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亦曰泥水工。一栋栋新楼,在他手中崛起;一块块砖瓦,在他设计中组合;一颗颗沙粒,在他构想中凝聚;一种种色彩,在他涂刷中闪光。这就是“石匠”的风采。胡建阳这位建房造屋的石匠,在胡桥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岗位上己成长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形象大厦建设的“石匠”。 “信任胜过金钱” 胡建阳,生于1960年,因家境贫困,17岁便拜师学艺做石匠。他凭着一套过硬的手艺、吃苦肯干的劲头和讲求质量的负责精神,深得建房户的喜爱,四里八乡慕名而来,每年收入不菲,是村里率先脱贫致富户之一。 2007年初春,胡桥村面临着“村支部书记象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村里无办公场所,集体经济空虚,村风民风不正,干群人心涣散,村班子处于瘫痪状态”的窘景。经过广泛的座谈,镇委和村民们慧眼识珠,将做石匠的胡建阳,推举到村支部书记的位子上。听说要胡建阳当支部书记——这个在该村谁也不愿干的“苦行僧”,其家属和亲友便极力反对说:“当村支部书记既得罪人,又折收入,一年要少几万元,何苦呢?”胡建阳说:“上级党组织不下十次的日夜上门拜访,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的反复劝说,还有个别人不怀好意的估量,让我想试一试。我觉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胜过金钱。把做石匠的劲头用上去,我不信干不好!”胡建阳就这样,带着铮铮誓言,带着村民们的期盼,临危受命任支部书记了。 “打墙脚是根本” 胡建阳常说:“当村干部与做石匠有许多道理是相通的。做石匠砌墙最根本的是要把墙脚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寸不牢万丈塌’。”那么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让农民种有收,劳有得,有饭吃。 胡桥村地处低洼,村民中曾流传这么一首民谣:天晴三天地龟裂,下雨三天一片白,十种九不收,何时能解决?胡建阳上任伊始,老天不作美,正值中稻播种之际,久晴不雨,秧田龟裂。胡建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村里的排灌设备己有近四年无人问津。通过多方做工作,他亲自上门,把村排灌设备从原村干部和机务人员家里搬了出来。次日大早和村干部一起将排灌机械抬到村西头港边。因港里被杂草全部覆盖,水无法流动。胡建阳第一个跳下水中,清除杂草。因天气炎热,加之劳累过度,他中暑了。稍事休息,他又投入了战斗。经过村干部一天的苦干,1.5公里的港道终于疏通了。当清澈的水流进了干渴的秧田,村民们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时,胡建阳仍巡走在港道上察看水情。 做石匠既要工具齐全,又要工具好用,不能一上工不是这个坏了,就是那个未配。临渴掘井不行!农田基本建设也应该如此,不能忙时抱佛脚。于是,他当年利用农闲,组织村民,叫来“钩机”,将全村4000多米长的沟渠全部清淤和扩宽。还投资1.2万元购置一台新机组,安上了水泥管道,使农田排灌既快速又节省,圆了村民们多年来的“旱涝保收梦”。 “带好线,墙不歪” 做石匠砌墙,要带好线,“下齐线,上平墙”。这样才能保证墙不歪。“线”,就是规矩,就是标准。同样,要当好村支部书记,也应该“带好线”,即立规矩,定制度,明纪律。
胡建阳知道,胡桥村乱,乱就乱在财务管理不严。村干部“自己贷款自己用,自已收钱荷包装”,全村280户,村集体差220户的钱。面对这一穷家,胡建阳从自己做起,不离“线”,不越规,不乱花公家一分钱。常常是拿自家的烟招待客人,在自己家安排工作餐,但未报一分钱。
任职四年来,胡桥村没有在餐馆吃一餐饭,即使要招待也只能在村内安排,且规定每人每餐不得超过15元,烟酒不报。同时,做到日清月结,每季公开。
胡建阳对村干部说:“我不乱动一分钱,谁个手莫乱伸”。事实上,胡建阳经常是贴公家钱。2007年上任之初,田里急需抽水没有电,找到电工,电工因村多年来差欠电费太多,不愿搭理。胡建阳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公家没有钱出,算我私人的。”经不住胡建阳倔强的肯求,电工只好答应送电。当村民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时,胡建阳从自家里拿出钱亲手送到电工手里。胡建阳说:“我是做手艺出身,手艺人讲规矩、重信誉,这是我们的生计。”
“块块砖,砌高楼” 高楼大厦,是石匠用一块块砖砌成的。村民信任的大厦,需要一件件实事才能建起;群众美好生活的大厦,需要一分分积累才能造就;党的形象大厦,更需要村干部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才能耸立。胡建阳深知其中的道理。
胡桥村的路难走是全镇有名的。“天晴三天刺人,下雨三天拉人”。有不少刚“定亲”的女孩子,看到胡桥村的路太难走,都望而却步废了婚约。有老百姓感慨地说:“哪个能把村的路修好了,我支持他当一辈子的书记”。胡建阳心里很明白,全村有80%的人希望修路,同时也有80%的人不相信路能修成。胡建阳石匠的禀性不服输。2008年,他通过反复争取,多方协调,采取村干部捐一点,党员群众凑一点,企业老板化一点的办法,自己带头捐资1000元,终于筹拢了修路资金。他连夜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发包问题,第二天就与承包老板签订了合同。村组干部亲自动手,清障、平基、运材料,仅用26天时间,就将全长1.68公里的环村水泥路全部修好。当村民们行走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上时,一座信任的大厦也在他们的心中立起。
村内行路难的问题解决了,胡建阳筹划着还要解决通往湖田的路难行问题。2009年10月,胡建阳又带领村干部将通往湖田的道路全部铺上沙石料,还在道路两旁栽上树苗。村民现在可以骑着车下田做农活,可以开着车拉回收获的庄稼。村民们笑着说:“两边绿柳大长廊,中间大道通田庄,不用肩挑板车拉,快乐生产喜洋洋”。
胡建阳的步伐没有停歇。2009年,投资3万多元将村小学改建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彻底改变了“村干部办公‘打游击’,党员活动无阵地,群众事务无处理”的现象。2010年,又投资2万元在村部添置了体育器材,铺设了运动场。2011年初,全村接通了自来水。他还计划,2012年村内道路全部装上路灯;2013年修好进村港道两边的水泥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胡建阳任职四年来,年年被镇委评为“十佳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还被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石匠出身的胡建阳,用石匠般的心血和汗水,用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信誉,建起了胡桥村人民心中党的形象大厦,展现了他作为“石匠”的风采。
(责任编辑 潘思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