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480|回复: 23

【中国汉城】均陵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3: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均州与均陵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2011-11-15 08:01:45)

均州是现丹江口市的前身,在春秋战国时称为均陵,隋唐时才改称均州,民国初年改为均县。在过去均州有“铁打的均州”之说,现在有“文明古城”之誉,其上通关中,下达江淮,有控荆楚而扼巴蜀之称,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古均州城被俺没,当时将行政机构搬迁到现在的丹江口,均州一名就到此结束而不再沿用,所以均州就成为了历史。古均州位于今天丹江口市的嚣川镇,前几年嚣川镇为了纪念这个历史名城,又将嚣川改为均县镇。古均州处于武当山下,全城以展示道教文化为特色。武当山的明代建筑群,实际上包括了山上以“真武祖师大帝”铜像为中心的道教崇拜对象和供道家弟子及包括皇室人员在内的香客停宿的均州城邑两个部分。
均州砖城,为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副千户李春修筑。周围8里,高2.5丈,宽1.2丈。壕深3丈,宽6丈。大体呈正方形,外层全部用15公斤重一块的青砖垒砌而成,故豫西南、鄂西北一带历来都有“铁打的均州”之说。远离州城共有六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四门较大,为了方便舟船还设有上、下水门。北门有瓮城,是封建时代为防止劫案而专门修筑的刑场。净乐宫是均州城中一个大型建筑,约占全城一半的面积,它是武当山古建筑群著名的八宫之首,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座落于均州城内略略偏北的部位。宫门正对南城门而迎向高耸入云的武当山天柱峰。宫门外矗立着高大的石雕山门牌坊和一对形态如生的巨型铁狮,均属艺术珍品。宫门的东侧设有文习馆,西侧设有武习馆。宫内分三层宽1米、高4米的红围墙,均用每块25公斤重的大青砖砌成,并建有祖师殿、圣公圣母殿、东宫、西宫、东和西龟亭等大型建筑单元。一色绿砖碧瓦。青石栏杆、台阶,一米见方的青石板路面和庭院,落落大方,古色古香,真是雅致幽静的游览胜地。除净乐宫外,尚有城隍庙、九仙庙、学宫、文昌宫、江西馆、陕西馆等古建。其中,规模较大而又有价值的是城隍庙。该庙是封建时代举行庙会的场所。均州城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余,包括城里、城外两大部分。城内主要是政治、文化区,城外主要是经济、商业区。两条主干大街全是一米见方的青石板路面,靠南门处的一段较宽,靠南侦查处较窄。城外有朝武街。都是东西走向,长约一里米,宽约四米的青釉石路面。城外的汉江沿岸,有高约二十米的护城大堤,总长度约二公里,城廓东南角的城墙上,有一座亭台式的魁星楼,分三层,高约二十米。
明代是均州发展的顶盛期。当时的皇室对道教十分崇敬,因而拨出巨款在武当山下修筑了供皇室人员拜山之用的大型建筑群。同样,为加强对皇室人员的保护,而修筑了固若金汤的均州城,所以才有“铁打的均州”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均陵既是一座古城也一部史书

说均陵是一座城应该是无可争辩的,但说均陵是一部史书那还得从头说起。均陵最早见于记载的为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源于均水,所谓的均水就是今天的官山河。因官山河在今天均县镇(均县镇原名嚣川)一带注入汉江,又因这一带多小山,小山即为陵,均水之陵即均陵,此为均陵之由来。

均陵(后来的均州)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历史名城,若从均陵算起它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如果均州算起也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了,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在此有必要说明的是,均陵改称为均州是从隋开皇年间开始的,从此之后再也不见均陵了,至于从战国到隋这段时间此地是否称为均陵还不太清楚,但隋后一直称均州,再到后来改为均县,直至淹没于水中。不过近年人们为了纪念这座古城,将原来的嚣川(嚣川处于古均州城的上方,这里曾一度称为嚣川公社或是嚣川镇)现改名为均县镇。当然为什么不是均州镇而是均县镇呢?这是因为古均陵的最后一个称呼为均县之故。

古均州是名人汇集的地方,相传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屈原都到过这里,还留有印迹。唐朝姚简在此曾为百性讫雨而建有五龙祠,后改建为五龙宫。当然古均州最为兴盛的时期为明朝,这里曾经是明朝皇家魂牵梦绕之地,当年明成祖为了光临均州武当山,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再次修建皇室的家庙……武当山,在连绵140华里的古道建筑群,起点就在古均州城内的净乐宫。

古均州虽有铁打之称,但面积并不是很大,净乐宫是最有名的建筑,相传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的父亲为净乐国国王,为此明皇室为供奉真武之父在均州城内修净乐宫,由于净乐宫气势恢宏故有小故宫之称。1958年国家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均州城、净乐宫属淹没区,部分文物搬迁到元和观内,剩下的文物现仍沉浸于汉水之中。现丹江口市重修净乐宫,虽多为现在建筑、现代材料,但搬迁上来的部分文物也进行了适当的修复和运用。现古均州和净乐宫已沉睡在三、四十米深的水下,何日才能与人相见不得而知,现在能述说古均州历史的只有北泰山庙这片古老的、沉默的,但又充满智慧和传奇的土地。
1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4: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家院墓地有带墓道墓十一座,均有台阶,有多的为四级,墓道最长的达二十多米长,基本都是多室墓,有的还是五室,说明墓葬的规格高。按礼制规定墓坑的大小、墓葬台阶的多少、墓道的长短,墓室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墓坑越大、台阶越多,墓道越长、墓室越多,墓主人的身体就越高,若再配有车马坑,那就更高了。车马坑是依附于墓葬,它作为随葬品的一部分,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有。吉家院墓地发现车马坑三座,说明这三座墓的主人级别非常高,尤其是M48的车马坑,长近二十米,随车五架、马18匹。可见当时墓主人是何等的威风。

除此之外还能说明吉家院墓地性质的还有大量的随葬品,在所发掘从多大墓中,只有一座墓没有被盗M48,这是一座较大的墓葬,该墓共有四个墓室(由于大墓的随葬品多,总类复杂,所以分墓室来放置,一般分为放置礼器、乐器、兵器、水器、和放置棺材的棺室,楚国墓葬表现最为突出),出土了一百多件青铜器,大多为青铜礼器,有鼎、敦、壶、盘、匜等几套,还有大量的杂器。当然吉家院墓地的墓葬大多都被盗,有的是在古代就被盗,有的是现代被盗的,总之大多盗被,从没被盗的M48足可以看出该墓地的规格了,同时还有些被盗墓中亦能说明这个问题,如M1共发现三个盗洞,墓内全部盗空,但还是出土了百余件器物的残件,虽这些都是残件,但件件做工精美绝纶,且有大量的金帛足以说明墓主要地位之高。

当然吉家院也有一些小型墓葬,这些小型墓葬应该都是大墓的陪葬墓,其墓主应该是大型的亲属或是家奴等庶人。他们的随葬器一般为仿铜陶礼器(这种器物为楚国所独有,它的质地为陶质,但器型即的铜器,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礼乐制度已崩溃,所以礼器的使用再也不象西周那样严格),不过有些墓葬也出土出人意料的文物,如出土的蔡候剑就是典型的例子。

王家垭墓地:王家垭墓地与吉家院墓地略有不同,即吉家院墓地为贵族墓地,而王家垭墓地为家族墓地,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个家族是一个高级的贵族家族。从墓葬规模来看,这个墓地的主墓地位应该与吉家院墓地的大墓身份基本相当,其它墓葬的地位就要低多了。
1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垭墓地共发掘近七十座,出土文物近千件,以生活用器为主、还车马器、兵器、装饰品和少量的常用工具。王家垭墓地是一处规律性很强的墓地,可以看出其有二种不同的现象,第一种现象是以M1为中心,四周分布各种不同规格的墓葬,这些墓葬可分为四片,每片又有一座主墓,四周分布有多座小墓,这种布局与血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第二种现象是多墓(或二座或三座)并列埋葬,以二座墓为主。这种埋葬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进行埋葬,称为家族墓地,是以礼制来进行的,即所谓的“昭穆制度”、“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了。”

家族墓地的内在含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长幼、论亲疏、别夫妻,但不分贫富,不分贵贱,就象生前的生活,只要按宗法制度来论资排辈,一切皆为其次。所以表现在墓地中以群体出现,以这个家族中的长者为主墓,四周分布有众多的小墓,小墓是疏密有度,排列有序的。在家族墓地中有以婚姻关系为出现的墓葬是最大的特点。这种组合以并列的形式出现,多两两相对成组,大小基本一致、方向相同,间距很近。这种墓葬考古学上称为同茔异穴合葬墓,所以也可称为夫妻合葬墓,表现出生相随,死相依情感关系。所谓同茔异穴合葬墓,就是二个墓坑共同拥有一个封土堆。

这个墓地有些很特别的一些现象,即有些墓葬的墓坑才没有完全完工的情况下就下葬,这其中有的是墓道没有完成,我的是台阶没有完成;还有的墓葬偷工减料,如墓葬的墓道是供下葬之用的,但有的墓葬的墓道过余窄,不可能为下葬提供使用,即达不到设制墓道的功能;再是有的墓葬在下葬之前曾经出现过塌方等现象,我们有些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总之王家垭墓地是一个很特别的墓地,有很多奈人寻味的东西。

水牛坡墓地:水牛坡墓地与上述二个墓地还有很大的不同,该墓地埋葬没有规律,墓葬小,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复杂,随葬品的贫乏及低劣等等都是一目了然的。

水牛坡墓地共发掘墓葬近一百二十座,墓葬都非常小,埋葬杂乱无章,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时代上来看,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从墓葬的性质来看,有楚国墓葬,有秦国墓葬,还有两汉墓葬,这与其它墓地是完全不同的。从文化方面来看,秦墓从墓葬的结构及随葬品都是典型的秦文化风格,而楚墓当然也是楚文化风格,汉墓又是一套完整的汉代埋葬方式及随葬品。从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而言与其它二个墓地差异也非常之大,首先这个墓地没有出土一件精美的文物,大多都是些普通的陶器,少量青铜兵器,但质量也都不是很好;其次是数量,一般墓葬都很少,多为几件,有很多还是空墓,当然汉代墓葬的随葬品还是很多的。

我们在发掘这个墓地的时候发现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楚墓和秦墓都处于墓地的中心,而汉墓则处于外围,这说明什么?我们认为可能是这个墓地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当然的楚人和秦人占据了这个墓地的中心位置,到了汉代只好埋葬于墓地的外围了。
1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即为什么楚墓和秦墓会同时出现于同一个墓地之中?大家知道秦楚之间一直是对敌的关系,二国之间墓葬按常理出现于同一墓地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墓地中大量的秦、楚墓葬相互埋葬一起,我们试想:作为楚国的均陵城是不太可能有秦人在此的,也就是说现在不应该看到秦国人的墓葬,但这个墓地确实有大量秦国人的墓葬。我们认为只有一种可能,即均陵城此时已被秦国攻破,这里已不再是楚国的领土,而是秦国的疆域了。这样二种墓葬同时出现就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了,即秦国占领均陵之后,有一批秦人在此生活,死后安葬于此。同时均陵城原本楚人的疆域,理当有楚人在此生存,秦人虽占领均陵但并没有将楚人全部赶走或是消灭,而是有一部分楚人依然生活在秦占区中,所以这些人死后就埋葬于这个墓地中,这应该就是秦、楚墓葬同出于一个墓地的真实历史原因。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这些生活在秦占区的楚人死后为什么不埋葬于楚人自己的墓地中?如吉家院墓地或是王家垭墓地,而是要和秦国人埋葬在一起?这得从秦国文化个性来说明。秦国有着非常严紧的文化个性,这从它的军事和文化表扬得最为突出,如秦人的军事组织非常严密,兵器的尺寸都非常严格,不管是箭簇,还是剑都有着相同的尺寸;在文化上统一标准的文字,确立统一度量衡,这些都是没有由于秦人的个性所决定的。当秦人占领了它国的领土之后,它是严格的按照秦人的文化来对待占领区的民众,这从很多墓葬中得已证明,所以当均陵被秦人所占之后,当地的楚人是不能继续使用楚人的墓地,尽管楚人的墓地还有很多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如王家垭墓地只使用了一半,还有大片区域可以使用,但秦人并不允许,相反只能按秦人的要求进行埋葬。

三、沉默千年的真假诸候王

王家垭墓地是北泰山庙墓群中的一个小型墓地,发掘墓葬近七十座,其中以M1墓的最大,但M2墓在这个墓地中颇具特点,因为这是唯一一座座现在还能见到封土的墓葬,虽经历二千年的风雨,封土依然高出地面几米,当地人称这座墓为梁王墓。这座墓是丹江口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特点,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当地为什么要称这座墓为梁王墓呢?

这要从当地的一个传说起,“相传古代梁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国都被攻陷后,在大臣们的保护下,突围出来,辗转流落到古均州,本想在些短暂居住,以图东山再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追随的部众也多与当地的人民渐渐融为一体,复国的愿望也在逐渐的淡化,国王最终忧恨而亡”,“国王死后,追随者们无法将其归葬故土,难入宗茔,只得将其安葬在当地,后人称其陵为“梁王墓”,这可能就是“梁王墓”的由来之一。还有一个说法比上面更加以详细,说“梁国系在江陵一带,兵败后逃难到沙陀国,被沙陀国王收留,并安置在古均州,即今天的均县镇一带。而沙陀国王是梁王的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关于“梁王墓”简短的传说。此为“梁王墓”由来之二。
1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终将是传说,翻开中国古代历史可知中国古代以“梁”为国名者有二,其一、六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加上东吴、东晋,史称“六朝”。这里的“梁”国,始建于公元503年,开国君主为梁武帝萧衍。公元557年,国灭于陈武帝陈霸先。梁立国五十五年,末帝梁敬帝仅在位两年即兵败,在江陵(今荆州)被杀,葬于荆州。其二、五代十国时期的“梁国”,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个朝代,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因与前朝区别,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此梁国建于公元907年,开国皇帝为太祖朱温,传三世到末帝朱友贞,于公元923年被后唐国庄宗李存勖所灭。以上二“梁”国与古均州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国君死后葬于此可信程度不大。

2005年我们对王家垭墓地进行科学的发掘,所谓的梁王墓我们编号为M2墓。这座墓规格的确很高,但它在该墓地不是最高规格的墓葬,最高规格的墓葬应该是M1墓。这二座墓盗墓分子都进行了盗掘,M2墓也发现三个盗洞,盗洞内发现盗墓者遗留下来的遗物有衬衣、“恐龙牌”的电池、“武当牌”的香烟盒等;而梁王墓有三个盗洞,两个打到底,盗墓贼分别用装有土的蛇皮袋和废弃的船板封住盗洞口。值得庆幸的是,梁王墓内的陶器没有被扰乱,从陶片堆中发现几件青铜兵器,显然是没有被盗墓贼发现而幸存下来的。还有几件破碎严重的青铜器,有青铜的戈、矛和青铜的铺首衔环及大量的陶礼器。

发掘工作结束后经过室内的整理和修复,整个王家垭古墓的器物全部修复完成,梁王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有鼎、敦、壶、小口鼎、盥缶、鐎壶、盘、匜(音:移)、豆。同时还有青铜器为几件兵器,有戟和戈。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此墓称不上王墓。至此,“梁王墓”的真实面貌就完全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原来它是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并非人们广为流传的“梁王墓”。

人们广为流传的“梁王墓”现在搞清楚了,其并非是所谓的王墓,只不过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墓葬,但无独有偶,我们在吉家院墓地却发现了一件青铜剑,这上面可是明确说明其主人是当时的一个诸候王。

1999年初冬,我们对北泰山庙墓群的吉家院墓地进行发掘,先后发掘四十一座墓,其中的M19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按出土文物来看,是座二鼎墓,出有二鼎、二敦、二壶,但都是陶器,令人吃惊的是墓里竟出土了一件镶嵌有六个错金铭文的青铜宝剑,铭文的内容是“蔡侯鳱之用剑”,剑上还有嵌着兽面纹图案和宝石,出土时寒光袭人,锋利无比,是一件相当精美、不可多得的珍宝。
1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剑上有“蔡候鳱”等六个字,其实只有“蔡候鳱”三字是关健,其它三个字是青铜器上的习惯语法,只是说明器名,如××之用鼎、××之用戈等。这三个名有三层意思:一是持剑者的身份,即爵位为“候”,其位仅次于天子;其二为国名,即为“蔡”,说明其是蔡国的国君;其三为人名,为“鳱”是持剑人的名字。在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以之国君为什么只是候爵?是因为东周(包括西周和东周)时期中国有许多个国家组成,这些小国家都是由周分封的,周朝的国君可称为王、即周王,也可称为天子、即周天子,其意为“天的子孙、或天的儿子”,而周天子分封的国家,是其附属国,称为诸候国,诸候国的国君称为候。“蔡候鳱之用剑”其意为:蔡国的国君鳱的用剑。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的发现,在这样的小墓里怎么会出诸候所用之器?

要搞清楚蔡国国君的佩剑如何出在楚国的小墓中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蔡候鳱”是谁?根据学者的研究,此“鳱”字,右边的鸟形可视为鸟篆文(古代楚国的文字喜欢用鸟的某些部位进行装饰,学术界称之为“鸟虫书”)的装饰部分,这个蔡侯的名字应为“干”,就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的蔡哀候。蔡哀侯名献舞, “干”与“献舞”,应该分别是蔡哀侯的名与字。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干”是一种舞具,而古人在取名、命字时,名与字一般会选取有互相关联和对应意义的词汇,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比较流行,比如孔子的学生冉耕字子牛,楚国公子鲂字子鱼,郑成公纶字子印(纶是印上系的带子)。由此可见M19出土的青剑的确是一件诸候王的佩剑,而且国属和持剑人已考证清楚,这是一位真的诸候王,与所谓的梁王墓形成鲜明的对照。

蔡哀侯的领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佩剑为何埋在楚地?这要从一个历史故事说起。

相传古代陈国有一对绝色姐妹,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候,妹妹嫁给了息国(今河南息县一带)国君息侯。息夫人比姐姐美貌更甚,面若桃花,人称“桃花夫人”。息夫人回陈国探亲时,路过蔡国,顺路探望姐姐,不料姐夫蔡哀侯色胆包天,竟在宴席上对息国夫人动手动脚来。息侯听说老婆被连襟调戏(蔡候哀),勃然大怒,但他打不过蔡国,就想出了借刀杀人的馊主意。息侯派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不肯向楚国进贡,请大王假装派兵来讨伐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帮我对抗大王,大王就趁机教训蔡国。楚文王听后大喜。公元前684年,楚军假装出兵伐息,蔡哀侯果然出兵相救,楚军于是挥师攻蔡,大败蔡军,将蔡哀侯俘获带回楚国。就这样,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最终来到楚国。事实上M19除了出土这把剑外,墓中有不少兵器,墓主人可能是楚国一位军人的后代,这位军人,应是俘获蔡哀侯的有功之臣。史料如此记载,人们不禁好奇:蔡哀侯的小姨子到底有多美?两个国君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让楚文王起了好奇之心,于是借巡游为名来到息国,一见息夫人,马上魂不守舍,于是借故出兵灭息,抢了息夫人。息夫人被迫给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但终年不言,这便是王维诗中所叹息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清人邓汉仪诗中所言“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说的也是这件事。

这世间的事情真的很难让人说清楚,一个广为流传的梁王墓挖开后才知道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贵族,而一个从没被人知晓的小墓还的的确确的出了诸候王的遗物,而且还引出了一段风流故事,世事就是这样奇妙和不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重镇 —— 均陵(下)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2011-10-08 15:26:02)       

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北泰山庙这一带的地质结构属于第四纪黄土堆积,由于洪水季节被水淹没,枯水时又退出,这样时干时湿造成这种土质的水浸面特殊发育,加之楚墓埋葬都很深,一般小墓深都在五,六米左右,大墓就更深了,多在在十米左右或更深些,所以塌方情况特别严重。

在前几年由于发掘的面积都不是很大,工作人员较多,所以单座墓葬的发掘时间相对较短,出现塌方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始以来,由于发掘面积大,工作人员和民工都相对紧张,单座墓的发掘时间相对要长些,所以塌方情况是经常的事。根据我们的经验单座墓葬从开始发掘到结束,时间在四天左右一般不会出现塌方情况,如果超过了四天塌方的概率很常高,几近百分之百,最少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2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视资料的完整性,墓葬一旦塌方除了将墓葬的结构进行破坏,对研究工作会带来不便,同时也对文物也会带来较严重和损坏,所以我们在发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墓葬的完整。这样就出现了一对矛盾,既要保证考古资料的完整,又要安全,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小墓,因为面积太小,墓底下的活动空间有限,若塌方在下面的人是很难跑出来的。以前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采用支撑来控制塌方,所以买了大量的木材和钢管用于支撑,一般在墓葬发掘到3米左右的深度就进行支撑,就是这样也并没有阻止塌方情况的发生。

这一带的地质有一个特殊现象,当地人称为“立”土,意思是说土象是站立着的,这种土只要周围出现松动,其发育的水浸面就开始活动,有地质常识的人都知道,水浸面是一种常光滑的土质结构,表面上看土质没有任何不同,但只要周围的土出现松动,这个面就会自然滑动,继而塌方。所以我们所支护的并不能控制塌方情况出现,充其量只能延缓工作人员躲避的时间。尤其严重的事,由于是“立”土,我所支护的只是某一点或是一条线,其余部位它依然下塌,为了人生和文物的安全,我们算是想尽了办法,但终不能有效预防塌方或事故的发生。
2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4: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6月12日最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王家垭墓地的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但吉家院M10墓由于开工晚,所以还有一定的工作量,墓葬的深度已到近八米了,由于墓葬较大,尚未出现塌方。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在室内整理出土文物的资料,但我们刚滩开几件青铜器工地上就打来电话,说吉家院M10塌方,我知道这座墓如果塌方将会很严重,因为墓葬大,墓坑深一旦塌方后果会不可想象,果不其然,电话里说将一个民工埋了进去,这是我们最怕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发生了,我边接到电话边向工地方向跑,同时安排人员联系镇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再向鄂西北最好的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求救,又安排财务人员准备钱。

到了发掘现场,整个工地乱成一团,墓坑边有上百人站着,手足无措,乱喊乱叫,有哭的有叫的,有人坐在地上吓得不能动了,好在墓坑下面还有三个人在拼命的挖被淹埋者身边的土,他叫江德军,是当地的一名农民,也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见地上有些是血迹,人只露出来了一个头,不过还能对我说话,让我一定要救他。他是个老实人,家庭困难,为人实在,干活恳出力,我一定在救他。我来不及绕到墓道就从墓壁跳了下去,到了下面才知道,塌方的面积很大,土量也很大,土是“坐”下来的,但在上面看不到,由于墓葬较深,所塌下来的土是从中间“坐”下来的,所以情况还不及倒塌下来严重。不过此时的危险性还在进一步加大,因为这次塌方是从中间下坐,这样下部就悬空了,而其上部有一大片悬空的土正摇摇欲坠,随时都要再次塌下来的危险。我见他们三人用锹挖太慢,很可能等不到将人挖出来,第二次塌方会接着而来,这时江德军已露出了双肩,于是决定将他拖出来。我让他们扔掉锹,抱着胳膊连拉带扯的将江德军拖了出来。就在我们将他拖出来之时,上面的土“呼”的一下全塌了下来,江德军的整个身体虽然了出来了,再次塌方的土已全都砸向他身体被埋部位,我和另外一个人的腿都被土埋了进去,好在没有造成伤势。
2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