟!来食”,那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来吃那口饭。对于行善,一言一行不可不慎重呀。 西藏有个老妇人,一生信佛,念诵观世音佛号一亿遍。她找了一位上师回向。沾沾自喜地问上师:大师。我的功德如何? 大师很淡然的说道:有一些,但不大! 她很奇怪地问:我听说这样念诵,功德无量。我是花了几十年念诵,一辈子虔诚,怎么不大呢? 上师笑了笑:本来功德很大的,但你念诵后到处宣扬,见人就谈,你的功德已经不大了。 为什么?妇人很疑惑。 上师又说道:那些听到你话的,知道你的事迹的,已经都赞叹、定礼膜拜了你。你又因这生了慢心、轻人之心,功德又打了一个折扣。所以你现在的功德不大了。 妇人流泪而去. 不光是佛教,在西方的<圣经>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人类的很多精神层面都是一脉相通的。<马太福音> 第六章中<论施舍>篇中记载: 1)“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2)所以,你们施舍的时候,不可在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3)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4)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亲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 这里的行善也是要求信徒要做到”行在暗中”,不要”故意叫他们看见”, “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如果你”故意叫他们看见”, 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很明显是让人放下施舍的念头,更不要说还有什么”我高慢人”之心。 在一个以金钱为价值尺度衡量成功标准的年代里,能够有人站出来做好事,行善行,这是值得褒扬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人在社会,身处江湖,也是需要遵守社会的那套规则。对于传统的美德,比如”好事不留名”还是值得提倡的。 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可不可以象陈光标老板那样的高调行善?估计很难!陈本人也是颇多争议,是非曲直,难以论定。他是否还有其它的政治目的或商业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唯有冥冥之中鬼神考量其”阴德”,真伪。”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能够因一件事让大家都思考下行善,如何行善,如何更好的行善,这本身也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公民个体的慈善意识的觉醒,这也是对”美美事件”后,国家慈善公信力缺失后的极大弥补。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好一件善事? 而更难的是如何做好一个人! (2012/9/9夜观日于鄂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