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9-26 16:43 编辑
.
三伏潭中堂画
. 中堂画,顾名思义,就是居民家中在正堂(堂屋)冲着正门的墙壁正中央悬挂的装饰画,体现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间的禁忌信仰。内容多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寿星佛道、松鹤延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符合此中堂画内容,或手写、或裱糊的对联。 挂中堂画,也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家中挂中堂画历史悠久。挂中堂早在清朝中、晚期就开始时兴,那时,只有官宦富豪和书香门第,才用来装潢高堂雅室。到民国年间,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开始慕其雅而仿效,但大多是手工装裱工艺。上世纪80代中堂画发展到用玻璃镶制。 过去家中堂屋上席的墙壁处也做有神龛,是用来放置菩萨雕像和祖宗灵牌的,也是磕头敬神的地方。神龛的上面就是挂中堂画的位置。由从贴的是“天地国亲师”到张贴毛主席像,按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挂纸画裱糊的中堂画最流行的时间,算起来也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 挂中堂画,根据个性爱好的不同而选择不同题材。做生意的以财神菩萨为多,家里有老人的以寿星为多,文化人以山水花鸟为多……但在我地流行的最为多的是数“白云黄鹤”了。谁都知道武汉的黄鹤楼,谁都喜欢黄鹤楼。 上世纪70年代,三伏潭镇文化站办有裱糊厂,职工就是文化站花鼓、皮影戏剧团的演员,他们在影剧院边学戏、边演出,边裱糊中堂画,意欲拯救中堂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文化站站长蔡银庭领导下,三伏潭农村文化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花鼓戏唱到监利的新沟嘴,皮影子演到上海市。中堂画销往全国各地,武汉各大百货公司都卖有三伏潭裱糊厂生产的中堂画,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字画简称裱画。当时的裱画是从年画印刷厂,采购来纸画和轴头,然后以手工进行裱糊。其流程大致为:将要裱糊的画沿边裁剪整齐,背面涂上特制糨糊,画与衬纸粘贴在一起,装饰边条,且做好防霉、防蛀处理。等裱画晾干后,上下再安装上轴头。裱画的上端,所用的细方木杆为天杆,下端粗圆的木杆为地杆,加固完毕后就形成了手卷,系上尼龙线,套上简单的包装,就算完成了。平时不挂时,就可以卷起来收好,到了过年过节,则轻轻地吐开挂上,非常方便,一幅自己喜欢的中堂画可用上好多年。 雕匠怕瞄匠。上世纪80年代,三伏潭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人受之熏陶,无师自通。一般都会字画裱糊,如给老人祝寿书写的大“寿”字,过春节画的雀对,毛笔书法古诗词等,都是自己去裱糊,没有特制糨糊,就用面糊;没有轴头,就用麻梗代替。坏了,手工裱糊很容易修复。裱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村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传承”二字,更在于承。当人们追溯一个地方、一种文化传统的渊源的时候,传统的东西仍置身于历史与现代的选择之中。 (2012.09张才富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