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19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周祝文 刘康:77年前魂牵梦绕的家乡啊(樊湖副刊2012年第37期)
(一)
初秋的清晨,沙窝乡保团村康家湾,群山环抱着这个宁静的山村。平坦而笔直的水泥路从门口的“当家塘”经过。“当家塘”经过整治后,水波荡漾。湾边,茂密的山林还氤氲着雾气。外出散步的汤泉宝老人和老伴像往常一样互相搀扶着走过村前的池塘。洗衣的村妇们纷纷起身,含着笑向两位老人问好。
时光穿越回到77年前,汤泉宝老人的父亲去世,母亲实在养不活他和哥哥俩。有一天,用箩筐把他挑着走出了湾子。那一年,汤泉宝老人4岁,他哥哥10岁。汤泉宝老人现在还朦胧记得当时的家乡门口有一口水塘。母亲就这样挑着他,牵着他的哥哥,不知走了多少时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投奔外婆。
长大后,汤泉宝成为了一名理发师,并当地成家立业,他的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听哥哥说过家乡在湖北鄂城,但是不晓得具体在哪里,村前那一口水塘是永久的记忆。”汤泉宝老人说。哥哥60岁去世时,将几封写有家乡亲友地址的信给了他。原来哥哥曾在当兵入伍时设法联系上了家乡的一位堂哥,两人有过书信联系,后来哥哥退伍后落户在当地农村,就和堂哥断了联系,终其一生没有回家乡。哥哥临终前拉着汤泉宝的手说:“弟,回家去看看。”
哥哥去世1年后,即2000年,69岁的汤泉宝带着哥哥留下来的信,第一次踏上了的回家路。回忆起当时的一幕,汤泉宝老人感慨万千。老人说,离开了65年,没想到还能回到梦牵魂绕的故乡。还没到湾门口,门口的那一口水塘让他激动得迈不开双腿,这不就是永远留存在记忆中的画面吗?湾后的山也唤起了他的记忆。站在湾门口,站在水塘边,汤泉宝老人老泪纵横。他一下扑到水塘边抓起两把泥土,手颤抖着、嘴里喊:“娘老子,我回来了,哥啊,我回家了。”当时的家乡还很贫困,保团村是鄂州市的贫困村,但这不影响老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他在家乡一住十几天,和湾里几个老人——自己儿时的伙伴,找回了他的许多回忆,找回了他和哥哥在这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虽然住在叔房家里,但老人没有陌生感,他住下来舍不得走。
当时的鄂州农村和江苏常州城区根本无法比拟,路是机耕道,水塘淤泥很厚、水质很差,但家乡的空气很好。2000年下半年,汤泉宝老人在康家湾的一座小山旁建了两间瓦房,他的老伴也义无反顾的离开城市跟他回来定居。
(二)
汤泉宝的老伴丁小兰是个退休教师,每月有退休金3000多元,两人平时相当节俭,略有结余。回到家乡后,丁小兰老人专门请人做了一块小黑板,坚持定期出黑板报,向村民宣传政策,宣传科技小知识,宣传农业种植知识。每年六一儿童节,两位老人还在小黑板上为村里的孩子写字谜。猜对谜语的孩子都可以领到他们精心准备的学习用品。两位老人鼓励湾里的孩子考大学,考上大学的奖励2000元钱,没有考上的就给几百元报名费鼓励复读。12年,他们出了数不清的黑板报,送出了数不清的小书包、本子、铅笔、文具盒,湾里走出了10个大学生,他们就给了2万元。在湾里的孩子们身上花了不下5万元.
重阳节,两位老人坚持为村里的老人送礼物。后来干脆送钱,一般60岁以上的老人给30元,70岁以上的老人给40元,80岁以上的老人给50元。“他们自己可以买点什么”,汤泉宝说。原来湾里有42位老人,如今只有39位了。12年来,两位老人坚持给他们送钱送物。湾里的有心人作了统计:12年来,老人为湾里的老人送钱不下3万元。此外,村里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生病时,他们也出钱资助。去年,村里的一位老人家里失火被烧伤,无钱医治,他们送去了3000元。
12年,汤泉宝老人还为村里做了不少数不清的好事。2005年,村里修进湾公路,老人第一个捐款。保团村书记陈学鹏至今还记得,当时村里开通湾里道路捐款动员会,汤泉宝老人会一散就到村委会送了3万元。事后,村组干部了解到这3万元其中有一部分是汤泉宝老人从江苏的老朋友那里借来的,过了两年才还上。
湾里的水利设施坏了,他送去修理费3500元,湾里“清洁乡村”,他拿出5000元,湾里整修渠道,他送去5000元。去年湾里要挖当家塘,这可是老人梦寐以求的事啊。老人又捐了10万。对此,汤泉宝坦率地说:“我并没有什么积蓄,钱是向儿子要来的”。他让村小组将所需资金列了一张表通过网络传给自己在西安工作的儿子。不久,他的儿子就将10万元钱汇到了村里。他儿子在电话里告诉村书记陈学鹏:这是老父亲最热心的事,钱不够他还可以再拿,只要老父亲高兴。
陈学鹏说,塘修好后,还剩两万元钱,村里准备退给老人,被老人拒绝了。“就买些设备,建个文化室吧”,老人说。
9月3日,我们去保团村康家湾看文化室的建设情况,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些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