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是用竹子作材料编制的器具的总称,也是农业社会生活和农耕重要的用具。筛子、簸箕等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仙桃地处江汉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粮食、棉花、油料、家禽、水产品等重点产区。丰富的物产和密集的人口,带来农具、船具、渔具及生活用具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竹器业的发展。竹织竹编,也因农业的发展成为一个行业。
仙桃竹制品行业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多以自家小作坊方式生产和销售。仙桃城关有生产竹器的一条街——竹货街,乡镇街道也有竹行。解放后,按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政策,即“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竹匠合作社,简称“竹器社”,如沔阳县新里仁口竹器生产合作社等。竹器社与当时的木器社、铁器社、理发店、缝纫社、酱品厂、食品(屠宰厂)、粮站、供销社一样,都是由街道居民中过去那些手艺人、生意人,按行业分类组成的集体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些地方城关竹器社、木器社等转为地方国营,职工工资、口粮拿“县定销”,用地方粮票。七十年代,县城关的这些“社”升级为工厂,如沔阳服装厂、沔阳修配厂、沔阳副食品厂等,竹器社也改为竹器厂;区、公社地方小,没有城关那大的需求,也成立了街道“综合厂”,包括五金、农具等车间,竹器社同其它“社”一样,也并入了综合厂,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
这些企业工厂、综合厂的兴起,是有它独特背景的。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愚公移山,兴修水利,围湖改田,箢箕、扁担、锹等生产工具用量很大,为了建成大寨县,支援农业,工人加班加点出产品,来供应“抓革命,促生产”。箢箕、扁担是竹器社的主打产品,由此,仙桃的竹器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实行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竹制农具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如晒垫、围字、连枷、竹扫帚、鸡笼、鸭笼什么的,竹器业也发展到了强盛时期。不过,那时再也没有综合厂的竹器社了,原厂的职工回家在街上的路边、找一有水沟的地方,开起了个体户竹器店,他们从湖南购回一车车楠竹,泡在水里,要用就捞起来劈开。一根竹子,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篾和黄篾。顾客要什么就制作什么,深受群众喜爱。
加工竹器的叫篾匠。“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篾器业属“鲁班行”,供奉鲁班为祖师。篾匠和木匠一起吃饭入席时,不是“九佬十八匠”中为最大的木匠坐首席,而是篾匠,为什么呢?因为鲁班师傅的女婿就是一篾匠,这首席的位置理所当然才是女婿的。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刮篾刀”,其形状像块锄头板子,刀口上有齿,倒安装在板凳一头,用布按住要刮的篾和刀口,一手拉篾,从齿里穿过,篾就整光滑了,编织出的产品就不会扎手。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编织篾器制作要点:一是选择材料。可用作原材料的竹子有水竹、金竹、楠竹等,金竹、楠竹由于其质地坚韧,做出的篾货坚固耐用。二是划篾撕篾。划篾是指将竹子用刀劈成均匀光滑的竹片;撕篾是指将竹片剔成篾片。也就是说进行这道工序时,划篾撕篾时,手指极容易被竹片划伤,竹签子刺进肉里、指头里,久而久之手上就遍布了伤痕。俗语说“养儿莫当竹篾匠,十个指头抠得像和尚”。三是打折做架。以编织筛子为例,打折,就是用纵横交错的手法编制筛子的筛席,根据编织手法的不同可以编成“六边形”和“扬叉花”两种花型;做架,就是选用竹片编织用来固定筛席的底架。两者完成后拼合在一起。四是绞口锁边。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将选取的两个竹片弯成圆圈,把拼合后的筛席和底架内外绞紧,用竹子最外层的青篾或纸篾(用水煮过更加结实)绕上几圈,一件篾器就完成了。
自古及今,竹篾器物一般有四大类:农具类有:箩筐、秧夹、箢箕、扁担、扫帚、晒垫、围子、连枷、斗笠、桶系、绞篙、锄把、桶箍等;船渔具类有:撑篙、篷骨、棚席、鱼罩、鱼杆、鱼篓等;畜禽具类有:鸡笼、鸭围、雀笼、弓夹等;生活类有:竹筷、竹碗、锅刷、筲箕、篮子、斗笠、筛子、簸箕、竹床、篾席、竹椅、竹凳、竹梯、蒸笼等;
竹编竹器,作为一个农耕时代的行业,经历了人类社会数千年发展以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擅竹艺的师傅已凤毛麟角。时至今日,竹器逐渐为其它器具所替代,如金属和塑料制品等。曾经的竹器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沔阳竹货街春雨潇潇,像一位时间的老人守望寂静。古老的汉江在它的身边流过,面前的这条几百年的小街,它的独特因记忆的年轮的递进,而魅力永久。(2012.09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