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625|回复: 10

【中国汉城】探寻古均州城中的九仙庙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jpg
对一张老照片的文化解读

——探寻古均州城中的九仙庙

原文见新浪古道斜阳博客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和馆长在讨论以什么方式来纪念这个文博人自己的节日时,正巧武当山博物馆的韩馆长到来,他说他们馆有一批很珍贵的、当年老均州城和武当山的老照片,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两个馆联合举办一个老照片展。我们认为题材新颖、资料珍贵、制作方便,同时与南水北调工程,纪念武当山大修六百年相互配合,定能直到较好的效果。两个馆可谓一拍即合,商定以《武当山老照片――纪念武当山大修六百年图片展》为名,于是大家开始筹划和制作。武当山馆提供的照片共有六十余张,我们馆也还收藏一些老照片,这样共有一百余张,照片数量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如果将这些照片再配上一些说明文字,从内容上更加详实。本来计划做二十块板展板,后来牛局长审视之后认为,照片放得太小,有些资源“浪费”,建议扩充到三十块展板,并将武当山与故宫进行适当比较,这样将提高展览的文化品味。因为武当山和故宫同建于明朝,同始建于永乐皇帝,同为皇家建筑,只不过武当山为明朝的宗教中心,而故宫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道教圣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是信士香客们精神之寄托,是文人墨客抒情之媒介,是专家学者探索文化本源之土壤,是旅游爱好者的首先之地;当人们登上武当山顶极目远眺时,殊不知山下那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淹没了始建于战国时期的一座  古城;当人们在惊叹山上那些宏伟瑰丽的建筑时,殊不知道那波光粼粼的湖水下有武当山建筑群中,最为恢宏、最能体现武当山气势的建筑--净乐宫;还有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古镇,这个古镇有例似周府庵这样的建筑多达数十处,每一处建筑都有上百间,乃至上千间房屋,每一处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精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建筑都是当时的私家庙观,是各地达官显贵们为朝圣武当时修建的行宫墅所,所以每处建筑都各有特点,各具风格,各有,各地的建筑风格齐集于此。它们本来应该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去照耀这古老、厚重的沃土,但在一夜之间,这么粲灿光芒就沉浸在湛蓝的湖水之中。它给人们留下长长的叹息,也给人带来无尽的暇想和美好的梦境。当然有一位不知名的摄影家为我们去寻找这些梦境提供了一些并不完美的照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照片。

所谓的老照片就是这些建筑的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在丹江口水库在蓄水前,文物工作者为抢救这些文化遗产而留下的部分照片资料,这些照片是今天的人们认识老均州城,认识武当山部分建筑的重要资料,尽管这些照片只不过是些普通照片而矣,但它们已成文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将会更高。这些照片来之不易的,武当山博物馆费尽周折才从省有关部门获得的。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尽管都是黑白的,也不是很清晰,但我们还是非常兴奋,因为淹没于水下的均州城、净乐宫、大石碑坊等只能在文字中看到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
文物出现在眼前,为那些雄伟壮丽的建筑兴奋、为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刻兴奋。

馆里陈列部得到这些老照片之,设计人员通过近半个月的工作,设计和喷印工作全面完成,到5.18这天我们馆和武当山博物馆在各自的区域同时展出。我们展出就放在广场,三十块大展板呈弧形展开。展出迎来了如潮的观众,人人争相来观看,对这些精美古迹被淹没于不水下深感宛惜,有些观众竟提出进行水下考古,一些对均州有所了解的老同志更是感概叹惜,不过,人们对这个展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展出当天局长牛孝文先生也早早的来到,他观看得非常认真,不时的还提出一些问题,我们虽然对这些照片了解得关不是很深入,只能尽可能的给予回答。当他看到一张照片时特别认真、细致,并叫上我们一起进行讨论,照片很特别,我们几个人都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他曾对古均州城做过深入研究,并不曾见到过照片上的建筑,于是要求我将这张照片搞清楚的文化内涵,它就是本文所解析的这张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确实很特殊。不谦虚的说我们还是看过一些古代建筑的,不管官方的,如武当山建筑群、故宫,还是佛教、道教的,还是民间的各种庙宇,如土地庙、娘娘庙、泰山庙等等吧,这张照片与这些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其总体建筑虽然也是中国古老的风格,门前有一对石雕,其身体消瘦,面清秀而温顺。有人说是狮、亦有人说是虎。其是都不是,它是只狐,这是人们闻所末闻的,也不曾想到的;石狐的后面是宽大的八字墙,墙顶是精致的砖雕纵脊,脊下檐为砖雕斗拱,非常精巧,细腻;纵脊的中部,有一柱,支撑着门楼,柱上雕一条高浮雕的盘龙,龙环柱而行,有腾起飞天之势;八字墙上是高耸的门楼,飞檐高佻,飞檐的中脊上有门楼中部有一横向中脊,由青灰色青砖雕花而成,正中有一莲花宝瓶,共七层,即莲花座为六层;宝瓶两侧各一龙环卧于横脊之上,即的两端为鸱吻,在殿宇顶上正脊两端,也称为吻兽。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但此鸱吻并非是龙头,而是环翅的龙尾,此类鸱吻并不多见,此可谓别具风格,独树一帜;飞檐的中间有垂脊兽,垂脊兽一般为十个,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建筑上都会是十个,其多少要按建筑的等级而定。垂脊兽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门楼的两侧是这座建筑的主体的顶部,为歇山顶、黑色布瓦,两端有风火墙,也叫女儿墙。所谓女儿墙女人在社会作用的引伸,古人男尊女卑,认为女人不当事,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在建筑上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墙叫“女儿墙”。就是屋面上四周的墙,“女儿墙”是防止旁边的火蔓延过来,起着隔炎的作用。风火墙也有鸱吻,歇山顶的中脊与门楼的中脊相似,其鸱吻亦这龙尾,龙尾也是环卷着,只是前者卷成环形,而后者卷呈“8”字形。建筑的正面是面阔三间,两侧也各有一排房屋,推测可能是四合院式建筑,由于照片只是建筑的前正面,所以不能看清楚建筑全部。据说,其内还有一个戏楼,这进一步说明,建筑为四合院式的,只是对其进深不能确定。

这个任务还很有点艰巨,我一不了解老均州,二也不懂建筑文化,三是对宗教文化更是一窍不通。好在认识一位老均州人,他不仅对均州有很深的了解,还是一位文史专家,他就是以前丹江口市文化局长朱道琼先生,现在虽然退休,但还是在做文史方面的工作。当我去电话求教时,老先生非常高兴,于是我将照片通过邮电发给他。几天以后老先生回电话,说基本搞清楚,他也是走仿多个老人才搞明白这个建筑的,它叫九仙庙。这样的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更不曾见到,这确实让人大开眼界。他向我详细的介绍了均州九仙庙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一些九仙庙的文化,及其它地方的九仙庙等等,这确实令我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均州九仙庙位于古城的东,解放后将改做学校,后又改变成均县中苏友好协会会所。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特点来看,其时代应该为清朝。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被淹没。九仙庙供奉有九尊神,正墙是三尊主神,即狐仙、龙王、虫王,其地位最高;东面是观音、火神、关公;西为土地、山神、武道。这九尊神各施其职,狐仙主要化解百姓难事;龙王专管大旱降雨;虫王防治病虫害;山神和土地看山管地;武道保佑村民免受战乱;火神专管灭火;关公象征忠义;菩萨掌管其他杂事。我在网上查找九仙庙的资料才知道,在中国建九仙庙地方不多,现可知北京有九仙庙,河北承德也有九仙庙,天津、福建等地有九仙庙的遗迹或是建筑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虫王可是很少听说过的大仙,但它的确存在,且被人们崇拜着。相传虫王是中国农村驱灭害虫、呵护庄稼的保护神,也称虫神。这个保护神是鸟,还是人,若干年来质疑颇多,大体有两种说法,一为鸟说,一为人说。说鸟者,其名叫鹙,是水鸟,头和颈都没毛。古书上的一种水鸟,头部和颈上都没有长毛,据史书记载,某地发生巨大的蝗灾,蝗虫遮天蔽日,庄稼危殆,人们都束手无策,突然水鸟飞来,成千上万,勇状空前,纷纷啄虫,不到几天,蝗无孑遗,岁以大熟,这样消灭了蝗虫,人们得到了大丰收,鹙鸟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闻之,敕封鹙鸟为护国大将军,人们纷纷尊称其为虫王。有的说虫王是人,他是元代的刘承忠。承忠元末驻守江淮,会蝗旱,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后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人们将其称为虫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虫王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为百性除害,但狐仙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人们从来都认识狐仙不是什么好东西。狐仙又名狐狸精,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正道之道教衰微后,所谓的“五大仙”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剌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在中国卫道除妖神话中,狐狸通过修炼、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狐妖多变为美女,以勾引壮丁或少女,《太平广记》记有一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后的情状:“女即浓妆盛服,于闺中,如与人语笑。其去,即狂呼号泣不已。”。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常叙述善良的狐仙与凡人相恋的故事。因正道之道教衰微,在中国北方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断。前些年还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名《白狐》,歌中的白狐之美丽、之善良、对爱理解之深、对所爱的付出之真,让人动颜,这样的狐还值得崇敬。这就是九尾狐的传说,相传有种只妖狐每修行五百年,其尾巴会裂为两半,成为两条尾巴,故九尾狐可以被认为是妖狐修炼的最高境界。狐仙在中国是一个恶善参半的大仙,它非善即恶,或非恶即善。据说得道的狐仙懂得通灵,能替人医病或消灾解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拥有着相当多的信众,许多村庄都有专为狐狸所立的庙,如果有人求之而灵验,一定要到庙中挂红悬额,还愿于狐仙,否则它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于人称之为“狐祟”或“狐邪”。还是九尾狐,它有着一个与前面截然相反的解释,说九尾狐是妲已。妲己原是商朝诸候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被九尾狐附了身,使纣王变得更加残暴,最终导致商朝亡国,故妲已成了勾引、以色相来迷惹男人的代名词,从而将美貌、善于勾引男人的女子称为称为狐狸精。妲已与夏之妺喜、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骊姬合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世上没有任何动物比狐狸更具有神秘色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6: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菩萨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佛界之神,本来与仙没有关系。仙是中国道教对神的一种称呼,佛教是不这样称呼的,但观音却出现在九仙庙中,这到是很让人费解的,佛道本来是二家,但它们同于一室,这可能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种特色吧。观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音本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观世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观音菩萨本来是称为观世音菩萨,在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在法界宇宙星系中,正法明如来所教化的菩萨摩诃萨已无量无边。菩萨悲愿无尽,无怨无悔,慈悲智慧不可思议。在无量劫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灭度时,观音菩萨就会在当日下半夜示现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到现代,女相的观音菩萨形相已深植大众百姓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公,是这九仙中唯一一个非神仙的神仙,他是一位真实的人,且是一位有名的大英雄。其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约为160-219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名关羽,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著名将领。东汉末年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 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光大年间(公元五六七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庙宇增多,达数十万座;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关公是中国历史很多让人不可理解的人物之一,他的令人不解之处在于,因他大意而丢失了荆州,是蜀国失去了战略之地,国家之本,从而最终引来杀生之祸;非但如此,其兄为了报仇亲率百万雄兵雪耻,殊不知,仇没有报成反而被人火烧了连营,从此蜀国一蹶不振,最终被灭,这当然并他关系不大,但祸出于此。就这样一个人,竟被人当着神来供奉,确实有些让人不可理解。我认为不去追究他的责任就够宽容了,但为什么还要追认其为“武圣”“文圣”,融所有美誉于一身?中国古文化真的有很多让人迷茫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神,顾名思义是管理山林之神,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历代天子封神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悬”的祭法,即将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山神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及一些自然现象缺少认识,于是就产生自然崇拜的非科学的文化现象,如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还保留着祭祀山神的风俗,不少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仪规。这种文化一直沿续下来,我们今天的人对这些古老人崇拜不太理解,其实在远古时期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不仅如此,还有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神,是中国神话中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由于地区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对火神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在汉族历史上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有姓有职位的火神,其名祝融,名重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担任火正之官,此官专门从事祭祀用火之职。火正,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在中国除祝融为火神之外,还有炎帝、和吴回,共三位火神被百姓供奉为火神。火神崇拜缘何而起也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火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事,但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人们对火并没有很多的认识。物以生食之,更无取暖之概念,到了大约距今八、九十万年前后,人们认到火之后并加以利用,如北京猿人遗址就发现有大量的用火遗迹,就是用火的直接证据。但火并不能由人来控制,只能由其自燃自灭,到了新石器时代,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一万年左右,人们才开始使用火、掌握火、控制火。火是自然的灵光,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是神秘的,当人们对火的认识提高后,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已被得到充分的肯定,由于火的自然属性,火种是非常宝贵的,人们为了保留它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人们才用专人来管理火,于是出现火崇拜、并对管理火的人也视为神。祝融就是这样的人,他原当时“守燎”的 “火正”,所谓守燎。燎即火燃烧状态,守是看守。这里的守燎就是看守、管理在祭祀时所使用之火。“火正”是官职,即其是管理祭祀用火的官,正因此,所以人们其视为火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2012-9-26 06: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神。这个神仙人们都非常熟悉了,此神本名张德福,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这户人家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也有人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于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在民间,土地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家中没有供奉土地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 社者,土地之主也。”古代社会常说的江山社稷,其意就是指土地,只是后来才引伸为国家和国家政权。据《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可见当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民间称“土地公”。对于土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此时人类已开始种植农作物,收获的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于是人们认识到土地之重要。同时。由于农业是靠天而收,所以收成也很难固定,所以人们对土地以神灵来加是膜拜,以求得好收成。这个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进入历史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就成为常态,在古代社会,每逢一年开春之时,皇帝都要到“社坛”,即祭祀土地的地方进行祭祀,以求得一年的好收成。
土地神分为土地公与土地婆,相比土地公,土地婆的出镜率就少得多了,并因为不是她面目可憎,事实上很多土地夫人姿容甚美,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爱说实话。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恶婆”,不给祭祀。这只是个无法考评的传说,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到,不仅是在人类说直话的人吃亏,而且在神仙界也是说真话,说实话的人也一样吃亏。今天的社会假话成风,不知道是否是从这个传说中吸取来的教训,或是得到的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

1800

主题

6411

帖子

807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079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26 06: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道神仙又是第一次听说,刚才开始并不知道其为何等大仙,也是得于查找资料才多少有些了解。所谓武道,可以理解为武力之道,武,即为武力、武装、武术等等;道,为道理、道德。这样武道神就可以理解为,习武之道,用武之道,以武为修行之道。武道的精神,是以武止伐,平息干戈,从矛盾争斗中找到互助统一的最终目标,武力不是暴力,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而是为了迅速制止杀戮和战斗,为了保护和守卫众生,只有在迫不得已,不得不发的情况下才使武止戈。用武者先要是以仁心推己及人,化干戈为知己,合天地于一气,这是武道神的崇境界。武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武术精神,从产生到壮大,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其基本完成在明清时期,现在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中国武术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他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这种武道精神是一种纳天地之广、融人性之灵、汇道德之精于一体的一种武术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