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1月16日,刚刚组建的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夜袭二套口日军飞机场,创立了火烧敌机的英雄壮举——
1938年8月间,侵华日军见九江军用机场被大水淹没,便迅速选定九江对岸小池口西端6公里处的二套口,修建临时飞机场,以实施攻占武汉的作战方案。
8月20日,二套口飞机场建成。23日,机场正式启用。据当年一些知情的老人回忆:飞机场密密麻麻地停着很多飞机,最多时有360余架,最少时也有160余架。
10月下旬,由于日军攻克了武汉三镇,二套口飞机场起降飞机相对减少,其防卫力量也相对减弱,我党认为攻打时机已经成熟。11月中旬,中共黄梅县临时县委决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狠狠教训这帮空中强盗,以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和斗志。这个重任落在刚刚组建起来的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身上。
该抗日先锋队是桂林栖、邹一清、蒋永孚等根据董必武指示建立的。这是一支以黄梅县青年战时服务团为基础,以党团员为骨干而组成的地方抗日武装,有100余人枪。共产党员邹一清为队长,蒋永孚为副队长兼任党支部书记。
这是该队组建后的首次战斗,任务艰巨。蒋永孚派出侦察员,从太白湖绕道前往二套口,对飞机场及附近地区进行近10天的详细侦察,绘制了比较完整的飞机场地形图,全面掌握了飞机场内外守备、军事设施、飞机起降规律等情况。根据侦察结果,桂林栖、邹一清、蒋永孚等召开多次会议,慎重研究和周密部署了行动方案。
11月15日下午3时,蒋永孚带领15名战士开始行动。桂林栖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嘱咐他们要沉着冷静,动作迅速敏捷。战士们庆幸自己获得了为国立功的机遇,因而一个个信心百倍,斗志昂扬。16日凌晨4时,蒋永孚和战士们神不知鬼不觉地迂回到了距飞机场东边约2公里的地方,隐藏在江边的芦苇荡里。
当天夜晚,战士们悄悄靠近飞机场。是夜,星月无光,漆黑一团,他们顺利到达飞机场南边的预定地点。按照事前的安排,他们留下6人在外围作掩护,分别封锁、阻击从日军营出来和可能从小池口等地赶来援助之敌。其余战士跟着蒋永孚剪断铁刺电网,爬进飞机场。他们避开敌火力监视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近油库,干掉哨兵后进入库内。他们从油库内抬出5桶汽油,拧开桶盖,分别洒在油库周围和两架飞机的首尾。蒋永孚命令战士们快速撤出飞机场,自己留下来点火。汽油一着火,顿时火光冲天,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瞬间飞机场油库周边已成一片火海。连月来一直未受到打击而不可一世的日军,摸不清中国军队攻击的虚实,只是龟缩在工事和据点里,毫无目标地胡乱射击。顿时,枪声、叫喊声连成一片,油桶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火光、探照灯光把整个飞机场照得如同白昼,滚滚的江水也被火光映得通红。面对熊熊烈火,日军望火兴叹,束手无策。此时,蒋永孚已带领15名勇士撤出飞机场,胜利凯旋。大火烧到第二天才熄灭,给日军留下的是两架飞机的残骸、鬼子的遗尸和还在冒着青烟的断壁残垣,一片焦土。
黄梅县少年抗日先锋队火焚日军飞机场,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全县抗日军民的士气,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二套口日军飞机场从8月23日正式启用,到11月16日遭到大火焚烧,前后只有80多天时间。由于飞机场的重要设施油库被毁,飞机场不能正常运行,日军只好改变计划,放弃了对二套口飞机场的继续修建和使用。这对盘踞在九江、黄梅一带骄横狂妄的日军,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