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流港村位于黄梅县刘佐乡中部,辖3个村民小组,共230户,985人,党员33名,耕地面积共2324亩。历年来,石流港村主要以种植棉花、小麦为主,属于典型的“三无”村(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无项目优势),经济结构单一,加之信息不畅,导致农民增收缓慢,村级集体经济徘徊不前。 分析自身,合理定位 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村“两委”班子一直在苦苦寻觅强村富民良策。
思路决定出路。村“两委”解放思想,确定了“农业兴村”的思路,走“企业+农户”的模式。2005年4月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石流港村与湖北银丰集团黄梅小池银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黄梅银丰石流港棉花专业合作社,2007年8月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合作社设理事会成员7人,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理事5名,社址设在石流港村部,社员入社采取自愿,互利受益的原则加入。该社也成了刘佐乡第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直面困难,不断完善 合作社是新兴事物,群众对合作社不信任,所以在起步阶段,农户对于入社非常不积极,只有几名村干部带头入社。面对这种情况,合作社理事会不断思考,寻求解决办法。
确定合作社义务。合作社以强化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维护社员利益,共同打造品牌,壮大棉花产业,实现双赢双惠;以努力实现规范、创新服务型的合作社为宗旨,使全体社员实现棉花增产增收,不断提高社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石流港”的目标。
宣传合作社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公司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载体,以服务为天职,以双赢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信息为航线,实施“一体双翼”的发展战略,与棉农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对于群众的质疑,合作社理事会对于刚成立的合作社的运转模式大力宣传。
明确合作社结算方式。采用二次结算的方式,社员棉花以全年最高价收购。凡是由银丰公司收购的社员棉花,首先由市场决定价格,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籽棉,这是一次结算;到了年终,公司以本年度收购市场棉花的最高价来定位,如若社员的棉花价格低于这个最高价,那么则以红利分配的方式补足差额部分,即二次结算。这样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社员都将以市场最高价出售棉花。此举将社员与非社员区分开来,体现了入社的优越性。在公司与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成立当年即有175户加入。
合作社带给社员的实惠有目共睹,农户入社呼声高涨,2006年已经拥有本村社员208户,全村90%的农户已经入社,社员成分100%为农民。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周边邻村棉农也积极要求入户,合作社打破地域观念,吸收了周边127户农户入社,入社土地达3700亩。
强化服务,提高效益 结算方式更为有利。合作社成立之初的二次结算方式虽然对
社员有利,但是合作社并不满足,理事会着力于社员利益最大化、市场风险最小化。2008年棉花市场行情急剧波动,棉农收入顿减,对于入社持观望态度的棉农入社积极性受到打击。兼任理事会的村两委与集团公司考虑到社员的风险承受力,通过多次讨论,改变原有的二次结算方式,制定出了新的结算方式,即:成本价收入+高品质奖励收入+60%效益分红收入。此项措施使社员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而且参与流通环节分配,从而实现社员收益最大化。比如按照新的分配方式,2011年平均棉花价格每市斤4.05元,高品质奖励收入使得社员平均每市斤获奖励1角多,加之年底97860元的60%效益分红,使得每户当年平均增收1200元。
服务更加优质。注重送教服务。合作社建立了3个田间示范户,以先进带动后进,同时争取集团公司支持,每年先后5次聘请棉花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棉花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使用等科学生产技术咨询和服务,并且有效利用远程教育,组织社员室内学习。合作社每年定期编发棉花生产简报6期,共发放技术资料630分。注重产后服务。产后合作社指导社员在棉花采收、储运过程中做好“四分”工作,在源头上杜绝“三丝”,确保了棉花质量,增加了社员高品质奖励收入,并且严格按合同协议,对社员棉花进行收购。
获益更加巨大。合作社成立至今,为社员累计赠送10吨尿素、20箱农药,并且为棉农引进了隆杂1号、3号等高品质棉种;争取集团公司支持,由集团公司出资20万元为合作社购买了两台大型农用机械;社员获得二次返利累计6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年攀升,由2004年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0余万元,村庄道路全面硬化,家居环境得到美化,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全村6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动车,95%的农户添置了摩托车,98%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以及自来水,有限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
由于合作社的巨大成功,该社主任、村支部书记周海权代表黄梅县参加省行业协会业务研讨,2010年参加了省百强农业产业化交流会,收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的接见,并且代表全省棉花合作社参加了青岛举行的全国棉麻流通研讨会。
下一步,石流港村将在继续发展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村级资源,利用沿港、水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木种植、休闲垂钓项目,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责任编辑 潘思静)
|
|