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在襄阳、作在武汉的工族,在电视跟前全程观看了武汉市《治庸问责》电视问政,感觉较好,接受电视问政的都是市政部门重要级官员,政府部门分管领导、市直一把手,曝光问题直入要害,解决问题迅速,领导们的决心都是比较强的。之后,部分省市前来武汉取经,省内不少城市也进行了治庸问责电视问政,如:荆州、襄阳等。本人很希望家乡襄阳能够发展的更好,于是观看了襄阳市的电视问政直播,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 从第一眼看到电视问政的画面就感觉不怎么好,承办单位怎么会是襄阳市纪委、监察局、电视台,明明应该是治庸办、电视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电视问政不够重视,难道我市没有成立治庸办吗?负责主要领导参与不够,武汉市纪委书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公安局长、副市长、接受问政的市直部门都是一把手,如:各区长、各局局长。纪委书记坐在前排带头全程现场观看,其他市委常委也随同在前排就座,观看。而我市没有一个市委常委参与,并且分管副市长也只是作为一个嘉宾,没有当作问责对象,有的部门接受问政只是部门副职,如:副区长、副局长,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是副职呢,完全就应该是一把手。从问政现场不难看出,有的副职根本对情况就不熟悉、没有拍板的权利,不能在现场给市民承诺。 二是前期准备不够 武汉市委书记多次给主持人打气:一定要顶住压力,不要把电视问政当作是一个节目承办。武汉市主持人的主持和曝光的问题衔接相当紧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曝光的问题尖锐、现场的互动做的也比较好,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不会给接受问政官员解释的机会,对接受问政的领导一视同仁,并且对责任承诺人把握的也比较好,局长没有权利承诺的,问常委、问副市长,可以说前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而我市的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曝光的问题不够尖锐、现场互动也不够,就连问题的导向也搞不清楚,提出的问题不够刻薄,官员们往往是解释的多,把问题都推给了政府,自己好像没有一点责任,并且责任承诺的对象也找不准,一个单位副职是没有权利做承诺的,有许多的承诺原本就应该是分管副市长的承诺。记得在违法拆迁的环节,主持人竟然问房管局的一名科长,本来就应该是局长的事情。 三是问责力度不够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我市曝光问题的情况看,有的问题是需要长期坚持和解决的,但有的问题竟然是顶风作浪,如:市长要求某某单位要在三个月以内解决工业区电的问题,可是到了半年了还无动于衷,难道这样违抗命令的总经理还不应该问责吗,要我说完全就应该撤职,是不是我市的行政命令在末端抓不到落实呢,我市需要的是雷厉风行的官员,否则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前一段时间在车管所办理驾驶证,初次办理的我根本不知道程序还有需要哪些资料,工作人员也不告诉我应该需要些时候,只是来了句资料不够,我市不是提倡“一次性告知制度”吗?身在农村距离较远的我竟然去了四次,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需要些什么。电视问政会上的一些承诺根本没有在规定的时限内解决,如:汉江保护,要我说承诺人就应该撤职,也许他要找需要理由,工作没有理由,如果工作没有困难,老百姓为什么要让你来做这项工作,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 四是创新机制不够 城市发展要想有特色必须创新,否则就会被淘汰。如果让我来评价我市的治庸问责,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抄袭,经验是用来借鉴而不是用来抄袭,我们为什么要用别人的东西,难道我们没有更先进的吗?为什么命令有了、制度有了,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呢?要我说完全是处罚的力度不够,为什么电视问政上还会曝光,如:我市一家食用油企业,短斤缺两这么幼稚的问题,主持人竟然还问可否用其他的处罚方式少罚点,要我说侵犯消费者合法权利完全就应该按照上限处罚,罚的它倾家荡产。襄阳,等不起了,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既然我们要大手笔、跨越式发展,难道别人不是吗。过期就等于贬值。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节目,讲述了小米手机的发展战略,小米手机的战略就是时间差。所以说,我市的发展也是时间差。城市发展要靠诸多细节去积累,没有任何理由去讲,理由多了就不定落后。作为襄阳市民,我希望襄阳发展的更好,我想这是襄阳600万人口的共同希望,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襄阳,今天你争取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