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访古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2012-03-26 16:14:04)
昨夜很晚了,方志办的潘老师来电话,说有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想去看看著名的郧县人遗址,由于我对郧县熟悉些,尤其是考古这方面的,让我先向郧县博物馆打个招呼。我也很想去看看最近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于是次日一早就与郧县的周馆长联系,这样我们八点准时出发。
郧县人遗址位于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离十堰并不是很远,我们上高速公路之后就直接到青曲镇下,再走约一个小时的山路就到了一个小山梁子。这个地方叫学堂梁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人類化石,它的发现震驚世界古人类界,後來命名的“鄖縣人”。约九点半我们到了出土郧县人头骨的地方,这里是一片麦地,麦子约有尺把高,正在长一个节子,青绿,早上的露珠还挂在叶尖上;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阳光很柔嫩,眼前有绿,头顶有蓝天,和麦地下青青的汉江。这春天的郧县人遗址给我们带来了格外的好心情,大家有说有笑,在一百万年前人类生活的地方,寻找着一百万年前人类的脚印。
郧县人遗址位于汉江边的三级阶地上,我们站的地方在一百万前是汉江的江面,由于长期的河岸床上切,致使河面下降,而两岸就相对的高出,导致我们现在看到汉江的江面要高出郧县人遗址约五十米左右,这个高度并不是汉江两岸“长”高了,而是汉江的河面下降了。学堂梁子这块地方和别的地方多少有些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有很厚的黄土,而其它地方都是石头山;黄土长约五、六百米,宽在二、三百米左右,就这黄土地上出现了奇迹。当时的人类就是生活在这片黄土之上,他们既在这里生儿育女;同时也为了捕获一只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奔跑着跳跃着,或许为此还失去了同伴的生命,也会因捕获到猎物,而高兴得狂呼狂叫;当然他们也许是在吃着野果,或是在汉江里捉些鱼;也有可能是睡在这黄土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他们是没有房子的,困了就和其它动物一样睡在地上,当然可能会有窝,也有可能是在树上,用树枝编上一个巢。总之,郧县人在一百万年前就生活在这里,从现在所出土的文物来看,吃的是动物,喝的是汉江的水,睡的就是这厚厚的黄土,过着天做房地做床的生活。
同行的几个老先生都是第一次到郧县人遗址,同时他们也不是从事考古的,虽然都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但对考古还是了解不是很深,所以听说是一百万年的人类生活的地方,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复原郧县人当时是怎么样生活的,大家各抒己见,各有不同,大家也感叹着郧县人会选择地方。我对他们说:今天争取能捡到一件郧县人使用过的工具,让大家能近距离的感受一下我们祖先的智慧。大家更高兴了,眼睛都盯着麦地里的石头,只要看到了石头,都要捡起来让我看看,是不是郧县人用过的石器。事情还真如我所愿,不长时间我就发现了一件用石英打制成的刮削器,个体不大,但打制很精致。这种石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很丑陋的,没有规律,形状也很随意。看这种工具主要看其刃口,如果锋利,加工是否细致,应该就是一件好石器,当然这是专业人员的认识,非专业人士可能是先看它是否受看好看。过了不一会,又发现了一件,但这件个体要大得多,它是一件砍砸器,上面加工更为粗犷些,所以就显得更加原始。大家不免有些怀疑,这是工具吗,它能使用吗,等等问题就出现了,这是正常的,不仅是这些非专业的人士都这样问,就是有些考古人、不是搞旧石器这一段的人也有的表示怀疑。
认识古代遗物就是与古人对话。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动物是不具备,所以人类在制作工具时,都会融进他们的思想,记载着制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思想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或是制作什么样的工具,当然也包括其它物品,都会客观在记录在其中,它比语言还真实,还要客观,也更为具体;只是它用的不是文字,而是用物质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在观察这些物品,就等于是在读这本书。当然我们今天的人在读这本书时,要将自己的思想放入当时的时代、情境和氛围之中,这样你才能读懂这本书的真实内容,理解文物的实质所在。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旧石器,当时人们在制作这件石器之前,人们先要选择能适应做工具的石料,这种石料硬度在七度左右,如果太硬了不便于打制,太软了做出的工具不锋利,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是打击一块石头时,它也是通过思考之后再进行打击的,他每打一块石片都是从使用的目的出发,其指导思想就是为了使做出的工具锋利,便于使用。我当了一回老师,很认真的给几个老师讲了一堂“石器的打制及使用”课,大家似乎也不再表示怀疑了。之后我们在一片麦地中找到了郧县人出土的位置,上面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我们在麦地中留影纪念,之后,我们前往郧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