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其实是个很感性、很婉约的词人,尽管他写下了很多被人称为豪放代表的作品。
读过了他的“明月夜,短松岗”,“缺月挂疏桐”,再来读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是别有一番感受。
很多的痛彻,在时光的宛转间,变得淡然悠长,明月下一盏清茶,惟有寒光隐隐,惟有沉香淡淡,让人不舍。
月的阴晴缺圆,亦如人生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欢。
在这定势之中,多少的失落与希望,多少的理想与空幻。
月亮,作为一个原型,它的圆缺在千百年的文化心理中,又早已不单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像心灵的潮汐起伏涨落,引人情感交织共鸣。
看月圆,盼团聚,乃是人们渴望美满,追求完美的反映。但是,在现实,人们又不可避免地对着各种困难和坎坷。
对尽善尽美和理想的渴求越笃诚,内心感到的悲哀和寂寞也就越深刻。
这是一对无法摆脱又无法控制的永恒的大矛盾。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与困惑,在认真思索与探求。
想像着那个清冷寂静的夜晚,苏子的顿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当抛弃个体的悲欢,放弃狭隘的离愁,把人生放在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之中,无疑将得到一种超越:不完善、不美满我之所累,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愿穿越时光,邀苏子月下同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得之为声,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每每读到此句,总是感慨:与大师相比,我等是多么凡俗啊!
这大师是指王国维,不过,暂且一句先放这,还先谈谈晏殊。
晏殊是个了不起的词人,能写下如此意境的句子。
读他的词,总是忘记了他是个宰相。
也许他天生该是个词人,那风流蕴籍,温润秀洁的词风。几许淡淡的愁,几许悠悠的思,几分隐忍,几分孤高,总是让人无可奈何花落去,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燕归来。
清秋碧树,层楼不尽,天涯何处,明月不谙离愁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词人的情感是细腻的,即使今天读来,都让人感动万分。
面对遗憾,没有怪责,没有抱怨,一盏薄酒,一曲新词,遗憾,在清秋中也是美丽。
每次路过临川,都会想到这位词人,车行途中,看青山漠漠,小亭独立,沉思之间,飞花扑面,如携彩笺翩翩。
尺素何处,且不细说,再说说王国维吧。
王国维写《人间词话》,读遍古人千万词,重重叠叠的离愁别绪之间,剪裁出了人生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到这般境地,诗词与人生融会贯通,思索与品吟交相辉映,独上高楼,起舞弄清影,我甚至能想像王国维苍然涕下的一刹那。
感谢大师,把这三句于浩瀚的诗词中,捡拾出来,巧妙地揉捏在一起。除了给我们无尽的思索之外,更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向往。
所以我不惧: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
月啊!真是咏吟不尽的话题。
最索然的人面对它,都能引起无限诗情,都能倾吐无限幽思。
没有月,可能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我们之前,曾经有这么个叫张若虚的人,没有月,可能我们永远也欣赏不到这篇独具魅力的美妙诗篇,更欣赏不到那琴筝幽朗的流觞曲韵。
江畔何时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特别喜欢这句,以前,也曾在一篇小文中引用过这一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多么平常的字句,又是多么不一样的意境。
我伏案而书,完全沉浸在一片江月茫茫的清秋之中,耳边仿佛轻波叠叠,连环不尽。
行吟江月之下,无数的瞬间也踏着轻波,徐徐而来。
那里有儿时的轻松与惬意,笑靥明眸,短笛翠柳,碧树芳甸,杏花春雨。追追追,风筝纸鸢,笑语喧喧,青山隔岸人不归。
那里有流年逝水,落花飞烟,故友天涯。曾经的疏狂变成了淡淡的微笑,曾经的豪情变成了轻轻的问候。
那里有乡思万里,绿树红花,炊烟小径。门前弯弯的小河,游子天涯的向往。多少回霜尘满面,多少回别梦依依。
那里有起伏沉落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惯了春花秋月,看惯了得失进退,饮尽一盏清茶,依然用心上路。
那里有聚散离合的唏嘘,相见时难别亦难,明月千里,自有牵挂与祝福,清风过耳,曲韵潇潇,沧海一声笑,去亦平常,来亦平常。
不知沉月几时归,落月摇琴满江树。
那一刻,人与月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