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汉江历史,传承家乡文化(为群工部写的一篇解说词)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 (2011-11-23 15:15:16)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高兴能在这春风拂柳,桃花对笑的早晨,和大家一起来感受汉江的历史,品味汉江的文化,我们一同站在这块深厚的土地上,迎着早春的阳光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大家知道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它与长江、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象一位永葆生命力度的母亲,永恒的滋润着我们这块土地,和我们这些子子孙孙们。早在一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江汉两岸,用石头做工具,猎取食物,采摘野果,渴了喝着汉江的水,累了就躺在汉江边上休息,他们以天作房地作床,过着原始而又悠闲的生活。到了大约七、八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陶器,开始种植粮食,圈养动物了,同时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更加精制了,他们将石头磨制成斧头状,这样使用起来更加锋利,更加方便,而且他们也开始美化自己的生活,在一些陶器绘制各种各样的花纹,同时也学会的缝制衣服,建造房屋,再也不是那样以天作房地作床的生活,而是有了自己温暖的家了。到了距今大约三千年的时候,即在商朝,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建了一个国家,叫庸国,后来他配合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历史上称这西周。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历四百多年,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建都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东周建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周朝我国国家有很多个诸位国,我们这一带是楚国的地盘,我们都是楚国的后人,而楚国是受汉江恩惠最多的国家,楚国共有八百年的历史,它一直是处于汉江的怀抱之中的。楚国一个从面积不到一百里的小国,后来发展成为国土面积占半个中国的大国,楚国创造的文化也极为魂丽多彩,他们用青铜加锡铸造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我们馆展厅所展出的青铜器都属于楚国青铜器,件件都是国宝。楚国不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同时还有更为夺目的木雕文化(可以提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馆马上要从荆州引进一个楚国木雕展,这个展览一定会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大家熟知的《离骚》等文学作品。
到了秦汉时期我们这一带的文化更加繁荣,汉江两岸到处都是汉代的古墓葬、古遗址,主要的原因是以水路为交通,汉江是一条主要的交通线,他西连当时的首都咸阳或是长安,下接江南各省,所以在汉江沿岸留丰富多彩的文化遗物,大家知道吗,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火锅就陈列在我们馆,它就是东汉时期的遗物,距今有二千多年了。到了唐朝我们这一带又成了流放之地,大家知道的李世民的么四个儿子李泰为争皇位被贬到郧县,最后死在郧县,还有唐中宗李显也被贬到房县,李显是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则天为了自己的皇位将李显一家贬到房县长达十四年,到武则天死后才回到长安接替皇位。
汉江全长有一千多公里,分为上中下三段,在我们一带处于中间,习惯称为中游。汉江象一条嫩绿色的飘带,缠绵在鄂西北的山间。汉江中游在历史上有二座名城,一是铁打的均州。所谓的均州就是丹江口市的前身,因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古老的均州被水兴淹没而更名的丹江口市。古均州位于今天的肖川,现称为均县镇。均州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称为均陵,到了随朝才称为均州。古均陵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市,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楚国墓葬,出土文物近万件。再是郧阳府,郧阳府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当时鄂西北是流民的集中地,明朝的统治者为管理这些流民而设立郧阳府。到辛亥革命之后郧阳府被撤销。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它和古均州一样淹没在滔滔的江水之中。
在明代我们这里发生过一件重大事情,即大修武当,武当山早在唐代就开始修建。在唐贞观年间,当时的均州太守姚简曾为百性求雨而建五龙宫,但没有大的建筑,到宋元也没有得到好的修缮,到了明代武当山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名山,成了当时明皇室的家庙。其中的原因也不复杂,只因明成祖朱棣因弑其叔你而上皇帝之后,当时的朝中大臣认为其取不道之位,他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巧用群权神授之术而大修武当,立玄武为真神,而以无尚加冕。他动用三十万军民,中南四省的税赋,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来重修武当山。从均州城的净乐宫开始,一直到金顶的太和殿,绵绵一百四十华里的建筑,有七宫八观,三十三庵堂之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说。
汉江中游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说的城市,那就是我们十堰。大家知道我们十堰建市很晚,但她是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建设起来的,她虽然在大山之中却受到汉江无穷无尽的眷爱,十堰人也没有辜负汉江,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汽车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汉江是博大的,它在一百万年前就哺育着我们的祖先,今天依然哺育着我们,这位永不言老的母亲在不远的将来还北将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去滋润北方那干喝的土地,到时我们会与首都北京的人们同饮一江水。
同学们汉江的深厚和博大我们永远也无法用简短的几句话,几分钟时间说得清楚,更无法表达出我们对汉江的感情,我相信我们这些喝着汉江长大的人会驾驭着时代的东风,畅游在广袤蓝天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